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民生"写进党代会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标志着中国民生政治时代的到来。民生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经济问题,也  相似文献   

2.
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解读:一种民生政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文宏 《探索》2007,1(6):51-54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社会问题,但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建设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李红珍  曹文宏 《求实》2008,1(1):76-79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曹文宏 《唯实》2008,1(2):81-85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所谓民生政治就是以改善民生为政治目标,以民生问题作为政治决策、政治职能和政治资源配置的重心,以民生为准,把民生的改善、国民的福祉作为衡量发展的最高标准的一种政治模式。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前线》2008,(11):40-40
党的十七大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放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度重视社会建设,迅速做出了部署,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描绘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文宏 《求实》2007,1(11):68-70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既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也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8.
崔岩  朱新现 《新视野》2005,3(1):27-29
随着社会形式和结构形式的多样化、民主政治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和国际间的交流,加强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建设,成为党在新时期建设的一个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本文从执政党合法性问题的提出、分析以及合法性资源营建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李亮 《理论研究》2010,(4):51-53
政治合法性作为一个系统,其建设必须遵从其运行规则和运行规律,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使系统有效运行,功能最大化。建构我国的政治合法性体系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本质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保持深厚的理念基础;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绩效合法性基础;三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诉求,深化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四是推进民主化、法治化,建构政治合法性的法理基础;五是恪守以国家利益作为国际交往的最高准则,防范政治合法性的外部风险;六是保持适度开放性,不断拓展政治合法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推进以民生为基础的社会建设目标的背景下,重视并理性看待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期非洲多国由于民生危机、专权腐败、内政僵化和外交失败等原因,导致执政几十年且长期保持稳定的强人政治风云突变。非洲多国政局突变给我们的启示是: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严治贪腐,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进步,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地位稳坐的船!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信力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更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应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政治文化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当前,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一大政治难题,对其进行有效防范和治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群体性事件是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冲突的外在表现,切实改善民生是有效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根本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有效防范和治理群体性事件必须始终坚持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更新政府理念,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政党执政的实践过程中,合法性问题关系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我党所拥有的四大合法性支柱不断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挑战。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如何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以其独具特色的政治观、阶级观和国家观对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政治存在作出了政治本体论层次的探讨,超越了以往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的合法性论说,真正实现了政治合法性理论的科学化和革命化。统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合法性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即政治合法性的三个评判标准:生产力标准、民主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创新的根本目标是改善民生,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从民生视角来看,创新社会管理的民生基础是人性尊严,民生目标是还富于民,民生保障是还权于民,民生途径是公民参与。从民生角度提出创新社会管理的渠道和办法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民生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  相似文献   

18.
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要求。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党执政的合法性,进而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执政党都不能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与党的执政地位密切相关。这是党在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也是党对自身地位和作用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是现代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执政资源,它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在日益迅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塑我党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为此,党必须增强和拓展新的执政合法性资源,构建新的合法性基础,有效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具有政党和政党制度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其他政党制度所没有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和价值,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