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张西立  徐遥 《党建》2009,(8):12-14
本刊记者: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多灾多难,受尽屈辱,然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屡屡从逆境中奋起,直到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对于这段历史,始终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是“历史的误会”,而没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却是“历史的遗憾”。对此,您怎么看?  相似文献   

2.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3.
《党的建设》2009,(7):38-39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我们仍然不时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最好还是让历史来作出回答。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曾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直到19世纪中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有些人恶意攻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说“中国的出路是资本主义化”,叫嚷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对于这种有悖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历史事实的言论,必须澄清。中国为什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决不是能够以某些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问题。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最近我们学习研究了中国近代史有关资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的历史,就是国人逐渐明晰历史方向、不断找寻国家出路的历史。从资产阶级性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又探索前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而继续努力。可以说,近代开辟的历史道路不仅规定了中国现实的道路选择,还将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决定于近代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任务。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发展的历史,是在探索中前进,逐步融合人类政治文明,走向民主法治的历史。改良、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是曾经走过的政治变革道路。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总结历史的经验,走发展创新的民主法治道路。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走什么道路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这是对中国落后状况有切肤之痛的志士仁人曾竭力想要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很自然地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后来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向人们表明,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条路走不通。近代中国所以不能从封建制度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基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入,近代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关立新 《世纪桥》2007,(1):87-88
从龚魏开始倡导“及时更法”的变易史观,到康梁谭倡导“维新变法”的进化史观,再到邹容的革命史观,然后是章太炎的俱分进化论和五无论,孙中山的民生史观,最后到李大钊的唯物史观,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国家的前途命运都作出了多种思考和不同的尝试,从体制内的改良、渐变、小变到新体制取代旧体制的革命、突变、大变与全变,中国历史走上了正确的道路,这和这些思想界的精英的不断摸索与大胆尝试是分不开的。这一切都证明了我们今天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党课》2014,(22):20-21
我们说中国道路走得对、行得通,不是哪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实践作出的有力回答,是历史和国际对比得出的深刻结论。我们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道路和制度紧密相连,道路的成功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中国选择自己独具特色的制度,是大浪淘沙的结果。近代以来,中国试穿了各种各样的“鞋子”,甚至想照搬西方制度的“飞来峰”,但最终都没有成功。价值理念是发展道路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睹、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云南各少数民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类型。云南各少数民族历史发展具有跳跃的条件和性质;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内容;云南各少数民族实现社会主义历史跳跃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云南各少数民族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论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刘占群,聂希训“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就此作过多方面的论述。他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  相似文献   

13.
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究竟有无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超越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这些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历史发展的转折关头,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激烈争论。本文试图就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4.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正确的选择如果现在来搞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必然天下大乱.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现在之所以存在“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模糊认识。一个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两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差”一是两者在起点的“时间差”即我国比西方发达国家晚起步二、三百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其《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成功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梦内涵丰富,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求坚持走中国道路,而坚持走中国道路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曲折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阵痛之后,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邓小平时代。邓小平时代是在毛泽东时代的基础上生发的,既坚持了毛泽东关于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前途的结论,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了改革开放新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判断,使中国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新的飞跃,大大提高了国家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在重大危机中走上了转型之路,开创了中国国家治理的现代性品格。邓小平是中国历史当之无愧的巨人,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中国人民在现时代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01,(6)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大尺度的历史时代。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又不能忽视其实现所依赖的物质条件。但是,这不等于说社会主义只是未来的事情。不管资本主义世界编造多少神话,都否定不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必然性。中国人民对于资本主义没有天生的偏见,近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抉择。忘记"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不是社会主义者,不从做好中国的事情入手是空头的社会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八大”为标志,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开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来源。邓小平继承发展其正确成果,纠正借鉴其失误探索,在一系列问题上实现了部分质的超越。 ——从社会主义“制度性质”到“社会本质”的超越。 《论十大关系》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指出对外国经验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照抄,特别是苏联暴露了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毛泽东为此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初步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立体型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蓝图。他强调要用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更好地发展重工业,明确要走以农业为基础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尔  相似文献   

19.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深刻认识与把握中国国情、促进与提升世界社会主义、包容与借鉴各国发展道路、展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出的坚定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直接最深刻的回答,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我们党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胡绳同志在《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1956年 ,当我们党在已经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不适应中国国情之后 ,如果不是另辟蹊径去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而是亦步亦趋地跟着走 ,那不仅意味着中国会走上一条不是那么健康的社会主义道路 ,而且意味着中国会成为苏联指挥棒下的一个大的‘卫星国’。可以设想 ,当90年代初苏东剧变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时 ,中国也将难以幸免。”这虽然是一个假设 ,但却是以历史经验为依据的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假设。可以说 ,如果没有毛泽东为寻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 ,没有毛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