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一个石头砌成的世界。 这是一个承载滇西茶马古道700年历史的村庄。  相似文献   

2.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之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长久以来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  相似文献   

3.
正仪式感,是把一些普通的事做得隆重。仪式感让生活更加庄重、神圣、有秩序。2018年2月,我们从云南茶马古道上最后的集市——大理沙溪出发,沿着旧时的盐马古道,和马帮一起穿越到马坪关,体验了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别样春节。抬着年夜饭拜本主云南大理沙溪是一个青山环抱的小坝子,沙溪古镇,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保存了完好的山乡古集风貌。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们到达沙溪古镇,巷道里人们端着各家的年夜饭,去往本主庙,或者刚刚从庙里出来回家。刚煮好的大块肉,和鲜艳的各色  相似文献   

4.
盐运古道是必要的生存古道,但不是远征古道;丝绸之路是远征古道,但不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吐蕃、回鹘等民族恃茶行为的兴起和扩散,产茶区和耗茶区远距离的分离,导致了茶马古道在唐代的兴起。茶马古道彻底消除了欧亚连接地带经常受阻的状态,并进一步使盐运古道、丝绸之路转型为茶马古道。茶马古道既是必要的生存古道,又是远征古道,这使得茶马古道能够最终取代盐运古道和丝绸之路,成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命脉。三种古道类型的更迭关系,为研究古道类型学提供了窗口。  相似文献   

5.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陈保亚 《思想战线》2004,30(4):44-50
茶马古道的兴起经历了不同的原始形态 ,包括直立人古道、早期智人古道、晚期智人古道、新石器古道、民族古道、盐运古道和马帮古道 ,这些古道的原始形态是茶马古道兴起的必要条件。最初的古道是因古人类的移动路线而产生 ,之后则是因民族的迁徙而沿袭。距今 1 90 0年前西南地区有了盐运古道 ,唐代形成了滇藏茶马古道。与其他古道相比较 ,茶马古道生命力更强 ,网络分布更细、路况更艰难  相似文献   

6.
在彩云之南,有一条路,盘旋于滇西崎岖的山岭,穿越湍急的澜沧江和怒江,这条注定要载入史册的路因为穿越中缅两国而被称作“滇缅公路”。它的前身早已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前身早已有汉代的西南丝绸之路,它甚至比西北的丝绸之路还要早上200年。最近,笔者远赴滇西,探访60年前那段悲壮的历史。"命悬一线"1940年,日本当局在《帝国国策纲要》中称:“攻取缅甸的目的就是要截断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条交通线。”当年9月,日军进占越南,囤积在海防港的大量中国战略物资悉数落入敌手,滇越铁路中断。"只要翻看地图,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当时中国从北到南半…  相似文献   

7.
现有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品牌及其开发价值,茶马古道旅游开发的跨区域合作,文化遗产视角下的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保护及茶马古道某一段或某个行政区划内的旅游开发研究。在当前实际操作层面,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与学术研究还存在不小差距,由此也引发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以及民族文化保护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这应当引起政府相关部门和学界的重视,摒弃短期的逐利行为而将视野放大,审视当前存在的不当开发行为,最终找到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民生改善以及旅游开发共赢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月1日,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正式开业。开业当天景区举行盛大的马帮祈福仪式,重现神秘古老的马帮启程祭祀仪式。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位于普洱中心城市北部区旅游环线东侧,以茶马古道遗址为基点,历时3年建成六大游客体验区:水映茶马区、缆车观光区、古道溯源区、马帮寻迹区、古树问茶区和野美湿地区。茶马古道历史景观在这里得到了整体的复原和"活化"。  相似文献   

9.
<正> 一部由著名导演田壮壮执导的纪录片,穿越了时空交错的千年古道,穿越了终年积雪的碧罗雪山,带着浓墨重彩的历史痕迹与风土人情,在声声梵乐中揭开了神秘而纱,来到人们中间。它就是《茶马古道》之《德拉姆》。古道·赶马人·原住民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两条和域外沟通的陆路干道,一条是著名的北地丝绸之路.而另一条就是地处云南滇西北怒江流域的茶马古道。许多年来,关于《茶马古道》的系列丛书陆续出版,而茶马古道的概念亦逐步为学术界所认可,不过田壮壮用电影  相似文献   

10.
陈安强  陈学志  王小琴 《前沿》2011,(7):165-169
线性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国际上文化遗产研究的热点,我国的茶马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中的典型,青藏高原东缘的松茂茶马古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区域性茶马古道,历史上它是连接中国西南和西北的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一条重要的族群互动、文明交汇、文化交融之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松茂茶马古道从川西灌县出发,远达我国甘青地区,内分四条支道。古道内族群多元文化并存,由此生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廊道是国际遗产保护界内专门针对大尺度、跨区域、综合性线状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维与新方法。面对滇藏茶马古道屡遭破坏的严重事实,构建文化遗产廊道保护战略将茶马古道及古道上的遗产单体纳入区域性整体保护体系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以遗产廊道理论为基础,文化遗产廊道在概念、内涵及建构模式方面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在此框架下,须采取多项措施保障以滇藏茶马古道为对象而进行的文化遗产廊道的构建实践,以期为我国类似于茶马古道的线状遗产保护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汪锋 《思想战线》2016,42(6):98
茶马古道本质上是一个网络,将各种不同的文化圈贯通起来。这个网络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不同的内涵。语言上的关联是文化圈形成的最好证据,同源词体现发生学上的自源关联,借词反映接触传播上的联系。从茶马古道发源的核心地区里分布的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可以发现与茶马古道的演化密切相关的语言证据,在此基础上,根据历史语言学中的年代测定的一些方法,能理清茶马古道网络演化中的一些时间层次。  相似文献   

13.
很早以前,就常常听人说起茶马古道,说它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一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宗教交融的所在。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的景观。我很想去看看,但因为总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心情,所以一拖再拖,没想到,就在这个春天,我和茶马古道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14.
正"一段千回百转的茶马古道,一曲牵肠挂肚的赶马小调,跳动在亘古大地上厚重、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歌谣始终闪耀在宁洱县的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数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中华文化的血脉,横跨数千里,把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连接在一起。今天的茶马古道虽已不再有往昔的铮铮马蹄声,但对"道路"的情结,却依然留在古道沿线村民的心里,成为新时代发展致富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拨开那些萦绕历史的雾霭,感受世事沧桑的巨大变迁。我们看到,始于两千多年前的蜿蜒曲折的"茶马古道",早已把雅安的名字镶嵌在沿途那些青石板上。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相似文献   

16.
云南白族"80后"诗人何永飞的诗集《茶马古道记》,是今年"骏马奖"获奖作品之一。骏马奖由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创办,是少数民族文学领域的国家级大奖。这期访谈栏目,我们邀请何永飞一起对话茶马古道,寻找高原民族遗失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今日民族》2012,(11):F0004-F0004
·明清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的茶马古道和马帮文化 ·李跃波先生20余年精心收藏的400余件精品 ·“赶马人的生活”、“马帮的运输与贸易”、“茶马古道沿线的民族文化”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18.
杨琼华 《创造》2014,(1):76-77
正如果没有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就难以启动;如果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地保护,启动了的乡村旅游势必难以持续发展。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在民族地区,文山州丘北县普者黑的十里荷花、广南县坝美的世外桃源;大理州剑川县寺登街的茶马古道集市、洱源县茈碧湖畔的梨花院落;丽江的大研古镇、泸沽湖的摩梭风情以及迪庆州的高山草原、雪山冰  相似文献   

19.
杨永平 《传承》2009,(1):44-45
云南西部的崇山峻岭深处,澜沧江平缓沉静地向南流去。在流经一个叫鲁史的小镇时,澜沧江微微地一逗留,成就了一个繁华古镇。茶史可鉴,茶俗可见,鲁史人民种茶制茶喝茶,更将茶深深融汇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成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茶马古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相关区域的民间利用人力、畜力长途贩运货物的交通网络,交通的独特性、活动的民间性和茶叶的联结性这三个特征,使它明显区别于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湖海地区的交通及相关文化。茶马古道作为一个学术概念的价值,在于选择了民间、地方和自我的视角与观念,对欧洲中心主义、印度中心主义、中原中心主义、汉文化中心主义这样的视角与观念构成了挑战。这种多元化的视角与观念,正与茶马古道作为一个交通网络的性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