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关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问题上,其中又聚焦在国有企业的"废存""进退""垄断""不公"等问题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既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又关系到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必须在"两个毫不动摇"和既不走僵化保守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邪路的原则基础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2.
李炳炎 《学习论坛》2010,26(3):26-30
从30多年的改革实践来看,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改革与发展,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在农村。有效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是抓住所有制问题,就是要在农村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大力重建已被严重削弱的集体经济,进而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彻底改变以个体农户为生产单位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格局,走发展集体经济,尊重和保护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和权益,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发展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成安 《唯实》2002,(4):29-33
在我国,户籍制度之所以长期得以维持,重要原因是人们一直以为“取消户籍管制政策会导致农民大量进城”,并引发难以治愈的“城市病”问题。实际上,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并不必然引起城市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问题也并非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和不可治愈;禁止农民进城所造成的我国耕地资源的粗放使用、环境污染的加重、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以及小城镇居民“个人现代化”程度不高等“农村病”远比“城市病”严重。因此,加快中国城市化建设亟需改革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至少有六大措施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决定》‘全面改革六十条’中有一条专门讲‘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看起来只占六十分之一,好像太少了,其实跟城镇化有关的改革举措散落在文件各处,归纳起来至少有六个方面,将在体制机制上对城镇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杨伟民在北京举行的"城市中国计划2013年度论坛"上这样描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成绩和问题的分析,向人们展示被认为是"拉美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阿根廷的改革历程,以期让人们对"拉美化"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最后简单阐述了对阿根廷经济改革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文摘     
《红旗文稿》2012,(10):40-41
唐良智:"政府部门"不能成为"部门政府"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政府改革是上层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要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跨越"转型陷阱",必须在政府改革上实现新突破。当前,改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现代化转型加速期,在既有的改革共识引领下,取得了阶段性的改革成就。与此同时,改革引发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开始逐渐显现,虽然没有动摇改革共识的根基,却在一定程度上给改革共识增添了不和谐的因素。通过梳理改革共识的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其背后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离合逻辑,改革诉求的多样化是任何转型社会的正常现象。当前,亟需从程序上和价值上对改革共识进行优化和升级,以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从农村改革历史、"三农"发展未来的角度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立足实际、直面问题,深刻阐述了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指明了方向、划清了底线、明确了重点。同时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是"三农"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要求,推进农村繁荣发展,必须遵循30多年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必须继续弘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大包干"精神,不断深化农村各项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演进建基于明确的时代问题。在恢复和重建我国政治经济秩序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问题;在反思"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源时,发现了长期存在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官僚主义等问题。以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为突破口,他开启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阻碍日益凸显,政治体制改革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由此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目标、标准、内容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朱卫东 《唯实》2011,(5):29-30
改革发展有立场问题,立场问题是根本问题,是大是大非问题.改革发展立场决定改革发展观点和方法、道路和方向、手段和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发展观,反对"官本位"改革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制度藩篱。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运用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和问题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人地挂钩"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和"人口梯度转移"模式的联动改革建议,为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求实》2014,(8)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为制度藩篱。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运用观察法和综合分析法分析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存在的制约性问题和问题的制度根源,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人地挂钩"模式、"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和"人口梯度转移"模式的联动改革建议,为解决农民市民化问题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太原市是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污染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太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功能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进行以价格为主的改革是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两个"二元结构"的严重制约。城乡"二元结构"本质上是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权利不平等;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形成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和棚户区贫困居民。两个"二元结构"使得"半城镇化"、"伪城镇化"问题突出,人户分离、公共服务分享的不平等等问题更加凸显,如何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各地城镇化建设应对的课题。作为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重要节  相似文献   

15.
兵团国有企业是兵团经济的支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兵团党委"1 8"文件的贯彻落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到位、不彻底等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兵团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产权制度,已成为兵团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对改革策略的考察则能反映出既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回顾中国改革的有益路径之一。体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变革;而机制改革则类似于"量的变化",它是外在的、可累积的、表面性的变化。从改革的结构特点看,中国改革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在"改什么与如何改"的艰难推进中,体制与机制的区分成为释放压力的阀门。从改革的过程特点看,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延长了改革进程,在求稳的政治心态下,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适当区分具有合理性。从改革的方法特点看,中国改革的试错性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成本,在"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的取舍中,体制和机制的区分成为必要。机制改革在"量"上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带来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如何让改革不单纯地停留在机制上,而向体制纵深推进是个难题。机制改革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将其转化为体制改革的时机不易掌握,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改革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关涉改革方向和人们对改革的信念的重大问题。改革不是一种单向度的"制度完善"和"生产力解放"行为,而是二者之间的历史的辩证互动;不是历史观意义上的创造新制度的社会革命,而是针对体制问题的社会改良;不是向自由资本和福利资本的"演变",而是有大历史眼光的自觉的"以退为进"的战略策略。只有搞清这相互联系的三个问题,才能在改革本质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和昂扬斗志,而不为极端悲观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思潮所蒙蔽。  相似文献   

18.
申坤 《党史文苑》2012,(2):50-51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央机构精简问题会议上发表了"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的讲话。邓小平认为,机构改革是全面改革的一部分,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关系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实现,关系到行政干部队伍的优化及行政效率的提高。研究邓小平的机构改革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政治体制改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7月,我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设想到了"动真格"的时候。提及多年的改革,正在从"纸"上变成现实,这些改革的内容写在纸上容易,化为现实却是困难重重。国企中过剩产能怎么处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部门该不该整顿,不科学的资源怎么整合,这些问题成了横在改革面  相似文献   

20.
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思路影响下,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探索改革和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这项改革试点,从中等城市酝酿提出,铺展到全国72个大中型城市,其内容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环节,包括拓展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经济中心作用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不仅推动了试点城市的经济发展,而且为巩固改革存量、发展改革增量,探索双轨制改革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