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简言之:“人民消费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个论断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判断,是我们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代贵州》2010,(15):44-44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述为: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这种表述,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现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同时又指出:“由于国内的因  相似文献   

5.
《党建》2007,(11):23-24
1.两个“没有变”——观察国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变 十七大报告在分析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这就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而要全面把握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必须看到这个主要矛盾可以划分为两对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物质生产之间的矛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精神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物质生产力、建设物质文明的直接定位和具体目的是解决也只应该去解决第一对矛盾;发展精神文化生产力、建设精神文明的直接定位和具体目的是解决也只能解决第二对矛盾。只有这样去理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真正把江泽民总书记所讲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要经常讲、反复讲”这一指示精神落到实处,也才能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从党的八大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党的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重大变化,以习近平同志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论述中指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是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原理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将对我国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目标方向和思维方式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总根源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只要这一总根源没有发生质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会转变。目前,我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从总体上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没有发生“转变”。买方与卖方的矛盾是市场上的供求矛盾,它们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条件,也不能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条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的观点,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潮流,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当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在国民经济、经济体制、人民生活、协调发展、民主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建设、对外开放等八个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的讲是“一个重大变化”.“两个没有变”,即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矛盾普遍性的把握。党对主要矛盾的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其转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其依据是多种矛盾间的力量对比,这对新时代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新时代我国的历史阶段、基本国情、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其实是"两个没有变",这是一个认识发展过程,其依据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有限定性作用,与转化了的主要矛盾都是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我国矛盾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主义矛盾转化的现实依据,从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方面、解决方法、解决目的来阐释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内涵,从而总结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是克服急躁和保守的指南针。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13,(1):59-59
第29期的《财经》刊登记者专稿说,要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建立法治社会,重塑党和法之间的关系不可避免。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党和法治之间的关系,共涉及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立法层次,“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这一是明确了法律的来源之一是党的主张,二是明确了党的主张应当经过法定的程序转变为法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为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要全面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深刻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相似文献   

17.
施红  吴静 《党课参考》2023,(Z1):28-38
<正>学原文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  相似文献   

18.
社会矛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体系,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生活中其他一系列矛盾都是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不同表现。因此,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经过连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已令世人瞩目地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在世界上的排名还在100位之后。因此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结尾部分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清醒认识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判断,是我们全面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