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者李达,湖南零陵人,早年留学日本,曾率中华留日学生救国团回国向北洋政府请愿,要求取消丧权辱国的《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结果无功而返。为了挽救国之危亡,回到东京以后,他毅然放弃理科专业,专攻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掀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主义思想运动。身在日本的李达倍觉振奋,立即动手为国内的报刊撰稿,成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传播者。从1919年6月起,他接连在上海馄国日报》副刊扰悟》上发表了10多篇文章,介绍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欧洲各社会主义政…  相似文献   

2.
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领袖、文学活动家邓中夏(1894—1933),湖南宜章人。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1918年,为学生救国会主要领导人之一。1919年3月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宣传革命道理。不久,投入"五四"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并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参与组织  相似文献   

3.
正沙磁文化区,是20世纪前期,在重庆沙坪坝和磁器口地区迅速崛起的中国西部的文化中心。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30年间,沙磁地区爱国学子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畏强暴、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谱写出一曲惊天动地的青春壮歌,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五四运动时期初显力量五四运动时期,沙磁学子就以"警觉国民、排斥强权、改造社会"为宗旨,成立了川东学生救国团。他们积极组织演讲、群众集会,拍通电、发传单,强烈要求惩办卖国贼,取缔卖国和约,捍卫国家主权,成为这一伟大反帝爱国运动的热情参与者。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星火  相似文献   

4.
《军队党的生活》2008,(6):39-39
邓恩铭,又名恩明,字仲尧,贵州荔波人,1901年生,水族,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18年,依靠在山东的亲戚资助.邓恩铭考入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响应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自治会领导人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留日中国学生在海外纷纷成立爱国团体,以结社、出版等方式对国内爱国运动予以声援。郭沫若等人在九州大学成立的"夏社"即是一个典型案例。该团体自建立以来,发乎爱国之心,以文字工作为重点开展了诸多活动。尽管夏社在短暂存续后很快便融入国内的革命斗争潮流,但其在成立契机、运营条件、组织活动、发展倾向等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反映了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团体的共同时代特征,从中体现出的伟大爱国主义情怀,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宗师、美术教育家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杰、李英,字超三、励公。生于山东省高唐县贫苦农家,自幼受到家乡传统文化之熏陶,走上了艺术征途。1918年有幸得识徐悲鸿大师,得授西画技艺。1919年投入"5.4—6.3"爱国运动,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的总司命 陈独秀生于1879年10月8日,安徽怀宁人。1902年尔渡扶桑留学,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参加了留日学生中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爱国运动。 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先后在上海、安庆等地创办革命刊物,秘密建立革命组织,积极从事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华大地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点燃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火焰,也把爱国热潮引向了内蒙古。1918年夏的归绥城内,不时有青年学生走上街头,“坚决支持北京学生运动!”、“反对卖国条约!”的口号此起彼伏,激荡人心。正是这场席卷全国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将革命火种传播到内蒙古广袤的土地上,唤醒和锻炼了一批蒙古族青年,成为他们走上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这里,我们首先要谈谈荣耀先这个人。荣耀先蒙名谦登若宪,土默特左旗人。早在1918年就入北平蒙藏学校读书。1919年“五四”运动中,…  相似文献   

9.
李达说:你们林县人不简单啊! 李达是陕西眉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曾任太行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8年调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国防体育协会主任.1963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进行一次以"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出于江苏淮安,1917年他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周恩来开始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爱国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夕。他从日本回到天津,成为天津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他与运动中的活动分子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觉悟性。周恩来在五四运动中就提出“联合改造”的口号,主张把全国各地产生的许多进步团体联合起来,共同行  相似文献   

11.
陈艳 《湘潮》2016,(4):145-148
何宝珍,又名何葆贞。1902年生于湖南道县。革命烈士。1918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率先参加反帝爱国运动,被选为湖南学生联合会代表。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该校团组织负责人。因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声援工人罢工斗争被开除学籍。1923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何宝珍在任全国互济总会的领导职务兼营救部部长期间在上海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英勇抵抗。1934年秋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何宝珍至死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很早就由日本传入中国,日本渠道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使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主要力量是留日学生,主要领导人物有李大钊、李达、陈望道等人。日本渠道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日本传入中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提供了主客观条件;另一方面,由日本传入的马克思主义有其自身特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举行反帝示威游行,随后发展成为一场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因为这个运动是从5月4日的游行开始的,所以被称为五四运动.  相似文献   

14.
正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一大"13名代表中有四位是湖南人,他们是:毛泽东、何叔衡、李达、周佛海。这四位湖南人在"一大"期间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李达负责"一大"的会务工作及会前的准备工作;何叔衡是"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人,当时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为28岁,  相似文献   

15.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他的学生刘和珍的高度评价。刘和珍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进步学生的优秀代表,是站在反帝反封建最前列的英勇女战士,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是“真的猛士”。 刘和珍,祖籍河南,1904年12月生于江西南昌,1918年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刘和珍开始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被誉为“江西妇女运动的火车头”。  相似文献   

16.
200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大事变",具有划时代意义.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党的一大的会务等筹备工作,是由上海共产党和李达具体负责的.王会悟是李达夫人,当时协助李达做了许多具体工作,为党的"一大"召开作出了重大贡献.笔者为此特于1983年8月2日访问了王会悟.她回忆了当时具体安排"一大"会场、住宿地等情况.  相似文献   

17.
<正>我的祖父龙宜需1918年毕业于滕县乡村师范,同年与著名爱国人士、布衣大师刘子衡结拜为兄弟。毕业后,祖父回到级索村办学,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底,中共第六区指导员李达来级索村宣传抗日救国,组建党支部,祖父是支部委员。1940年秋,伪政府在级索区建乡,民选一名副乡长,结果老百姓选了祖父。党组织认为,任职副乡长,既便于了解敌人动向,  相似文献   

18.
1966年7月17日晚,中共湖北省委在东湖召开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关于开除混入党内的地主分子李达党籍的决定》,随后身为武汉大学校长的李达多次被强迫拉去参加批斗会。8月24日,李达在医院含冤死去,享年76岁。在中共"一大"上,李达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成为中共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毛泽东曾称赞他是理论界的鲁迅。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让我们重温历史,揭开这位中共"一大"代表76年人生岁月留给我们的一系列研究中的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五四运动的阶段划分问题,在我国史学界长期广泛地流行着一种说法,即以1919年6月3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六三”以前为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北京为中心、以青年学生群众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六三”以后则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阶段。从50年代初以来到近期出版的大量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革命史、五四运动专史等论著,一般都持这一观点。就是说,这一传统说法已经沿用了40年左右了。  相似文献   

20.
正我是李达副总参谋长办公室的最后一任秘书。为编纂《李达军事文选》和《怀念李达上将》这两本书,我有机会采访了李达的许多老战友、老部下。有一次,我在采访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海军副司令员的杨国宇将军时,听到杨将军讲过这样一番话:我们的一二九师司令部,很像一所大学。刘邓首长是老师,我们是学生。可以说,李达参谋长是我们这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