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些西方学者,对于反映论有种种说法。有人认为反映论是“颇倒了的柏拉图主义”;有人认为反映论不过是“照像理论”;有人则认为反映论,只能是“消极反映”论,如此等等。总之,人们对反映论提出了诘难。并通过混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之间的界限,而对后者加以嘲笑,贬低。这就迫使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有关认识论和认识论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反映论质疑官哲兵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感觉、概念和全部认识过程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反映论有两种形态,即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中国三、四十年代的学者,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认识论或认识论不发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既与唯心主义的先验论相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的消积的、直观的反映论相区别。在这里,我们想就“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理解上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物质可  相似文献   

4.
<正> 近年来,学术界研究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这部著作时出现了一些意见分歧。其中对于列宁的反映论思想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个问题,《唯批》反映论思想的实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还是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唯批》发挥的是传统认识论提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的观点,宣扬客体至上,忽视或排斥主体因素,因而实质上是费尔巴哈的直观反映论。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唯批》既坚持了实践观点,又阐明了认识的辩证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能  相似文献   

5.
詹艾斌 《前沿》2008,(8):172-175
20世纪80年代文学主体性思想提出的目的在于突破文学反映论尤其是机械反映论的理论重围,其现实针对性是明确的。在文学主体论的倡导者看来,它与文学反映论之间的根本对立表现在二者对个体主体性的强调与否上。主体论与反映论的文学观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存在着深层的冲突性关联。主体论者对文学反映论的理解存在明显的偏颇。反映论文学观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近来学界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问题的争论仍然体现出对于反映论文学观的坚持。  相似文献   

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人类认识的对象、来源、本质、能力、结构、过程、规律以及认识的检验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不可知论者则否认人们有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可能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物质世界的映象,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于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和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作是直观、消极的反映。只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坚持反映论的基础上,把实践提到首要和基础的地位,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7.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下称《唯批》)是列宁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的代表作。它全面而深刻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建设,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却指责列宁的这部著作关于反映论的论述是“机械的、非辩证的”,应当“当作机械的直观唯物主义而予以抛弃”,声称列宁的反映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毫无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李学辉 《湖湘论坛》2001,14(3):39-41
创造性思维就是努力创新,想出新办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成绩的思维。面对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浪潮,面对充满竞争、挑战和机遇的二十一世纪,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发展一方,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最具有冲击力,处于不败之地。 领导干部培养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注重实践的磨炼和探索,而且要注重理论的积累,尤其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系统论三个方面入手。 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领导干部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就应当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克劳塞维茨基本哲学立场问题的讨论,从现象看,似乎只涉及对《战争论》这本世界军事名著的评价,实际上却谈的是战争认识论和方法论,因而具有颇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愿以这篇短文参加争鸣。一、在战争领域里,能动的反映论与不可知论的分野何在? 对于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战争论》,有的作者认为“自始至终贯穿着自发的能动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有的则斥以书中有个“时隐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界广泛讨论认识的能动作用时,有人夸大了认识的能动性一面。如王振武同志早在1985年提出“主体选择论的认识论”之设想,主张用主体的“选择论”来代替反映论。当时就有不少同志的文章提出不同意见。何祚庥同志发表《评对所谓认识论的“主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兰克福学派自居为坚持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一个学派。它根据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以实践为中介的高度统一的理论,不仅主张建立一种非本体论的唯物主义,而且主张建立一种新的认识论,而这种认识论应是以实践为基础、恢复主体性在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批判忽视认识的主体性的反映论,从而把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揉合起来的“现代认识论”。鉴于其论甚广,本文仅就几个根本性问题,考察其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联系和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杨芳  霍有光 《求索》2013,(2):118-120
传统哲学观将理性的人同现实世界区分为二元对立的世界,以此出发把语言视为人与现实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威廉斯颠覆了传统的语言工具论,从结构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等诸方面对传统语言文化论进行了理论批判,提出了从中介到表意实践的唯物主义文化研究论。威廉斯唯物主义文化研究论认为.语言是一种实践性的物质活动和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实践的现实意识和有意义的社会创造。威廉斯打破了庸俗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和表现论的语言工具观,超越了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等文化观.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把语言和文化视为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研究模式,对我们正确认识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覃欢 《传承》2012,(13):48-49,64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哲学思想对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毛泽东实事求是的唯物论哲学思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基本要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思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思维方法,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哲学思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演进逻辑,群众路线的历史唯物论思想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取向。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想主义反映论?我想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个是它的物质性,即实践性;另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再一个是它的能动性,即人脑的创造性。同时具备这三个特征的反映论,即革命的能动反映论,才是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一、在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把它前面的字母填入左边的括号内。 ( )1.辩证难物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因为: A 它认为认识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B 它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 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D 它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提到认识的首要地位,并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相似文献   

16.
郁源的"感应美学"是针对"反映论"而发,在行文时为求概念使用的对应性,也往往称"感应论"。它运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思维方法、理论学说和概念范畴来构建文学艺术和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感应关系,其哲学思辨和学理求索已溢出了认识论的限囿,对于"反映论"实现了超越,显示了强大的生长性和未来性。从中国古典美学之中提炼出感应论,一个重要的意图在于解决文学本质的问题,而他提出以心物感应或主客体感应的双向互动关系取代反映论的单向决定关系,形成了探讨文学本质问题新的方法论视野,今天看来仍不乏重要的理论价值,显示了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而这一点,正是今天应该大力倡扬和标举的。  相似文献   

17.
从反映论到中介论——威廉斯及其文化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反映论到中介论———威廉斯及其文化理论张晓萍一在西方国家中,除共产党和一些左翼政治团体研究马克思主义外,学术界也有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他们当中有不少人能以科学而客观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自身...  相似文献   

1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  相似文献   

19.
统战资讯     
[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不是"鸦片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和核心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再三讲到的,宗教是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是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颠倒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态度就是社会革命论,认为宗教的根源在社会,因此把对宗教的批判引向对社会的改造,即改变社会,实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认识论研究有两个热点,一是主体性问题,一是认识的本质问题。然而,这两者都是由“反映论”所引发的。在这一时期内,“反映论”特别是“反映”范畴成了一些研究者批评的主要对象。有人认为反映论不过是“照像理论”;有人则认为反映论不能避免消极直观性,等等。一句话,“反映”范畴不能揭示认识的本质。与此相应,学术界突现了“选择论”、“建构论”、“创造论”等各种不同的认识学说。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