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青山、赵天成同志在《试论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差别》(以下简称王文)一文中,论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同时,鉴于理论界虽然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两个同义的概念互相通用,但并未对这两个概念的同义性作理论上的论证。为此,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谈点与王文不同的认识,进一步证明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两个同义的概念。不妥之处,请王青山、赵天成同志及学术界的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的创立,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破产,并为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和各门具体社会科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工人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 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为核心的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把人类社会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看作是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存在;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物质的、客观的…  相似文献   

3.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弄清唯物主义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对立以及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和唯物主义历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提高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革命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遵循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  相似文献   

4.
传统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理论前提,它本身是否也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对此,传统理论解读模式有二解: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有自己的理论前提,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一种意见认为,唯物史观并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它本身即是马克思哲学.前者改变了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导致唯物史观成为直观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后者则使唯物史观失去了内在的哲学维度而走向实证化.其实,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实践唯物主义,它是把实践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发现.唯物史观的发现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均奠基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人与对象世界在实践中生成的辩证法的基础之上.所以,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并非唯物史观,而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  相似文献   

5.
刘丽 《前沿》2013,(20):59-6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大重要了理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和实践唯物论是唯物论的核心,历史观则是完备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论是历史观成立的基础,且贯穿于整个历史观两者是相互依存、渗透的.  相似文献   

6.
陆昱 《前沿》2010,(1):38-44
在十九世纪早期和中期,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争论始终是哲学论辩场上的重要话题,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施蒂纳认为是观念创造了历史,把历史看成是观念发展的历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等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尖锐的批判,认为历史的前提是实践的人,历史的本质是人的实践,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的历史诀断。  相似文献   

7.
费尔巴哈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的两歧性矛盾必然会导致他在道德观上的唯心主义迷失,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批判是费尔巴哈道德观的时代终结和历史出路,实质上体现了唯物史观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迷途的理论救赎。  相似文献   

8.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在历史观问题上,费尔巴哈是个十足的唯心主义者。他抽象地理解人及其本质,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并将人类社会的历史看作是宗教变迁的历史。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以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为出发点,在社会本质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等方面全面超越了费尔巴哈,创立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9.
批判费尔巴哈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关键环节。他认为费尔巴哈以及旧唯物主义,即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看到了环境决定人,但是没有看到人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因而找不到人以及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历史处在他们的视野之外,一旦进入历史,立即陷入唯心主义。其错误的根源在于他们不懂得劳动实践活动的意义。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实践活动的分析,认识到历史就是人、自然、社会三者在劳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作用、协同发展。劳动实践是历史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既是历史的动力所在,也是历史的唯物主义性质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的历史观是大唯物史观。它不仅涵盖自然、社会、人,揭示了它们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运动,而且把人的发展引入历史观。大唯物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新唯物主义",这几乎是理论学术界的"共识"。可是,最近有的学者却将马克思恩格斯的"新唯物主义"简单地"命名"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所谓的"命名"无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三块",而恰恰是同一事物(即"新唯物主义")的三个不同方面,三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水乳交融、互涵互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离不开谁,片面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足取的。"新唯物主义"之为"新唯物主义",乃在于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三位一体"。脱离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科学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支撑""滋养"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假辩证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邓演达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历史观 ,明确肯定“推动历史前进”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这些观点和论述主张是接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相似文献   

12.
尽管马克思没有系统地论述家庭,但他的家庭思想贯穿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始终。马克思的早期思想经历了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人本唯物主义,从人本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早期的经典文本探索其家庭思想的演变轨迹。从浪漫主义向人本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通过《爱之书》、《歌之书》、《离婚法草案》、《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初步阐发了他的家庭思想。从人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时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中开始将婚姻与家庭等置于市民社会中考察,并对同时期的家庭思想进行了回应。在唯物史观的全面建立和问世阶段,马克思用崭新的视域通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珀歇论自杀》以及《共产党宣言》等全面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家庭、两性关系等理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对物质概念的新探索出现不少成果。有的偏重于本体论方面,有的偏重于认识论方面。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历史观来统一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的,因此对物质概念的考察也应当从历史观的高度出发,特别要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笔者在《实践唯物主义:自然概念与本体论的一个考察》一文中说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哲学命题,由于对人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哲学倾向。人本主义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人本主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唯物史观不同于抽象人本主义历史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人,是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而不是抽象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15.
考茨基在《伦理与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两部著作中均对康德哲学、伦理学有过较为全面的批判性分析,其内容包括从哲学史视野定位康德哲学,对康德哲学的系统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唯物史观的相关论述。系统梳理这些内容可以发现,它们既体现了考茨基在一定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历史观的"捍卫",同时,也直接暴露了他在实践中走向机会主义、中派路线的深层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面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变化,伯恩施坦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现实性提出了质疑,这首先表现在对他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中的最重要环节”——唯物史观的修正上。伯恩施坦基于对所谓“经济决定论”的驳议,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庸俗化,将其歪曲为历史宿命论。他诉诸新康德主义,将非经济因素夸大为决定因素,用二元论、多因素论代替唯物史观的一元论与辩证法,最终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的历史唯物主义,形成折衷主义历史观。伯恩施坦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图使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革命斗争,从而走上和平过渡的议会道路。伯恩施坦折衷主义历史观不仅为其修正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其他机会主义派别提供了理论依据。认清伯恩施坦折衷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实质,必须还原被其遮蔽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面貌,坚持历史发展问题上的决定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许多人认为,列宁所说的“一整块钢铁”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据此论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分割,其实是一大误解。列宁原话是这样的:“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物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映,至多  相似文献   

18.
1857至1858年,马克思重新修改了经济学手稿,并于1859年1月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序言》是一篇对历史唯物主义主要原理进行高度概括的经典文章,也是马克思首次从经济和哲学相结合的高度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出的精辟阐述,成为后来人们理解和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依据。《序言》全面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它是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也叫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的本质极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它认为,人类历史的进化发展表现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高中哲学教材并未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个主题专门展开论述,只是为分析价值观和理想对人生、社会的作用打下理论基础而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见教材第六课第一节)。诚如教材所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懂得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的观点、文化的观点、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给我们全面展示的生产力、文化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统一,源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又发展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