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棽 《人大建设》2005,(10):34-35
目前,我国的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业与国际惯例接轨是大势所趋: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必将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而这些金融机构大多是全能型的.它们必将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多样化的服务形成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业必须走混业经营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开放自1979年起至今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中国2001年加入WTO使这一进程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又会对我国的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中外金融机构既要竞争,还要合作,我国应为外资金融机构立法。  相似文献   

3.
WTO是世界上唯一的多边贸易组织 ,目前已有 13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随着中美就中国加入 WTO达成协议以及与其他缔约方谈判的加快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指日可待。加入 WTO后 ,中国金融业将与国际金融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金融业的服务水平 ,使之与国际标准靠拢 ;有利于中国正在进行的银行业改革 ,提高监管水平 ;同时还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更多外资 ,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 ,加入 WTO预示着中国金融业全面竞争时代的到来。这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作为支持西部民族区域经济开发杠杆的金融业 ,如何…  相似文献   

4.
张勤 《理论月刊》2001,(11):90-92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将面临着拥有混业经营优势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银行业应适时做出抉择,顺应国际金融发展的新潮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迎接“入世”挑战。现实作法就是尽快解决我国金融领域中长期遗留的问题,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控机制,全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素质,在理顺金融分业体制、培育金融市场主体的同时,促进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渐进推行混业经营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5.
1979年2月,日本输出入银行作为第一家在中国境内设立常驻机构的外国银行在北京开设办事处,揭开了外资金融机构进人中国的序幕。1982年深圳引进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自此国际金融界一些知名度较高的银行接踵而至,到90年代达到高潮,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和 WTO 有关服务贸易款项的生效,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还将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在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的同时,也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了外来资本的干扰、冲击和控制等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越来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对我市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入WTO以后,我市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全面认识加入WTO对我市农业的影响,采取行之有效措施,趋利避害,进而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加入WTO,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有利于我国金融业向国际标准接轨。为此,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要以加入WTO为契机,深化金融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金融业混业经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8.
入世后,我国金融业将面临着拥有混业经营优势的外资金融机构的冲击。对此,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的我国银行业应适时作出抉择,顺应国际金融发展的新潮流,转变经营管理模式,迎接“入世”挑战。现实作法就是尽快解决我国金融领域中长期遗留的问题,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控机制,全面提高金融监管的整体素质,在理顺金融分业体制、培育金融市场主体的同时,促进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渐进推行混业经营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后对我们的影响,我国保安服务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金融保安也不例外,同样也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从加入WTO起,我国部分城市已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并承揽业务。至2002年上半年,外资银行在华代表处已达到233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40余家,外资银行人民币资产总额达445亿元。外资、外企正迅速涌入中国,尤其是外资对服务业的投资近年来不断上升,在这个最敏感的发展领域,外商近两年来的投资热度直线上升。但是市场是公平的,机遇与风险是共存的。加入WTO给金融保安带来的潜在冲击和…  相似文献   

10.
《时代潮》2001,(19)
入世的利弊思考金融业如何应对 WTO,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多人担心的是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抢占我国市场,加剧金融界商业性竞争,触及我国金融业的长期稳定性。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但事物的发展总是  相似文献   

11.
韩芳 《前沿》2006,(7):60-62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金融机构的优胜劣汰再所难免,为保障我国金融业安全、稳健运行,提高金融市场配置效率,我国必须结合金融现实,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本文将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含义、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对中国来说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中国高校学生来说 ,加入WTO既是机遇 ,也是挑战。每位大学生都应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明确目标 ,合理定位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3.
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的要求,推动山东保险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清新的形势,找出存在的问题,采取新的战略措施。一、当前保险业面临的新形势保险市场的开放和竞争将是今后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WTO步伐的日益加快,我国很可能在今年加入WTO。这将给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的保险业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根据我国同部分国家达成的入世协议分析,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近期内负面作用大,从长远看则  相似文献   

14.
面对我国即将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迫切需要我市的交通事业加快发展,再上新台阶。纵观我市交通事业发展的历程、现状和肩负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交通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是加快人才资源的开发,实施人才战略。一、转变观念。树立人才战略意识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科技迅猛发展,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在这种背景下,世界资源开发的重点已经由物力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转移,自然资源的竞争,已让位于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问题不能很  相似文献   

15.
莫俞乐 《桂海论丛》2001,17(1):39-41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法律全球化。中国加入“世贸”后WTO的多边协议即对我国产生法律约束力 ,其多边协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的金融法律亦即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提高我国金融业入世后的综合竞争能力 ,确保我国金融市场安全运行、防范金融风险 ,我国金融法律必须要与WTO金融法律接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加入WTO已指日可待,取得WTO成员资格之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将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更多的业务对外开放。这无疑会给我国金融业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极好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国金融业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并且,金融开放后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将首先是冲击或者说主要是冲击,因为,金融开放后带来的好处是潜在的并不是现实的,理论上的好处并不会自动实现,会付出相应的代价甚至可能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引起高度注意和警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出台一系列有力度的改革政策,从我国的现实金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加入WTO的脚步越来越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金融业也在2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中,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并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们的金融业仍嫌稚嫩,加入WTO无疑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可能面临的问题,是金融业迎接挑战的基本前提。有道是未雨绸缪,在上述认识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面临挑战、谋求制胜的关键。围绕这一中心,本刊记者采访了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薛求知教…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顺利加入WTO。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阶段,中国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和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和市场冲击的严峻挑战。WTO是一个经济领域的利益调和规则,也是一个各国思想文化领域彼此攻防的决战,如何在入世后继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积极吸纳世界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扰动,其表现为:内资金融机构市场份额将会减少;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有可能产生"撇脂效应";外资金融资本的扩张将放大中国经济的波动。金融开放已经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心。金融开放分为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账户开放,当前中国的金融开放仍然只是局限在金融市场层面,即外资可以更自由地在中国展开金融服务活动,但是资本的流入流出  相似文献   

20.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7,(20):38-40
<正>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经济锐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奠定了其雄厚的财富增长空间,特别是到了2006年底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各金融机构纷纷探索理财业务,理财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和公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