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德怀剃头     
《湘潮》1990,(6)
那是红军年代的事。一天,乡苏维埃主席告诉剃头师傅,要他去给红五军的将士剃头,他高兴极了。他一到营房,就对给他搬凳子的人说:“同志,请你们长官来剃头。”那人笑笑说:“我们红军没有长官。”“怎没有长官?请你去请彭军长剃吧!”那人还是和气地说:“么于军长不军长,大家都一样,么人头发长就么人先剃吧!”师傅心想:这人说话怎么没大没小!他仔细看了那人一眼,只见他穿了一身补丁衣,不高不矮,墩墩实实,蓄着平头。他心想:大概是  相似文献   

2.
1952年初春的一天,晚饭后,李先念抱起公文包要去参加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夫人林佳楣忽然想起了什么,急忙把他喊住,问:“先念,你说过要去看望你的师傅师娘,你到底去了没有?”李先念摇摇头说:“是啊!我都说过几次了,应该去看望他们,总是挤不出时间来。”林佳楣说:“挤吧,挤点时间去看他们。”李先念点点头,快步走出门去,他要按时赶到会场。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山谷的禅房里有一位老禅师,他发现自己有一个徒弟非常勤奋,不管是去化缘,还是去厨房洗菜,这个徒弟从早到晚,忙碌不停。这小徒弟内心很挣扎,他的眼圈越来越黑,终于,他忍不住来找师傅。他对老禅师说:“师傅,我太累,可也没见什么成就,是什么原因呀?”  相似文献   

4.
我见我心     
曾经有一个徒弟在寺院里面修行,他向他的师傅:“师傅啊,我们看起来身材都差不多,想法会有很大的区别吗?真的有人心特别大,有人心特别小吗?”师傅就跟德说:“你现在闭上眼睛,在你心里边建一座城堡”。于是徒弟就闭上眼睛,在心里建城堡,里边有多少根柱子,有什么样的房间,他建啊建啊,建了一座很大的城堡,睁开眼睛对师傅说,我建好了。  相似文献   

5.
科长准备装修新房,新来的小马提醒他说:“现在建材市场猫腻挺多的。装修师傅表面上是帮着精挑细选,讨价还价,其实早跟商家串通好了,拿质次价高的东西蒙骗客户,然后背地去拿回扣……”  相似文献   

6.
开心一刻     
正上了出租车发现钱不够,好在附近有提款机。我跟司机说需要取钱,他说去吧。我问他不怕我跑吗?他乐了,你还能比我这车跑得快啊?我说,万一我躲起来呢?你该提出扣押手机啥的。师傅说,那我要带着你的手机跑了呢?我说,我拍过车牌了!师傅说,那管啥用!你手机不在我这儿  相似文献   

7.
铁铮 《新湘评论》2010,(8):28-29
济南5名大学毕业生当了淘粪工的新闻,让入听了百感交集。最耐人寻味的是,一位带大学生淘粪的师傅说,他现在教训儿子的话已经改了。过去说“念不好书,将来你就去淘大粪!”现在却成了“念不好书,你连淘大粪都没有资格!”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无论如何,把淘大粪和大学生放在一起说事,让人觉得有些不大对劲儿。  相似文献   

8.
称谓的尴尬     
我的朋友到一个单位联系工作,因为叫了接待人一声“师傅”,使对方怫然不悦。“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叫师傅的吗?哪怕叫一声老师呢?”那位“师傅”愤愤地说。对此我感想颇多。 30年前,师傅们进驻学校之后,当被学生们称为老师时,师傅们就会更正学生:不要叫我老师,要叫师傅。不愿被称为老师不是因为自知没有学问,而是由于当时老师的地位不如师傅。今天,人们则更愿意被称为老师而不是师傅,是因为老师比师傅的社会地位高了。 到朋友、同事家串门,该怎样称呼他(她)的爱人,一直使我很挠头。见面的时候可以用“你好”搪塞过去,但告…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正【笑话】》扎腰刚才修空调的师傅很卖力地加完氟利昂,我看他满头大汗,掏出20块让他买瓶水。师傅连忙说:"不用了,我一个月挣一万五,比你们有钱……"顿时感觉一杆红樱枪扎腰子上了。》我是贵宾去银行办业务,一女不排号突然插队到我前面,我跟她说,"大家都在排队,你先去拿个号。"她说,"我是贵宾。"我回她,"还以为你是藏獒呢!这么霸道。"  相似文献   

10.
河边的苹果     
《学习导报》2011,(1):54-54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行至河边,只见洪水涛涛,无法渡河。大家无功而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11.
河边的苹果     
一位老和尚,他身边聚拢着一帮虔诚的弟子。这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行至河边,只见洪水涛涛,无法渡河。大家无功而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傅坦然相对。师傅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一个苹果摘来了。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相似文献   

12.
身高只有一米六几的郁鸣刚进厂就当了一名电炉工,师傅望着他又小又单薄的身体,怀疑他能否吃得消“胸前炉火烤,背后风吹寒”这个典型的苦脏累工作。郁鸣什么也没说,只是用行动、用事实做了回答。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工厂“双文明”标兵和优秀共产党员,在荣膺了  相似文献   

13.
家有小帅     
姜玉南 《党课》2011,(10):85-87
离婚时,前夫说,房子是他奶奶的,不能给我。我说,行。他又说,家里的钱也就是他公司里的那些产品,我要它也没用。我说,好。他说,他家三代单传,小帅得跟他。我拍案:“不行!”晚上,我去接小帅放学,第一次在路上没对他指手画脚。“妈,你怎么不教训我?”我不语,那晚破例请他吃了肯德基,去“淘气宝宝”疯狂到打烊。  相似文献   

14.
陈亦权 《求贤》2010,(6):50-50
前不久,我去一个家具厂办事.里面有一位师傅正在检查一些机器上用的圆形锯子.边检查边时不时地用锉刀锉几下。我好奇地问他在锉什么。那位师傅告诉我说.锯子在使用中会变钝.所以要经常开锋.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开锋过程中.锯齿的长短会产生一些变化。他现在锉的就是那些最长的锯齿,否则这把锯子就报废了。  相似文献   

15.
朋友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过去有位名医医技精湛,一生收了很多徒弟,可他一直不向徒弟传授秘方之类的医术。在他人生的最后时刻,只给徒弟们留下一句话:“记住……砒霜有毒千万莫吃。”徒弟们都认为师傅临终说了句胡话。但细细品味,这话里面却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做人准则,那就是:“有毒的莫吃。”  相似文献   

16.
陈茂辉,上杭县旧县乡人,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红军长征后他留闽西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随后参加新四军北上抗日,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8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勋章。这里,说一个他在1937年10月发生的一段惊险故事。 当时,陈茂辉受杭代县军政委员会委派,回家乡宣传国共合作抗日。然而国民党顽固派却造谣说:“共产党下山投降国军了……”还企图暗害陈茂辉。 一天,陈茂辉忽然接到当地联保办事处主任罗某的请柬,说要为陈茂辉先生“接风洗尘”。他心想:不去,会被他们小题大做,说共产党无诚意合作;去嘛,自己只身一人,又不知他们要搞什么名堂。他考虑来考虑去,还是以国共合作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决定去“赴宴”。 傍晚,陈茂辉来到旧县铁东村陈康模店,联保主任罗某神气十足地走了进来。店主向罗介绍这是陈茂辉时,罗某皮笑肉不笑地说;“哟!你就是陈茂辉先生,久仰久仰。”随即伸出右手来要  相似文献   

17.
寻访张忠发,是我最苦恼的一件事。   有人说,“没有这么个人 !”   有人说,“有是有,可他牺牲在朝鲜了 !”   有人说,“确有这么个人,在哪里说不清 !”   我打电话问以扮演张忠发闻名的演员高保成,他也只是说“拍电影时我见过,他叫张计发,但多年一直没有来往。你要能找到告诉我,有生之年我还想见他一面 !”   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关于上甘岭的介绍,只有烧焦了的一段枯木作为实物在那里摆放着,剩余的空白就只好靠观众通过自己的联想去填补了。至于张计发则更是不着一字,线索十分渺茫。终于我在一份材料里发现了张计发…  相似文献   

18.
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外出办事,她的小儿子哭闹着也要跟着去。曾子的夫人对儿子说:“你别去,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她的儿子听了,很高兴,不哭了。她办完事回来,见曾子正准备杀猪,便问:“你为什么杀猪?”曾子说:“你不是说了吗,等你回来给孩子杀猪吗。”夫人说:“我是哄他的。”曾子说:“孩子以父母为师,你这次骗了他,他以后也会学着骗你的。”夫人听曾子说得有理,就同意把猪杀了。讲诚信,守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一个人成就大事,安身立命之本。在我国历史上,因讲信用而成就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守信用而身败…  相似文献   

19.
林革 《廉政瞭望》2011,(12):62-62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几件真实的小事。 一天,我碰到朋友小李给母亲修三轮车。修车的师傅把三轮车放炮的前胎扒下来,看了看说:“补一下还能用。”等着小李拿主意。小李却说:“里外全换新的吧,是家里老人骑的,万一在半道上又跑气,就麻烦了。”等修好,小李试骑了一段,很满意。然后,小李把旧车带爆开的口子撕得大大的,装在了车篮里。我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拿回去给老妈看看,不然她会心疼钱的!”  相似文献   

20.
张闻天对亲属、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常说:“革命者的后代应该象人民一样的生活。”他平时就对裙带风深恶痛绝,经常告诫子女亲戚:“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前人的亡灵也会在后人身上发生作用。”要求他们千万不要卷到这种歪风中去。1959年,他儿子张虹生报考大学时,曾要求父亲打招呼,张闻天不仅不同意,反而批评说:“不要说我没有后门,就是有后门我也不开!”1962年张虹生大学毕业时,张闻天即鼓励儿子去新疆建设兵团。张虹生一去就是15年,在那里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2年,党中央恢复了张闻天的工资级别,并补发他以前被扣的工资。当他儿子从新疆到广东肇庆来看望他和刘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