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傅梦孜 《国际展望》2011,(5):I0001-I0001
对于IP观察者而言,对美国实力地位持久与长期的阶段性关注,主要服从于高位政治范畴,即以此观察与评估美国对外霸权战略的底气与战略起舞的节拍。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相似文献   

3.
美国对华接触战略与人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对华总战略是“接触战略”。在这一战略的统领下,美国制定了各种具体战略,其中人权战略是最重要的次战略。美国的人权战略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安全。如果美国的人权战略得逞,中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将会解体,政治、社会将陷入严重动乱,国家结构也将因此走向解体。因此,要充分认识美国人权战略对中国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粉碎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相似文献   

4.
2005年下半年后,中国在外交战略上逐渐用“和平发展”取代以前的“和平崛起”.美国部分研究者对中国该战略产生的背景、战略内容、实施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及其积极作用都作了较系统而客观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可取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当今美国政府理性制定对华政策并推动中美关系继续向前发展,对中国学者深入研究本国“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交锋过程中逐步成型,其核心是将威慑与保证融为一体,从而维持台海和平稳定的现状。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开始发生摇摆。尤其是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关系中战略竞争的一面急剧上升,美国对台政策出现了再度战略清晰的迹象。“与台湾交往法”是特朗普政府在中美战略博弈升级背景下对于美台互动进行“政策更新”的产物。然而,美国对台战略模糊政策的清晰化存在固有界限,“一个中国政策”仍然是规锁美台互动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四十多年来的基本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是布什政府藉“9·11”事件出台的新主张,被正式写入2002年9月20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宏观来看,先发制人与遏制战略在根本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提出的历史契合点这三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微观着手,两者又在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对象、具体实施手段、战略目标结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存在区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受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影响,先发制人虽然较遏制战略更加张扬,更加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将远逊于遏制战略。它绝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为所欲为,到头来只会是新层次上的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7.
<正>一、美国对华战略定位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东亚战略报告和亚太安全战略报告迟迟没有出台,其中关键一个问题是对中国的定位。美国国内正在针对中美关系进行一场"战略性辩论",决定中期选举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走向,塑造新的对华政策。美国的对华政策辩论两派哪个占主导还是要取决于美国国内政治的发展和中国对美国的反应。  相似文献   

8.
张林宏 《国际政治研究》2002,(4):135-141,146
美国战略思想从源起到成熟,从步西欧后尘到领导世界战略潮流,从分散模糊到形成战略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它既渊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又是美国国力增强和对外实践的产物,还是美国政府和战略研究界相互促进的结果,既是美利坚民族特性的体现,还反映出一定的普遍规律。研究美国战略思想的演化过程和战略体系,有助于加深对美国全球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战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新变量相互交织,诸如俄乌冲突、全球性通货膨胀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叠加出现。美国拜登政府不断调整外交战略,重点在新兴技术等领域不断加大对华遏压力度;通过“桥接”跨大西洋联盟和远东的“轴辐式”同盟,同时加强同中、俄的战略竞争。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给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国家造成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西方和印度媒体对我南海基地大加指责,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的"珍珠链战略"。"中国威胁论"一时更加甚嚣尘上,给中国外交政策造成新的冲击和挑战。这一现象深刻反映出相关国家,尤其是美印两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博弈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袁征 《当代世界》2014,(5):22-26
<正>在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外关系时,人们会发现美国时不时会推出新的外交战略。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鉴于美国超级大国的国际地位,其对外战略调整往往会引发全球和地区内一系列联动效应,因而引发人们的高度关注。二战后美国对外战略:调整与变化对外战略是指主权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较长时期内带有全局性的谋划。所有具体的外交政策举措则是围绕对  相似文献   

12.
小布什政府上台后,为实现谋求世界霸权的战略目的,公开提出要把美国的战略重点从欧洲转移到亚太地区,并为此作了大规模的舆论造势和一系列相应的战略部署.由于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在亚太地区拥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这一战略态势将不可避免地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产生重大的、意义深远的影响,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美国战略重心东移背景下中国的安全环境及战略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生 《当代世界》2010,(10):4-8
冷战结束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日渐突显 冷战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是在欧洲。1989年美苏冷战结束,国际战略格局、美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全球和亚太地区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大国都加紧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伴随着欧洲苏联集团的崩溃,美国的全球战略重点逐渐由重视欧洲大陆而变为东移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14.
刘佳  李双建 《国际展望》2012,(4):61-68,139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霸。为巩固和拓展其全球海洋利益,美国调整了自己的海洋战略,强化对全球海洋的实际管控。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美国加强了在西太平洋海域的存在和制海权的掌握。本文探讨了美国海洋战略在政治、经济、军事安全领域的主要表现及其基本特征,初步分析了美国海洋战略调整和新动向对我国海洋权益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提出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这是对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修订和补充。美国亚太战略再平衡对于中国的国家安全产生诸多不利影响,但是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依然主导中美关系的走向。新时期,要本着政治上放眼全局、经济上互惠互利、安全上"斗而不破"等思路和策略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美国特朗普政府连续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家防务战略报告》《国情咨文》和《核态势评估》报告,基调一脉相承,即强调"美国第一",把中国和俄罗斯定义为"修正主义者",并要与之进行"战略性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恐怖主义、地区核问题构成对美国直接、现实挑战,但未来真正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则是中国和俄罗斯,美国必须把国家战略重心转向大国战略竞争。美国新一轮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必将对未来的大国关系和国际局势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奥巴马政府最新推出的美国创新战略,适度更新了国家创新战略框架,进一步提出了五大创新行动计划,继续强调了政府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同时,该战略更加关注公共空间领域的创新、提高创新体系的效率和发挥私营企业的作用。但是,该战略也面临三大挑战,包括创新本身的不确定性、创新体系从国防为主向非国防研究和基础研究延伸的有效性以及两党相互牵制和财政赤字高企带来的可持续性。中美创新战略间的竞争不是全方位的竞争,而是有限范围的竞争,美国创新战略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两国的竞争态势,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争端将加剧,但在基础教育、全球公共空间和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创新方面既有竞争,也可能有合作,两国创新的主体——企业之间也必将是即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期,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转折期,在那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不明国际战略形势,思想保守,战略因应失当,中国错失了战略机遇。而美国作为新生国家,具有全球视野,战略因应得当,抓住了战略机遇。战略机遇把握上的差异,给中美两国带来了不同的命运:一个在屈辱中迅速衰败,痛苦地体验了大国地位的失落过程;一个在国力剧增中迅速崛起,完成了大国梦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20.
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提出的印太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日本安倍内阁的构想,在价值观上强调"自由""开放"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制度标准,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积极实施对华战略竞争的宏观背景下,特朗普政府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以维护美国在印太地区的主导地位.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进一步强化印太战略的意识形态色彩,以便拉拢盟友和伙伴国共同遏制中国.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深层动因是制造中国与印太地区其他国家的对立,维护美国的霸主地位;掩盖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导地位.当然,美国要在印太地区持续展开价值观攻势,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也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中国既需要增强战略定力,加强与美战略沟通与相互理解,避免两国认知差距不断拉大,意识形态鸿沟越来越深,也需要推进"一带一路"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消解美国推动印太战略意识形态化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地缘政治结构,以中韩、中国—东盟关系为抓手,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