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许振洲 《国际政治研究》2005,(2):115-118,129
20年前 ,大部分国内学者还只能间接了解托克维尔的思想。他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未得到充分承认。此后 ,托克维尔的两部主要著作 :《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 ,商务印书馆 ,1 992 )和《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 ,商务印书馆 ,1 993)先后译成中文 ,他的价值也在新形势下得到了国内学界的普遍承认。最近 ,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董果良先生翻译的《托克维尔回忆录》 ,这无疑是托克维尔思想爱好者的一个喜讯。写给自己看的《回忆录》《托克维尔回忆录》的可贵之处在于可以使我们深入到托氏的内心世界 ,从而准确全面地把握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制度形成和转型的关键节点,政治精英和宗教团体在受到多种结构性因素限制的情况下,其不同互动策略及政治遗产决定了中东国家政教关系的多样性.作为中东地区最重要的本土世俗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之一,叙利亚复兴党在宗教治理领域长期被政治权宜考量所绑架,缺乏清晰的意识形态指引,采取了弱制度化、管理安全化、依赖外包的制度建设策略和保守、波动而模糊的价值观引导措施,导致它未能成为沟通国家与宗教团体、推动国家建设与国族建构的核心平台.其种种政策弊端为叙利亚危机爆发后伊斯兰主义反对派的迅速崛起提供了适宜的国内土壤.  相似文献   

3.
自由与容忍     
周保松 《南风窗》2013,(11):84-86
胡适将整个自由主义建基于容忍,同时将容忍建基于怀疑论,我认为是双重削弱了自由主义的道德基础和道德吸引力。实际上,怀疑论不能支撑容忍,容忍本身也不能支撑自由主义。1953年3月,胡适先生在台湾《自由中国》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叫《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引来毛子水、殷海光等回应,胡适遂在同年《自由中国》10周年纪念会上,进一步阐述其观点。这两篇文章,现已成为中国自由主义发展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4.
裴文睿(Randall Peerenboom)是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法学教授,牛津大学基金会中国法治的法律、司法及社会项目主任。2006年的《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学会年刊》(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刊登了裴文睿撰写的《法律与宪政民主的发展:中国是一个问题案例吗?》一文,文章指出,评判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治发展情况,应该结合该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进行。作者以东亚国家的发展历史为背景,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当前的民主和法治进程在  相似文献   

5.
李向平 《南风窗》2013,(2):90-92
当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旦成为国家权力继续存在的主要方式之后,就不可能再度回归到由意识形态信仰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之中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再转型、再变迁。国家权力、经济发展、社会运作等模式,均需一个更深入的改革与开放。在此背景下,不同社会力量都在寻找各种思想资源,以论证自身的改革话语——有向中国传统寻找思想资源的,一些人诉诸新民主主义,另一些人诉诸传统的儒家宪政主义;向西方寻求思想资源的群体更多,包括民主派、经济自由主义者、新左派、民族主义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充  相似文献   

6.
刘阳 《南风窗》2010,(4):31-34
欧美的现代化过程并非简单体现在经济领域,信仰的更新既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心理基础,也为物质发展限定了方向。国人已认识到,在社会转型的巨变中,哲学和主义无法为人们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提供内在动力和根基,也不能为漂泊不定的人生提供沉稳深锚和努力方向,一个信仰的时代正在来临。  相似文献   

7.
廖子光谈中国如何应对美元霸权和美国金融危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陈明 《南风窗》2012,(19):42-45
中国历史上文治与武功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伴相随。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说,并不是只要有一个法律的架构就足以把人们团聚为良好的生活世界。他们必须分享某些共同的价值、共同的想象。  相似文献   

9.
在威权制的后发展国家,中产阶级支持民主化吗?学者们在这一问题上似乎并没有达成明确的共识。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基于概率抽样调查获得的数据考察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情况。本研究的结论表明:(1)威权制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并非一定支持民主化;(2)中产阶级对国家的依赖度与其对民主的支持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中产阶级所感知到的社会和经济福利同样也与其对民主的支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与中国经济刺激方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基层政治改革的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基层政治改革的困境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基层政治改革动力不足、空间有限、制度化水平低.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基层政治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基本的共识,同时需要有一些必要的制度安排,要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相似文献   

12.
1978年以来,美国"中国学家"有关中国民主化的研究视角经历了三次转换:第一次从冷战—意识形态维度转向现代化维度;第二次从现代化维度转向政治体制维度;第三次从政治体制维度转向治理维度。尽管如此,美国"中国学家"的基本立场并未改变,即对自由民主原则的一贯坚持,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研究策略:温和式观察策略与对立式批判策略。如若不能立足中国经验,摆脱自由民主原则束缚,美国的中国学家很难摒除他们对中国民主问题的认识偏差,更加难以合理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大国的协商与合作日益加强,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和“治理”全球化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中国与南非不断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国际领域加强沟通、密切合作。两国的关系已经超出双边的意义,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研究的诞生美国的中国政治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从当代中国史学研究中分离出来,此后经历了一系列概念和方法的转变。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最初是在冷战政治研究的推动下,由一小部分著名的亚洲学家发展起来,包括费正清(John.K.Fairbank)(哈佛)、白鲁恂(Lucian Pye)(麻省理工学  相似文献   

15.
张哲馨 《国际展望》2014,(3):35-50,155
针对世纪之交东亚地区安全与区域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中国于2002年7月向东盟地区论坛提交《中方关于新安全观的立场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方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这些观念与东盟当时的地区安全观彼此相容,为本世纪头十年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随着近年来东亚地缘局势的变化,东盟的地区安全观出现重大转变,中国与东盟在地区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实现地区安全的基本条件以及维护地区安全的方法等方面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分歧。在此情况下,东盟对华战略疑虑不断上升,一些国家开始大力提升军备并寻求区外大国的帮助和保护,这又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相互契合,形成东盟与美国合作共同抗衡中国的战略态势。由此而来,中国和东盟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安全困境,对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障碍。为了巩固有利于自身和平发展的周边环境,中国须调整和补充新安全观的具体内容及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及时"升级"。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地区各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东盟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逐步超越中国与东盟的安全困境,使双方关系重回全面包容性合作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0):31-31
在美国,女人要分享你的生活;在中国,女人要改变和拥有你的生活。在美国,女人的第一次是抛弃尴尬的一刻;在中国,女人的第一次是献出了她最宝贵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一直处于不断变迁的过程之中,并且在历史上呈现出三个截然不同的互动关系模式,新模式正在形成过程之中。国际体系因素和中国国内因素是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不断变迁的基本动力,而且两者是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充当国际关系变迁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现实情况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离不开传统文化与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优秀的、积极的内容和成果,又有糟粕。因此,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保留优秀的的部分,去除糟粕,而在二者结合的过程中,需要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结合的有效性,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印度对美国国内政治的塑造方法很少被关注,并更少被比较。大多数分析家描写美国对这两个崛起中的国家的影响。但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这两个国家对美国国内决策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一种比较典型的影响通道来自于游说集团。虽然双方都经常通过这类的方式,但是他们的游说行动还保持差异。按照理性主义,一切行为的基本特征都是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精密计算。本文通过案例分析的归纳方法来探索中印采取的游说措施,并使用国别观察来区分双方游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最后,文章要判断为什么印度在美国的游说行动往往比中国的游说行动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非洲的伙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下,北京峰会必将开成一次隆重、务实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这艘承载着新世纪中非关系的伟大航船①必将乘风破浪,驶向中非友谊的美好明天!(Beijing Summit,Section7,2006)②在迄今最大的一次中非峰会召开之际,③我们有必要来审视一下胡锦涛主席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