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君志刚,这个性情刚强、好讲道理的年轻人,和我同样生活在有着众多“外来人口”的广州。如果机缘巧合的话,我们甚至还可能在某个草坪上的聊天聚会中相识,而聚会中甚至还有可能聊到“收容”这个话题。 但我和孙君志刚又是有所不同的,我有大学里的正式教职,有正式户口和在天河区公安分局办理的广州市身份证。而孙君志刚在这个城市里,只有一份不太稳定的工作和一张暂住证。他本是一位专业人士,但因为没有正式户口,他就注定要面临种种风险和不公。  相似文献   

2.
《南风窗》2016,(22)
正我无法统计,但凭经验感觉到,无论在乡村或城市,"软绵绵的年轻人"数量都在增加。这群人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他们可能有工作,也可能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对任何一份工作都无法长时间坚持;2、他们在收入上无法养活自己,常常需要父母的补贴,而父母对补贴并不抗拒;3、他们几乎不思考未来,没有什么能让他们振作或改变,偶尔萌生出某种异想天开的计划,就会想到动用父母的钱。我还没有想到一个最合适的名词来概括他们,因为在经济、  相似文献   

3.
叶蕴 《南风窗》2011,(11):37-38
根本问题是,人民行动党是否是新加坡未来的执政党,而不能总是停留在过去的历史里。从李光耀的"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到吴作栋的"优雅社会",下一步呢?正是因为没有未来长远的理想规划,才让年轻人缺乏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寄物引情     
我的家乡在湘中地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勤劳而坚韧。改革大潮后,年轻人纷纷南下打工,去城里寻找梦想。前几天回家,看到的乡村寂静的情形;更甚于往年。金融危机导致广东制造业被冲击并没有使年轻人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5.
美国新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对年轻人提出警告说,一个人学习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那么这个人便无法适应社会的变化。 广州一位外企老总在给公司的新员工上课时,首先谈到,一般离开学校初入社会谋职的年轻人,多半有一种不用再考试的轻松想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劝你们还是早点离开公司。因为当你开始工作时,你会发现,每天的工作都是考试。而和学校不同的是,学校里的考试,最差的不过是零分,而  相似文献   

6.
“姐姐,我回国了,有时间聚聚吧!”微信里接到小弟的留言后,我喜出望外.自从他去了新西兰追求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梦想后,我们大概一年时间没有见面了. 小弟36岁,八九年前,我们曾同在一家建筑公司工作.他当时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后又去了外企.我当时主管团委工作,经常为年轻人组织各种活动,也因为热心,成为了他们的“知心大姐”.  相似文献   

7.
赵灵敏 《南风窗》2007,(22):25-26
居住证持有者将享受诸多市民待遇,而暂住证没有优惠待遇,这是居住证的一大进步。让人才逐步享有户籍的福利,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一回事。酝酿近两年的深圳居住证终于出台了。2007年7月31日,深圳市市长许宗衡签署深圳市政府第169号令,发布《深圳市居住证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07年明1日起在深圳市盐田区试行。9月  相似文献   

8.
加尔各答的德蕾莎上世纪40年代的加尔各答是一个不需要“暂住证”的城市。无数无家无业的流浪者和因教派斗争而产生的难民拥入这里,靠拾垃圾、乞讨、甚至卖淫、抢劫来维持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一边是富人们居住的优雅的别墅、饭店和宫殿,另一边是随处可见的垃圾棚和居住在其中骨瘦如柴浑身散发着恶臭的贫民,他们没有尊严地活着,也不被人关心,他们死后,会因为买不起火葬的木头,尸体被抛进阴沟,任其腐烂。 目睹了这样的人间惨剧后,一个36岁的女修道院院长——德蕾莎,作出了她一身中最重要的决定。她的决定得到了爱尔兰罗瑞托修女会主管和加尔各答当地大主  相似文献   

9.
永远的嫂子     
记忆中,我从未叫过伍兰嫂子,尽管她是大哥的女人。因为,她和大哥并没有结婚。比我大五岁的大哥,从小就是个混世魔王,打架斗殴、偷鸡摸狗无所不为,高中还没毕业就因在一次群殴中致人伤残而被劳  相似文献   

10.
正最近,一位年轻人给我述说了他在职业上的遭遇。他家境一般,是一所名牌大学历史系本科生,硕士跨专业考了本校经济学硕士,成绩位列年级前茅。毕业后,曾应聘一家公募基金的投研岗位,但面试被拒。他告诉我,被拒原因可能是学术背景"不好"。因为,中国的公募基金招收投研岗位一般模式是"理工科本科+经管类研究生"。而他本科学历史,是个"文学青年"。他真正被拒的原因,不得而知,但我安慰他说,  相似文献   

11.
洪晃 《法制博览》2009,(2):28-28
劳动是人类过于赞赏的活动,我没有听说任何人因为劳动而发财,更没有听说任何人因为劳动而更成才。倒是经常有人因为太喜欢劳动,以劳动为荣,最后活活给累死了。所以劳动到底是不是光荣,咱们得两说着。  相似文献   

12.
何方神圣     
“地下”活动笔者某日路过中山×路,骑楼底守候着一个衣衫整齐的青年男子,操着潮汕口音,见我推着的自行车破旧,遂上前一步,在瞬间几乎贴耳言曰: “旧单车卖么?”如果说,随着这几年实行经济开放的政策,广州街头出现了数以万计的“无牌个体大军”、“明火执仗”地活跃在城市的东西南北,而他们好歹还是有户籍的本地本区人 (有许多还是正宗待业青年);那么还有另一种人更为浩荡,不但“无牌”,连暂住证也没有的“地下”大军,他们的存在就更是市民们所不容忽视的了。之所以说其进行“地下活动”,首先是因为他(她)们的“经营范  相似文献   

13.
户口再松绑     
张墨宁 《南风窗》2012,(7):35-36
"暂住证"时代即将终结,与之相关联的歧视、不公正、漂泊感能否一同消匿,则是居住证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中国,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处于"人户分离"状态,离开生长之地,去寻觅更有吸引力的财富和生活。大都市的优越和迁徙自由的实现却并没有带来期望中的幸福感。因户籍而产生的门槛,使他们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方面成为"二等公民"。2012年2月,新一轮的户籍制  相似文献   

14.
将心比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一次盟军发动大攻势期间,当时的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有天正在莱茵河附近散步,遇见了一位看来神情沮丧的士兵,“你还好吗,孩子?”他问道。“将军”,那年轻人回答,“我烦得要死。”“那你跟我真是难兄难弟”。艾森豪威尔说:“因为我也很心烦。也许,如果我们一起散散步,对大家都会有好处”。  相似文献   

15.
霍寿喜 《工会博览》2013,(35):42-42
这应该是好几年前的书了,但内容一点也不“旧”。因为这几年间,我读过许多写官场的小说,也读过许多年轻人唱主角的小说,但“年轻人在官场”的小说却读的不多,也不容易读到——这也是我再读一遍《我与上一代人的战斗》的动机之一。如果说我第一次读罢的感觉是“真实,太真实了”,那再读这本书,就感觉书中的许多人物都似曾相识(有重复阅读的原因),有的就像在我们身边一样(这就是小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魅力所在了)。  相似文献   

16.
有一条小巷     
初识小巷没有想到会来北京。可是,我来了,因为工作。没有想到会住进北京的胡同。可是,我来了,因为她。她是我工作第一天认识的同事。是那个知道我第一次来北京还没有找到住处时,轻轻地说一句跟我一块儿住吧的人。那天是2006年11月15日。沙井胡同。感谢上帝!有这么一条小巷。有这么美的一条小巷。这  相似文献   

17.
情报的提供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日本人来说,还是十分的神秘,“情报”的提供,会有很好的市场.平田选择了“情报”服务.也就是我们说的信息服务.1988年夏天,大井真次找到张景琦;张景琦拐弯抹角找到我.我觉得这事靠谱,我们也有意在日本建立一个信息服务的窗口.请示领导,当即批准.因为我无职无权,怕遇到骗子,如果有个闪失,会让别人指责.在首都机场接平田和大井,我没有用单位的车,而是借了一辆破旧的皮卡.西服革履的两个年轻人没有觉得怠慢,在他们心里,中国还是贫穷落后,有车来接已经很高兴了.我把他们接到马甸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这是联合国的援助项目.房间很小,我担心他们不满意.前几年去了日本,才知道日本旅馆房间都很小.  相似文献   

18.
苦难的流浪生活,浓缩成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1975年7月11日,四川乡村的一条河边,随着一声炸药雷管的声响,我的右手掌被炸飞,望着血肉模糊的空空右臂,我一下子晕了过去。这一年,我18岁,刚刚高中毕业。一个没有手的18岁的年轻人还能干什么呢?我咬着牙,把自己关在屋里,整整40  相似文献   

19.
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年轻的大学生给站在身边的老人让座,没想到竞被老人拒绝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大学生再次请老人坐下,又被拒绝了。年轻人可能感到有些意外,有些尴尬,嘴里嘟哝了一句:“你摽我呀”(当地方言,即“你耍我”之意)谁知老人竞将“摽”听成了“嫖”,扬手便打了年轻人一耳光.还气愤的说:“我活了70多岁.一辈子清清白白。还从来没有人说我嫖过呢!”小伙子的嘴被打出了血。牙也有一颗被打松了,他很是伤心:“我只是说了句口头语.不是你说的这个嫖呀!我不是在骂你呀!”老人大概也觉得有点冒失,掏出了200元作为赔偿,但拒绝道歉。(据M《时代快报》)。  相似文献   

20.
《南风窗》2014,(21)
<正>一个年轻人路遇临时检查,因车内有弓箭而被带去派出所调查,后被警察放行。这引起了轩然大波,主因是年轻人的身份为掌握一定话语权的超级"富二代"。没有人再去强调,在这次盘查了546辆机动车的临检中,警方查获了5起刑事案件。就在事件前后,年轻人的名号从"首富之子"悄悄变成"巨富之子",因为他的父亲刚刚失去"首富"名号。若以为"富二代"主导的舆论话题已经结束,那就太天真了。没过两天,新首富马云之子又开始"上头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