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晓飞 《今日浙江》2011,(13):59-59
自2006年美国推出Twitter以来,微博开始风靡世界。在我国,2009年8月新浪网率先推出新浪微博至今,新浪及腾迅微博用户数双双过亿,"织围脖"成为时尚,名人、草根、机构、官员纷纷用微博来发布信息、互相交流,一个全民微博的时代正在到来。  相似文献   

2.
2010年微博的发展有不少"虚火"。而2011年以来,在多方力量的推手作用下,微博在中国的发展开始进入实热阶段,并形成了有一定中国特色的微博传播"景观"。当前,中国成为世界微博用户和微博网站数量第一大国,也拥有着最大和最复杂的微博传播空间,微博传播的"双刃剑"效能更为凸显。从全球来看,加强微博治理是各国普遍的趋向。一、全球微博发展特征1.微博是顺应网络移动化发展大势而兴的新媒体应用。近几年,移动化成为网络的重要发展方向,微博的火热正是顺应互联网新媒体快速移动化的发展大势。随着世界第一个  相似文献   

3.
《电子政务》2015,(1):59
2014年12月25日,新华网发布《2014年全国政务新媒体发展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各级政务新媒体活跃度继续提升,内容更加趋向于多元化,风格更加亲民,互动更加明显;包括政务微博、政务微信、政务APP在内的政务新媒体,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发布权威信息、加强政民互动、引导网络舆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报告对2014年全国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和政务APP的运营成长情况进行了统计:1政务微博。2014年,"微博国家队"在各大微博平台中均成为传播最为活跃的第一梯队成员,截至2014年11月底,中国政务微博  相似文献   

4.
毛丹 《重庆行政》2015,(3):50-52
微博是Web2.0时代的产物,自2007年引入中国以来,微博逐渐成为我国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典型代表,使用人数不断增多。近年来,多起由微博曝光并形成舆论压力的社会事件显示,微博在我国正日益成为一股重要的舆论力量,对政府发挥着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与此同时,微博在舆论监督上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显现,需要认真加以研究以完善微博监督功能。  相似文献   

5.
吴亚明 《台声》2013,(1):53-54
民进党“立法委员”蔡其昌在大陆网站开微博的新闻,成为2012年12月12日国台办记者会的焦点之一。其实,近年来微博大行其道,看中其无远弗届的影响力,台湾各个行业的知名人士多已经捷足先登开微博,活跃在各大门户网站上。甚至连龙应台都萌生过开微博的念头。微博已然成为两岸民众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6.
No 1微博问政如果说2010是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就可以称为微博红年,因为就连两会也泛起了微博热。两会中,代表委员们争相戴围脖,套用微博推广商的一句广告语:这年头参加两会不戴个围脖,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腾讯上率先开通了实名微博,对脖友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做到了件件回复,张春贤成为首位微博加V(实名微博)的省部级官员。  相似文献   

7.
所谓微博,国内知名新媒体领域研究学者陈永东在国内率先给出的定义是:微博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自2009年进入国人视野以来,迅速成为网络的舆论中心,3年多时间,我国的微博用户就快速增长到3亿多,年增长率高达200%以上微博的受众广泛,从草根到官员、从平民到精英,人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小喇叭",享有各自的话语权。由于微博草根性、便捷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微博正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下,微博无处不在,政府微博  相似文献   

8.
姜胜洪 《传承》2011,(13):67-69
2010年,在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同时,以短平快、互动性强为优势的微博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已有4.57亿,其中有6311万人使用微博。微博又叫微博客,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当前,微博已成为民众关注公共事  相似文献   

9.
《人民论坛》2012,(10):50
微博正在成为舆情集散地。为了应对微博带来的舆论格局新变化,各级政府机构和一些官员纷纷开设政务微博,以期更好地利用网络、回应民意、服务群众。开设微博仅仅是第一步,很多政务微博开设后却成为摆设,甚至患上"痴呆  相似文献   

10.
谭畅 《小康》2012,(2):74-75
正在这一年的全民打拐风暴中,警民高度合作成为最大的亮点,而微博则成为了警民合作最重要的网络平台。到目前为止,公安部打拐办共从微博上获取1600多条拐卖犯罪的线索,在发给各地公安机关之后破获了一系列案件  相似文献   

11.
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类型,微博正在发展成为主流的网络媒体,如何引导微博舆论,提高微博时代政府的执政能力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主要的城市在政务微博的使用上有很多异同,本文拟从比较北京上海政务微博现状入手,探究当今政务微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政务微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微博问政的力量与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微博,危险的博客,这是我对近年来微博问政现状的突出感受。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重要延展和全新方式,既可以成为一种建设性力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可以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带来现实危害和潜在风险。如何既发挥微博问政的积极作用,又防控微博问政的消极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在网上走热,不少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开出了政务微博,政务微博也逐渐成为新的政务信息公开平台。据统计,仅2012年上半年,在新浪微博一家,经认证的各级各领域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已达45021家,较去年年底增长近150%,可谓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与此对应的另一项调查则显示,有近半数网民认为政府网站和官方微博形式主义过重。有专家毫不客气地表示,部分政务微博"官样十足""官话连篇",有的甚至关闭评论功能,使群众有  相似文献   

14.
周宁  俞亮 《公安研究》2013,(3):71-74
2010年以来,微博作为用户增长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掀起了中国社会信息传播的"微博"热,成为汇聚民意、反映民情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以公安微博为代表的政务微博的迅猛发展,成为微博发展的一大"亮点",在透明化问政、舆情监测、加深与网民互动、提升政府公信力方面做着自己"微"的贡献,对于促进政府政务公开、加强与公众互动、提升政府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安微博未来发展要做到开放性与保密性、专业性与服务性、互动性与引导性、及时性与稳妥性、特色性与整体性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刘能 《人民政坛》2012,(10):37-37
《人民政坛》编辑部: 微博以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成为公众关注的全新信息发布交流平台。现在越来越多人大代表开设了微博,在微博上与选民信息共享、互动交流。我也很想成为一名“微博代表”,请问应如何开设并办好代表微博?  相似文献   

16.
刘阳 《桂海论丛》2012,(5):94-97
近年来微博在中国社会已被广泛运用,并对政府官方传统宣传效力形成挑战,政务微博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公共宣传和危机应对的新选择,在实践中对政府有效施政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微博天然的"短、频、快"特质也使其在政务微博的运用中显示出一些明显的不足。政府应正视政务微博的运用边界,理清政府官网与微博的关系,让微博成为政府施政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7.
晓红 《民主与法制》2014,(24):56-58
江苏盐城交警王勇用超萌的语言,通过微博“盐城交巡小警——蓝胖纸”,让“出行那些事”变得幽默风趣。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微博成为盐城市最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个人认证政务微博,并获得2013年全国公职人员微博影响力季度飞跃奖。王勇被粉丝们称为“史上第一萌交警”。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粉丝们给他寄来的礼物。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显示,微博在中国网民中的使用率从去年底的13.8%大幅增长到40.2%,成为用户增速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模式。谁抢占微博,谁就更具影响力,更有话语权。名人们纷纷开博,并在微博中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周立波7月12日发表的微博两天内就被转发1.6万多次,双方当事人、粉丝陷入了一场微博口水战。微博怎么了?缘何骂战不断,成为公众泄私愤、相互谩骂、造谣中伤的公共厕所?网络争议既是一种正常的观点交锋,也是利益驱使的客观呈现,网民在看待和参与网络争议时应该更加客观、理性,避免激化和被利用  相似文献   

19.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这个互联网“新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呈现爆炸式发展势头。它在各个领域成为时尚的沟通方式,并推动了焦点事件的传播力度和范围。由于微博的信息密度、传播频率,以及所导致的网民联结度前所未见,因而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民互动和网络问政的窗口和"宠儿"——政务微博,在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2012年度人大新闻宣传干部培训班上,成为热门话题之一。微博作为民间舆论场和社情民意集中地,其作用特点无须赘述。仅从数量上看,据人民网2011年11月有关报道,仅新浪微博就拥有2.5亿注册用户,甚至有百余名国外政要使用新浪微博"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