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网络时代青少年信仰危机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表现为青少年心态浮躁、信仰对象混乱,又表现为信仰庸俗化取向明显和信仰行为扭曲等方面。因此,包括青少年、家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其它成员在内的每一个国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探索和建构网络时代青少年现实的、科学的、崇高的、健全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法轮功"现象产生原因之一是人的信仰危机.信仰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转型期人的旧的信仰体系破碎,新的信仰体系尚未建立;二是国民性格的影响;三是道德教育缺乏对人的终极关怀.重铸信仰应把信仰培育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和人生信仰教育,同时还应对宗教信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栾保俊撰文批评改变政治信仰的“老来俏”现象,指出,近年来,有一些过去曾经信誓旦旦地宣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老年人,忽然改弦更张丢弃原来的信仰,也“老来俏”一番,改信资本主义的一套了。“告别革命”,“躲避崇高”,反对“激进主义”,侮蔑“公之害罄竹难书”,说“中国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等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语境下的“信仰危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元化的前提下,一元的社会信仰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挑战,这种现象并不能简单理解成信仰危机。社会的多元化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无序,也不一定会否定国家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多元化语境下的信仰重建必须在个体信仰的确定性与宽容性建设,社会信仰的价值性与真理性建设这两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最美现象”主要体现于“危急险难”关键时刻的“见义勇为”和平凡岁月长期坚守善良德行的“执着奉献”两种类型。其产生于道德焦虑和价值信仰危机之际,具有拯救道德信仰、提升伦理觉悟和淳化社会风俗的伦理价值。行为主体的平民性、行为发掘的草根性、行为宣传的开放性和行为认同的广泛性是其基本特征。“最美精神”主要体现为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机敏果决的道德智慧和舍我其谁的行善勇气。弘扬“最美精神”,不仅要避免泛化“最美现象”和道德浮夸,而且要引领人们崇敬“英雄”,勇当“好人”,同时还要重视物质和精神奖励相结合,进一步完善关爱英雄制度。  相似文献   

6.
信仰与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兼论大学生信仰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信仰状况体现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情感支柱和人格养成,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从大学生信仰状况看大学生精神发展,分析大学生整体的精神状况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缺陷,并提出相应一些的改进措施,对认识、改进和解决大学生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将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王健 《人民论坛》2010,(4):150-151
信仰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以"自我教育、道德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学生信仰教育,是使他们形成科学信仰、化解信仰危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彻底的哲学革命,坚持了崇高的价值信仰,具备了科学的理论逻辑,立足于永恒的伟大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在新征程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最近,人们对“法轮功”部分信徒闹事竞能痴迷到自焚的原因觉得奇怪。很多人士纷纷剖析个中原因:有的认为是李洪志利用了群众想通过气功实现健身治病的愿望,有的认为是练习者精神空虚、信仰危机,有的认为是科学知识普及不够,有的认为“中毒”的高级知识分子在自己专业外没有科学思想……本文作者在同意上述观点的基础上,补充和强调认为,李洪志要求学员习练“法轮功”的方式本身使练习者的意识进入催眠状态,是其具有强烈“迷魂”作用和致人精神病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严梅 《人民论坛》2012,(23):200-201
信仰危机,在当前中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且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信仰的缺失使很多人无所适从,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团结。文章认为,中国社会所表现出来的信仰危机,其根源在于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认识。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相似文献   

11.
魏庆东 《前沿》2012,(21):36-39
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情况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中国的未来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当代中国的种种遭遇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挖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当代价值,重塑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大众化,大众化的出路是我们高校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出路,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紧迫的重大课题,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信仰严重缺失的危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国内学界著名的外国哲学研究专家,邓晓芒教授对此一直多有关注。他通过大量学术文章、演讲等方式不断阐述着一个中心观点:当代中国人、中国社会缺乏信仰的真正源头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根本没有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只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邓晓芒教授认为儒家文化没有真正的信仰,因而是当代社会信仰危机的根源,其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从儒家文化的信仰对象和儒家文化信仰者的态度两方面都可以证明,儒家文化具有真正的信仰。应对当代社会的信仰危机不仅不能根除儒家文化的影响,而是应该加强儒家文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信仰小议     
信仰是一个人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人类的精神王国中,信仰影响、支配和制约着人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毛泽东同志曹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观古今中外,凡那些功齐天地、名垂千秋的英杰,身上确实闪烁着一种“精神”,这“精神”就是他们的崇高信仰与执着追求。 但是,一个人的信仰确立是受主观世界与客观外界因素共同制约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的生活领域、人生阅历、知识水平、认识角度的差异性,因此,人的信仰无疑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重要时期,改革开放和建立社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治信仰最高发展阶段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个人与社会、理想和现实、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但在斯大林时期,由于信仰建设问题上的失误致使共产主义信仰遭到了严重扭曲,内在地包含了信仰危机的可能性。斯大林的后继者们没有化解这一可能性,致使信仰危机由可能变为现实,逐步走向深化,最后导致苏联剧变。  相似文献   

15.
张贵银 《人民论坛》2013,(8):217-219
从伦理道德思想和道德信仰方面来看,康德“哥白尼革命”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批判形而上学而在于重建形而上学,康德批判形而上学、限制人类理性,是为了给道德信仰留地盘,是为了使人成为真正不同于动植物的,真正有尊严、有价值的人,从而使康德“哥白尼革命”具有了人本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目前道德信仰危机日益严重,导致人们道德信仰失落与无所适从。而道德信仰在情感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终极关怀,在理智层面体现为对道德的超越性的理性把握,是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因此,分析道德信仰危机根源,按道德信仰规律"重建"社会基本道德信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7.
邓泽全 《传承》2013,(8):96-98
在当代中国,如何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达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意义重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最科学的信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基石和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把这种信仰真正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  相似文献   

18.
信仰危机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产生于人的目的性要求与自然界、人的目的性要求与现实世界的双向否定性关系。基于信仰作为一种在终极价值取向上牵导着价值创造源泉的精神机制,在人类精神活动和人的自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讨信仰危机的成因和解决思路,就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5,(9)
当前,我国部分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危机,国内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挫折、党在某些时期的政策失误、不同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渗透,是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理清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历史根源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喻向午 《政策》2013,(4):92-92
张绪是我们熟悉的老红军,老将军。湖北省演艺集团以张绪为原型打造的话剧《信仰》,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后,效果很好。话剧《信仰》展示出一位老红军、老将军终生坚守信仰的情怀,具有重大的现实教育意义。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令人忧思的是,在当下,谈信仰的人少了,甚至于在干部队伍中,有些人出现信仰危机,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