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论述紧扣着“志”与“气”间的关系,将气论纳入到了儒家的心性学说之中。其中,“气”指个人生理层面的生命力,“志”具体指个人内在的“道义”,浩然之气是生理层面的“气”在道德修行的深化中转化形成的一股精神力量。浩然之气的修养方式是“集义而生”。“集义”不是有目的性地行善,而是高度自觉地、非功利性地“由仁义行”。在“养气”的过程中,内心的善端不断扩充,使人在外貌形体上达到身心一致的美,并形成具有“至大至刚”之美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
周尉 《传承》2012,(9):1-1
何为风气?风气是道德修养,品格举止。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官从政者的品行如草上之风,官风引领民风。讲党性,须养浩然之气。孟子言,浩然之气,"其为气也,配义与道"。为官,应道义垂范,厚德载物。心为气之源,力为气之用。加强党性修养,要大气谦和、正派公道、严谨细致、团结和谐。  相似文献   

3.
人不可无志,文不可无气。文章的气发自作者的学识、阅历、修养和个性,渗透在作者为文时的感情、意志及成文后的语言和风格里。孟子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魏文帝曹王言:“文以气为主。”刘勰认为写文章“务盈守气”,若作者“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韩愈则把作者写作时涌动于心底的这股气与语言文字比之如“水”与“浮物”——“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因何而鸣”和“怎么鸣”两个角度来阐释“不平则鸣”说的具体内涵。关于前者,本文确立情和辞两个层面探讨,认为只是不平愤懑愁苦之情;关于后者,本文认为是浩然之气内蕴不平之气。韩愈的文学创作正是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所谓正气,是指人的正义、正直、刚正之气,也指正大光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它是维护国家民族生存发展的浩然之气,是社会精神文明的标志,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讲正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语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就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要有正义感。从岳飞、文天祥到郑成功、林则徐,都是我们民族的正气之魂。讲正气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主义而牺  相似文献   

6.
虚证辨     
应证者乃正气受损也。实春乃邪气盛也。(索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是指人体正气而言,气自阳。(索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为气。”明·张景岳日:“夫生化之道,以气为本,天地万物,莫不由之……四时万物得以生长收获.何非气之所为,人之有生,全赖此气。”(索问·生气通无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论述:人得气则生,气损刚伤,气绝则亡。正气乃享受于先天之真气,又得后天之精气滋养和补充化生而成。又(灵枢·刺书真邪篇)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就…  相似文献   

7.
讲正气,是中华民族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古语所说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等等,都是讲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必须有正义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气,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建功立业。七十八年来,我们党由小...  相似文献   

8.
守正为心     
正气,《辞海》的解释是:“刚正之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讲正气,加强自身修养为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做到古人所讲的“守正为心”。 守正为心,立基在正。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修养之基在正。  相似文献   

9.
所谓“气”,是人的信念、情感、意志、态度、胆量等精神因素的凝结与升华。“气”乃战争之必须,时代之要求,军人之基本.“气”盛则无往而不胜,“气”衰则往往会吃败仗。新时期。要加速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各项工作,必须把部队的“气”鼓起来。  相似文献   

10.
政治家要有浩然正气。浩然之气是什么气呢?概括起来,就是至大至刚。但这至大至刚的气并不是生来就有的,是需要培养的。孟子的养气实际上是养义,只有为人光明正大,才能有浩然正气。为此,孟子提出了“勿正,勿忘,勿助长”的集义养气三勿原则。集义养气,目的是为了做一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这正是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的伦理品格。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如何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我们面临的又一新的课题。孟子说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浩然之气”在“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中是必不可少的内涵。一、讲政治,高唱正气歌。正气一词是指光明正大,或指一种好风气。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正气总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讲正气,与现代社会息息相关,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背离党的政治原则,不能背离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现在提…  相似文献   

12.
浩然之气,一以贯之———苏辙散文特色略论唐骥“文变染乎世情”①。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均己暴露。有识之士认识到革新政事以巩固大宋王朝是当前急务,遂前后发生了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受此“世情”影响,文学风貌与过去亦是不同。苏辙一生散文所表现出来的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3.
王智海 《群众》2008,(9):58-59
“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劳民伤财”,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浮躁之气的深刻剖析和严厉斥责。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是作风建设的大敌,是干事创业的大忌,如不高度重视、彻底摒弃,必将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4.
少年中国论     
经过百年奋斗,今日中国具备了少年体格、少年自信、少年前景,梁启超所呼唤的少年中国已经转化为美好现实。少年中国的最大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硬实力的复兴与软实力的复兴。这是民族之梦,也是个人之梦。还要看到,少年中国正面临成长的烦恼,需要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对外,主要是跨越“修昔底德陷阱”,走好和平发展道路;对内,主要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好和谐发展道路。为此,少年中国需要培育少年精神,养志气、去骄气:养朝气、去暮气:养静气、去躁气:养勤气、去奢气,只要人人永葆少年中国之精神,一定能够实现少年中国之梦想。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学说在历史上对中国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巨大,其学术精神在中国学人中的影响尤为深远。孟子学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知言”和“养浩然之气”两个方面。“知言”即懂得说话,从特定角度上说,是关于辩论的学问,其重要体现是批判;“浩然之气”则是由义的蓄积以至仁德充满的强大精神外发,是千百年来中国学人刻意修炼和追求的境界。此外,孟子学术精神还有几个方面值得重视,诸如“凡同类者,举相似”的分析研究方法、“中道而行”的学术主张、“学则须疑”的问学路径、“以意逆志”的解读心法、知人论世的学术态度、开放的学术门户观念等等,都对后来的学术及其研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人生的品牌     
康朗 《现代领导》2006,(7):47-47
“道德者.行也。”实践是人生德性教育的平台.是道德学习的源泉.是习惯养成的课堂。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要起而践行.把学习成效体现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在点滴养成中.体现在生活细节中,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如果人人都能明荣辱之分,扬浩然之气,并知荣而为之,知耻而拒之,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规范思想行为、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就一定能够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氛围,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促进全体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全面发展。正如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说的:“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相似文献   

17.
戒“俗”     
“俗”者。粗俗、庸俗、卑俗也。俗气,指的是世间一切恶浊之气。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也有一些俗气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为:有的信奉“沉默是金”的庸俗哲学,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有的当老好人。不愿“挑刺”,随意“栽花”。在开展批评时泛泛而谈、隔靴搔痒:有的不讲原则讲关系,不讲党性讲人情,视生活作风为“小节”。  相似文献   

18.
“伽南香”本是沉香的一种别称,把伽南香喻作“奉承”,恐怕要追溯到古时。先来欣赏一下《笑林广记》里的一段记载:某有钱人放了一屁,旁边奉承者说:“哪里来的伽南香?”不料有钱人并不领情,说:“屁乃五谷之气,以臭为正。今香,恐非吉兆。”奉承者立刻转而说道:“嗯,现在有点臭了。”  相似文献   

19.
《上海支部生活》2014,(2):39-39
中医非常重视人体的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癌患者由于病灶直接范于胃腑,正气虚弱是胃癌的基础病机,因此更应注重顾护胃气。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属于中医“噎嗝”、“反胃”、“胃皖痛”、“积聚”、“瘕”、“伏粱”等范畴中医认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正气不足、邪气盛实、积聚乃成。《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聃皆禀气于胃。”又日“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指明五脏六腑皆依赖胃气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寸能保持人体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胃气直接关系到正气的强弱,影响人体的防病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五命     
近些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转型的加速和世纪末心理秩序的紊乱,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念在发生一系列的错动,文学界在所难免。大批作家的易位、题材体裁的转轨、审美趣味的变移、制作过程的喧嚣等等,似乎一切都以金钱为策略中心的浮华心态,令读者心目中久所敬仰的作家形象如蜡像一般在持续的热度下渐渐要熔化掉了。中国的传统里,文学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①可以“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施用多途”户因而对作家主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要求特别高,孔子的所谓“有德者必有言”,o孟子的所谓养“浩然之气”,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