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是无情却有情──毛泽东与胡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4年,毛泽东借批判俞平伯所著《红楼梦研究》,发动了“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的斗争。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如果从政治和党派的角度来考察,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毛泽东曾说过:“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主义之争,出于不得不争,所争者主义,非私人也。私人之争,世亦多有,则大概是可以相让的”,所以,毛泽东发动的“批胡”运动,盖源于主义之相差,而非不近人情。事实上,毛泽东一生都没有忘记胡适对他的教导及其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30年代,毛泽东说,胡适“一时…  相似文献   

2.
胡适与中共     
胡适曾称赞毛泽东的文章“眼光很远大”。 毛泽东希望胡适能成为连接美国朝野与中国共产党的桥梁与中介。 胡适致电毛泽东,希望中共“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装的第二大党”。 1949年,胡适眼看国民党大势已去,登上蒋介石派来的专机飞往纽约。 1956年,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说,“胡适这个人真顽固,我们劝他回来,也不知他到底贪恋什么?……新文化运动他是有功劳的。到了21世纪,那时候,替他恢复名誉吧”。  相似文献   

3.
杜日辉 《世纪桥》2000,(3):47-48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资产阶级学者之一的胡适,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思想转变也经历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正象胡适1914年11月3日在《容忍迁就》一文中说:“吾于家庭之事,则从东方人;于社会、国家、政治之见解,则从西方人。”这可以说是胡适在治学与做人方面的基本概括。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力求还“历史一个本来面目”。 一、胡适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可以当得起“终生勤奋、著作等身”八字的考语。  相似文献   

4.
50年代,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20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实际上,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都受到了胡适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毛泽东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在五四前期,胡适和陈独秀曾经取代康有为和梁启超,一时成了他的楷模。毛泽东1920年7月9日致胡适的信。印证了毛泽东的上述说法。信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5.
五十年代,毛泽东发表《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开展了对胡适思想的清算运动,这早已是尽人皆知的事情了。但对二十年代,毛泽东作为胡适的崇拜者与胡适的历史联系却知者甚少。1936年,毛泽东在延安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  相似文献   

6.
本期导读     
《湘潮》2001,(2)
△毛泽东是胡适的学生,文学改良运动的倡导者胡适一度是青年毛泽东心中的楷模。然而,两人因为政治见解不同,人生道路渐行渐远,终至50年代毛泽东发动了一场领域广泛的批判胡适思想的运动。学生批判老师,似乎不近人情。但以毛泽东“吾人唯有主义之争,而无私人之争”宗旨来看,毛泽东与胡适,师生一场,终究《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红星照耀中国》使美国作家、记者埃德加·斯诺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朋友。令他终生难忘的是,进入“红色世界”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是周恩来。很有幸,一生中《斯诺四见周恩来》,不仅见证了一个极富个…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深厚功底的政治家和诗人,毛泽东结识了不少文化人,或与他们有文字之交,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世间留下不少佳话。毛泽东和胡适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五四运动前后深受《新青年》杂志影响,转而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美国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毛泽东的回忆:"《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特别是早年在中央苏区,遭受“左”倾路线的打击,毛泽东几经受挫,度过了几次痛苦的等待过程。  相似文献   

9.
涤生 《党史纵横》2005,(9):31-36
“文革”中,依照毛泽东搞“文化大革命”的思路,中国的大中专学校经历了从停课到复课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毛泽东怀着良好愿望,决心搞好“教育革命”的许多想法,也表明失控的“文化大革命”使毛泽东的想法不能实现,甚至走向反面。毛泽东早就对过去旧的教育制度不满意,他有一个“教育革命”的思路毛泽东在他青年时代接受旧教育时,就对旧的教育制度十分不满。他曾用干脆不进学校读书而是自己每天到长沙定王台去自学的办法进行反叛。后来,在父亲停止供他学费的威胁下,他才又进入学校去读书。但毛泽东对旧教育制度的不满始终存在。新中国…  相似文献   

10.
孙有中 《探索》2002,(2):7-9
本文探讨了毛泽东早期思想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重点分析了他的改良主义思想来源,即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与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同时,笔者指出杜威和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经历了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青年毛泽东是一个在近代中国历史巨变中追求进步、追寻新式知识的旧式知识分子。毛泽东早期关于“大本大源”的看法,关于历史治乱循环的看法,关于“巨夫伟人”的看法,表明他的历史观是陈旧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1920年以后,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本观念。毛泽东的历史观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他对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坚定信念。支持毛泽东历史观的两个最基本的观点是阶级斗争史观和人民史观。一切从人民出发的人民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惠昌 《实事求是》2004,1(1):64-66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 ,毛泽东宪法思想经历了从砸碎旧法统到创建新中国宪法再到法律虚无主义的曲折过程。本文追寻毛泽东宪法思想演进轨迹 ,总结了毛泽东宪法思想中科学性 ,革命性的成分 ,同时也剖析了毛泽东理论创造中的偏差和失误。  相似文献   

13.
思媚 《世纪桥》2013,(9):84-86
胡适发起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掀起了一场持续时间长、范围遍及全国的思想争论运动,并成为了日后中国思想界的一桩历史“公案”。本文通过分析“问题与主义”之争的社会背景、争论概况,以及胡适个人成长经历及思想背景,进而客观地分析评价胡适关于问题与主义的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其与李大钊的“志同,道不同”的真友情,他的学理思想和思维范式以及问题意识等,力求还原胡适在争论中的思想以及挖掘其中蕴含的学术思想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涛  史海威 《理论学刊》2006,4(11):101-103
《贺新郎·读史》是毛泽东的一篇重要词作,它反映了毛泽东丰富的史学思想。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毛泽东经历了一个由倾向于“西周封建论”到认同和支持“战国封建论”的变化过程。对于中国上古史上的“三皇五帝”等问题,毛泽东也有所关注和思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导引着新中国史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刘喜发  王兵 《唯实》2022,(12):89-91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1938年9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和步调”。[1]可见,毛泽东在全党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其起点是遵义会议。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党选用干部标准的思想经历了从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到胡锦涛明确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历史的、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要使“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不致于流于形式,就必须健全完善不断与时俱进的党员干部“德”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对个人崇拜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即从否定到逐步接受的转变过程。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原因和社会历史原因,还有国际原因,与毛泽东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际交往也有一定的关系。认识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多重原因,有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也有利于我们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5,(4)
毛泽东的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全部内容,是构成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和灵魂。它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成熟和丰富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简要分析毛泽东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以及毛泽东群众观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50年来中国体育经历了一个从“东亚病夫”到亚洲称雄 ,并向世界体育强国稳步迈进的历史过程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一切都证明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国体育发展战略决策的正确性。邓小平与毛泽东的体育发展战略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一方面邓小平坚持和继承了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开拓、创新和发展的思想和实践 ,另一方面邓小平又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从世界发展的大局对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指示。研究两位伟人的体育战略思想 ,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思想轨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过程中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否定到基本肯定 ,再到彻底否定 ,即彻底消灭资产阶级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留下的经验教训以及正确认识和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