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家法与非国家法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传统,国家法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可以说是弥补民间法调 整方法的不足而出现的规则。非国家法属于人类学家所讲的"小传统",属于大众文化;而国家法则属于相对应 的"大传统",属于精英文化。国家法是民间法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融合的。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背景下,还是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主导,但绝不是将其强行推进到民间社会,而是 强调二者的互动,即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既以非国家法补充国家法,又用国家法整合非国家法, 二者共同起作用,致力于现代化法制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2.
进程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国家法必然要涌进农村,但是农民的法律素养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与适应国家法的运行还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还将存在,并具有加剧化的倾向。对此,我们既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协调,同时也应该充分利用城乡一体化为我国法治现代化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快农村地区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国家法在乡土社会中取得成功的条件与保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四个方面(立法的民主性与亲合力,法律意识的启蒙与法制教育,执法公正与体制完善,守法精神的养成)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国家法在乡土社会实施取得成功的条件和保障,力图检讨和反思我国法律在乡土社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推进乡土社会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了学术界关于习惯法争议的几种观点,提出和赞同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确立的具有强制性和习惯性的行为规范。文章对习惯法的特征及其习惯法与国家法关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矛盾较为突出,法制现代化西方化范式在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出现很多矛盾,不利于法治秩序的建构与法律权威的树立,因此反思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法治秩序在乡村的建立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但是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因此,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民族心理和社会成本两个方面分析了少数民族对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取舍,探讨了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之所以在本民族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甚至于在某些场合“抗衡”国家法,对其民族具有更大的约束力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8.
王雪莹 《工会论坛》2009,15(2):132-133
在一国之中,国家法和习惯法并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并存就会存在冲突,冲突导致选择。任何选择都不会是任意的,选择就应遵循某些原则,这样才能使法制达到一种平循稳定的状态,为我国的法治建设服务。本文从国家法对习惯法的选择出发,试图寻找在选择中某些“一以贯之”的原则,以指导选择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的国情之下,单纯依靠现代司法途径使国家法硬性“嵌入”乡土社会是不明智的。国家法进入乡土社会并平稳运行,需要从内容到形式作多重转变,经过转变之后的国家法,能够更好地与乡土社会相契合,并发挥其调节与规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站在应然的视角,国家法应符合普世的道德观念并体现民族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国家法并非总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造成的。从理论上讲,民间法生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是民间经验的结晶,是具体理性的体现。但民间法的粗暴、落后、残酷等非理性的一面也不容忽视。作为普遍理性的国家法却失于僵硬,作为具体理性的民间法同样也失于多变,因此张力与互动就成为它们关系的两种特性。  相似文献   

11.
党内法规如何与国家法律相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就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协调论述克服的办法及对策,以求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辅助,从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浅议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广大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也有长足进步.但与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相比,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当前,在广大农村有必要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从法律文化的视角,构建“巴楚民族文化圈”,将其作为中国区域文化的一个独特类型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是扩展中国传统民族法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尝试。本文拟通过巴楚民族文化圈的演变、特点、民族法文化转型与现代化诸问题的初步构想,阐明此课题研究的主旨和目标,及其现实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4.
精神损害赔偿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未明确使用“精神损害赔偿”这一概念,这不利于充分保障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也不利于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国家赔偿制度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法》第90条对民族自治地方刑法变通、补充规定的制定规定了具体的原则、根据和程序;在制定刑法变通、补充规定时,除要遵循必要的法治原则外,尚应着重考虑影响社会危害性变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条件和社会环境,这是制定刑法变通、补充规定的内在根据;社会危害性理论、刑罚的目的论和刑罚的效益论为制定民族自治地方的刑法变通、补充规定提供了理论诠释。  相似文献   

16.
民族经济法适用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 ,民族经济法适用是通过保护性法律关系实现它的活动 ;其次 ,民族经济法适用具有强制的经济性内容 ;再次 ,民族经济法适用是按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 ;最后 ,民族经济法适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影响民族经济法适用的不利因素既可能来自于司法者自身也可能来自于诉讼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民族经济法渊源的多元性特点决定了其适用过程中应当协调好不同性质的民族经济法的关系 ,这主要包括协调好国家制定的民族经济法与民族经济习惯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营养和土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握民族文化的心理结构,发挥血缘与乡土情结的凝聚作用,注重心理情感原则中“人情”的聚合作用,把握人文主义倾向的导向作用和发挥群体意识思维的“家国”意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创制民族文化新的认同模式,强化文化符号认同,维护价值观念认同,推动理性的血缘族群认同和深化历史地域认同。  相似文献   

18.
试论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互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 ,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 ,存在着冲突 ,但有着共同的目标追求。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价值 ,并注重对少数民族习惯法的继承与改造 ,协调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冲突 ,实现二者互补和融合的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9.
主权是国家的根本属性,国家主权原则在现代国际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际私法中的国家主权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对国家主权进行对比分析后,将其在国际私法中的体现予以介绍,并指出在当代国际私法领域中国家主权必须摆脱“主权优位”理论的束缚,树立“平位协调”前提下的主权合作观念。  相似文献   

20.
经多年建设,我国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已趋于完善,对档案的刑法保护力度显著增强,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呈现出全面性、严厉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但在理论和实践中还存在着对国家档案一般含义理解不一致、对国家持有的非国有档案和国家档案复制件的性质认定不统一等问题需要解决。法律规范体系不够科学、刑法保护范围还不够宽、相关制度规定互不衔接等不协调的地方需要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