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地方特色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举措。地方特色是地方立法的价值所在,大量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行政法规共同构建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国家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并在推进改革开放以及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地方立法尚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地方立法的特色性并未得到充分显现。本文从地方特色立法的特点、地方立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系等方面加以论述,通过对地方特色立法的现实困境与部分地方特色立法实践的分析,探讨如何通过发挥地方特色立法作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已经举办了60多年,这些选举促进了国民党的转型,促进了台湾地方社会的发展。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能够顺利举办,得益于具有严格规范了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的相对健全的法治。同时,由于地方选举议题和争点的民生主导性,台湾的总体政治结构能够与竞争性的地方选举长期共存。但是由于起步阶段对参选标准放任自流,造成了地方选举黑金等弊端。  相似文献   

3.
经常出现在梦境的地方,教你一口方言的地方,赶回去过除夕的地方,每个人都叫得出乳名的地方,喝酒爱醉的地方,少年想出老年想回的地方,童年数过星星的地方,对你知根知底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的家乡。  相似文献   

4.
乡村札记     
经常出现在梦境的地方,教你一口方言的地方,赶回去过除夕的地方,每个人都叫得出乳名的地方,喝酒爱醉的地方,少年想出老年想回的地方,童年数过星星的地方。对你知根知底的地方,就是一个人的家乡。  相似文献   

5.
庄建平 《法制博览》2022,(14):148-150
随着中国法治进程的推进,地方立法已成为法治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5年地方立法扩权后,在服务地方改革、助力地方建设的同时,填补了国家立法的部分空白.通过分析,设区市地方立法在选项、特色以及实操等层面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并从地方立法的定位、目标导向、立法思维、立法民主和博弈等角度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地方立法权限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性法规得到出台,这些地方性法规在稳定地方秩序、促进地方发展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不难发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单一性、分散性等问题存在于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中,比如地方立法工作效率不够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立法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高地方立法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7.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4):11-11
去年,地方自行发债的试点曾被许多人看作地方发债自主权的突破点,这种视角未免过于盲目乐观。6月26日,全国人大对《预算法》修正草案进行二审,二审稿拟恢复现行《预算法》关于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发放政府债券的规定,重申"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据悉,初审草案中曾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限额管理。许多人对于地方发债权在法律层面上的再次被"尘封"感到失望,认为"宜疏不宜堵",发债可以促进债务"阳光化"。不过,从当前的时机,中国发展事务中的权力结构来考察,禁止地方自主发债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8.
Y市在2016年获得地方立法权以来,以问题为导向,以特色为立法目标,在生态保护立法上有很大成效。但是,Y市作为设区的市立法起步时间短,立法力量储备不足,立法能力还较弱,这为地方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动服务助力地方立法研究提供了机遇。应结合地方实际,将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发挥其服务功能,提升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许圣如 《南风窗》2010,(11):66-68
地方"投资热"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在地方官员政绩的推动下,一次次大干快上式的地方经济竞赛在所难免,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全能政府,其辖域内资源要素动员能力会随着政治周期而循环。不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产能过剩的顽疾几乎不可能根治。  相似文献   

10.
地方社会的关系网络和附着其上的人情积累构成了地方派系的社会基础,镶嵌于地方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人情、利益的交换机制则构成了地方派系的运作机制。地方派系的社会基础提供了人情、利益得以有效交换选票的社会信任;人情和利益的有效交换是派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派系结构重组和派系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根本动力。以城市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代表的环境变迁给地方派系的社会基础和运作机制带来了巨大冲击.地方派系开始寻求向新兴经济势力结盟,其运作机制也发生扭曲。本文拟从地方派系和地方社会的关系的角度对台湾地方派系的社会基础和运作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克  马振超 《工会博览》2009,(5):146-146
本文首先列出了地方政府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说明地方政府改革势在必行,进而分析影响地方政府改革的若干因素,最后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王星辰 《法制博览》2014,(2):107-108
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从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体制到元朝的行省制、清朝的总督巡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中央与地方权利之间的博弈,体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权力监督。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迁中,可以看出,权力监督的动力来源于权力的拥有者,来源于被监督者的外部。  相似文献   

13.
张再金 《南风窗》2013,(13):33-35
经过10年的酝酿,房产税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初步就绪。在舆论方面,经过10年的讨论,房产税的改革已经被大体默认,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房产税改革推出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调控房地产市场。房产税的改革目标一直很清晰,就是将其培育为地方的一项稳定的收入来源,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遏制地方政府经营土地的冲动,鼓励地方政府从关注经营城市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城市居民创造安居乐业的环境。房产税所增加的税收收入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不够,相反,地方政府所顾虑的是,房产税可能冲击当地的房地产市场,从而影响房地产相关的其他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征收房产税可能面临纳税人的抵制以及由此引发的不稳定风险,也使地方政府对房产税避之不及。  相似文献   

14.
1978年以来,我国经历了两次经济体制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经济体制变迁均带来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无论是前一阶段以行政放权为主要特征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还是后一时期处于不断磨合状态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变迁环境中的必然表现。而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迁历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为以后我国权衡中央与地方关系提供了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5.
财讯     
《南风窗》2013,(17):20-20
有些城市严格算已破产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日前在"2013年崇礼·中国城市发展夏季论坛"上指出,地方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短期行为值得反思,底特律破产对于中国地方政府是一个很大的教训。黄守宏表示,如果中小城市发展不注重产业的集聚,如果地方政府热衷于负债造城,底特律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黄守宏还进一步指出,事实上有一些地方的政  相似文献   

16.
谢子言 《南风窗》2010,(10):69-71
地方融资平台有可能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刻不容缓,否则这些信贷一旦坏账爆发,将不仅使"地方借钱,中央埋单"的局面重演,更可能让中国整个银行业体系遭受重创,进而毁掉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派驻地方性常设联络代表机构是地方政府管理过程当中比较普遍的一种管理模式.各种形式的常设联络代表机构推动了地方政府与国家乃至超国家实体的联络沟通、决策公关、社会交际和信息资源交换等,在更高层级的政治体系当中致力于实现地方的利益和价值诉求.这就为地方政治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的"中央-地方"关系作出了新的推演.  相似文献   

18.
国是     
《南风窗》2013,(14):17-18
图说地方政府债务再聚焦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高达10.72万亿元,其中46.38%来自融资平台公司。2013年初,仅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余额便已高达9.2万亿。36个地方政府本级的债务情况(18个省本级+所属18个省会城市本级)债务规模(2012年底)用新债还旧债饮鸩止渴  相似文献   

19.
刑少文 《南风窗》2011,(14):80-80
为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治任务,中央为地方保障房新开辟了一条融资渠道——地方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6月9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利用债券融资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允许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20.
地方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国家治理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考察党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的执政方式得出经验教训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建国后,党在地方治理过程中经历了一元化、制度化及多主体参与的发展、演变,这总体上体现了党应对经济、政治、社会环境转变进行的自我革新。在这个过程中,党始终充当了国家与社会的桥梁、纽带,而新时期,多主体参与的地方治理也标志着地方政府独立性增强和政治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