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晋藩 《政府法制》2014,(27):62-63
自古就讲“致中和” 中国古代文献用“中”,也就是“不偏不倚”来比喻司法公正.孔子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百姓手足无措,必然招致社会的动荡.司法之所以“不中”,孔子认为是由于礼乐不兴的缘故.相反,礼乐兴则刑罚中,这就要求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刑罚得中之后会带来社会的和谐,即所谓“中和”,古书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司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后世关于“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明刑弼教的种种议论,都是兴礼乐、致中和的进一步衍发.  相似文献   

2.
一民 《政府法制》2012,(20):43-43
有才的人,什么时候都会被人称赞,受人敬仰。不过,古代赞人有才的说法远比赵本山小品中的“你太有才了”要丰富多彩又文雅贴切,不妨列举一二,以供读者共同赏析。最有才的当属曹植的“八斗之才”。因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曾言:“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相似文献   

3.
彝族民间司法官“德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聚居区,活跃着一群很特殊的人——“德古”。他们是彝族习惯法的熟知者,同时也是彝族社会的民间司法官。在从古至今的彝族乡土社会生活中,“德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广猛 《政府法制》2014,(14):51-51
我们常常说某个人“墨水”喝得很多,是指他的学识相当高,读的书、写的文章也不少。其实在中国古代,还真的有喝墨水的人。  相似文献   

5.
李开周 《政府法制》2011,(29):37-37
古人饭后只漱口,不刷牙。讲究些的,也不过像《红楼梦》里的公子小姐那样,在漱口之前,先用青盐把牙擦一下。所谓青盐是一种块状的结晶体,主要成分也是氯化钠,但是杂质很多,不能吃。擦牙的青盐雕成棱柱形,红黄褐色都有,模样挺像石刻印章。估计贾宝玉就是拿这“印章”往牙上一按,来回刮几下,然后喝水,咕嘟嘟,把水吐出来。一块青盐擦一次肯定用不完,擦完了放回去,下回吃完饭再擦。  相似文献   

6.
青丝 《政府法制》2011,(32):37-37
学识丰富、才学优秀的人,在封建时代比一般人要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而拥有了权力,除了能够实现经世济民的宏大理想,也意味着财富利益的丰收,这使得历代的读书人对从政做官都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除了读书求取功名,以学优入仕,一些人为了做官,亦是无所不用其极。对此,鲁迅曾有过非常深刻的评价:“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深,汉重孝廉而有埋儿刻木,宋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清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总而言之: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  相似文献   

7.
张玥 《政府法制》2013,(11):17-17
古代新人结婚拜堂的时候,主持的人都会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为什么要用到“高堂”这个词呢?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磐石市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某因接受当事人宴请而被“弹劾”,其是是非非一时间成为人们争论的热点,在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对此一被称作所谓“中国弹劾法官第一案”的本身是肯定还是否定,专家学者以及司法界、新闻舆论界各有高见。笔者在此不作评论,只是想透过该事件的缘由。引发读者一个新的思考:法官应如何  相似文献   

9.
夏秀渊 《行政与法》2003,2(1):25-27
本文分析了现行法官管理体制的弊端,主张既要保障法官的地位和赋予应有的职权,又要健全对法官的监督制约机制,以实现司法公正。并提出了改革法官管理体制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柳杨军 《政府法制》2014,(20):16-16
古代官员称退休为致仕,意即辞职归家,或叫告老还乡.致仕约起源于周代,西汉以后逐渐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约为70岁,患疾则可提前.很多人会作致仕诗以表达各不相同的心境.北宋年间,苏州太守孙冕的《书苏州厅壁》云:“人生七十鬼为邻,已觉风光属别人.莫待朝廷差致仕,早谋泉石养闲身.去年河北曾逢李,今日淮南又见陈.寄语姑苏用太守,也须抖擞旧精神.”这位孙冕表明了他告老还乡安度晚年的决心,坚定中显露洒脱,乐观中不乏幽默.  相似文献   

11.
据<北京法制报>报道,在一起民事案件中,法院判决一王姓男子赔偿某饭店汽车维修费1089元.然而在法律文书生效后,王先生却不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该饭店只好再次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被执行人王某却躲藏外地以种种借口拒不执行.  相似文献   

12.
司法权力属于一项判断权力。在认定事实以及适用法律的时候.往往导致裁判结果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司法公正是法官审理个案之后自己内心所形成的主观上法律价值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从古书记载中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其二,题写于公众场合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  相似文献   

14.
人人眼巴巴地期望司法公正,司法公正离得开好法官乎?当然不能。于是,人们又眼巴巴地期望有好法官。守株待兔等了好久,发现好法官产生极难。想想这么等也真不是办法,于是,到处寻找产生好法官的良方。一日,遇一江湖郎中,自称专治司法疑难杂症。急忙上前拉住他的衣襟,求其指出一条产生好法官的明路。  相似文献   

15.
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沈德咏在《人民法院报》撰文称,要像防范洪水猛兽一样来防范冤假错案,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沈德咏在文章中称,法官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是极为罕见的,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冤假错案往往是奉命行事、放弃原则或者是工作马虎失职的结果。(5月7日《新京报》)  相似文献   

16.
《法治与社会》2009,(7):78-79
王建勋在3月30日的《北京日报》撰文认为,让人民参与司法。真能阻止司法腐败并实现司法公正吗?众所周知。这种审判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法庭搬到人民群众中间。“聆听”一下人民群众的意见,并没有说人民群众对案件的判决结果有任何决定权。如果人民群众没有决定权。他们如何阻止司法腐败?难道权力完全不受人民群众约束的法官会“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当成金科玉律?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神奇了。  相似文献   

17.
4月23日上午,备受关注的杨新华交通肇事案在河南省陕县人民法院开庭再审,被告杨新华被当庭判处交通肇事罪,处有期徒刑3年半,被告当庭表示不上诉。此前因称"眼睛花"将交通肇事致3死2伤的杨新华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的法官,被移交司法机关查处,相关法院的领导也受到了党纪处分。法官"眼花",司法不能"缭乱",公众相信,这起交通肇事案再审,能够维护司法公正,让法律的威严、社会的正义"以看得见的方法实现"。一起案件的公正审判,价值不  相似文献   

18.
栾少湖  王中 《中国司法》2006,(12):51-58
前言法官与律师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各国完善法律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目标。据统计,目前全国法官队伍人数30多万人,律师业人数超过15万人。曾因发生严重的法官与律师受贿行贿案,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按照中央要求,分别在  相似文献   

19.
江涛 《中国律师》2004,(9):51-51
第一条为进一步转变审判作风,尊重律师依法执业,充分发挥律师在诉讼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共同维护司法公正,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法院应当为律师阅卷、会见法官、提交诉讼材料、证据交换、开庭等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便利条件。第三条法官在庭审中或与律师会见时,应当态度诚恳,举止得体,用语文明,不得盛气凌人或使用侮辱性言词。第四条对已向法院提交律师代理手续的案件,法官在安排审判事务时一般应当先于当事人告知律师。第五条律师确有正当理由须与法官会见的,可提前与法官预约,法官应当安排工作时间在法院会见室会见。第六条律…  相似文献   

20.
古人在极差的技术、材料下,将制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造就了建筑史上诸多辉煌.国家建筑标准早在春秋时,我国已编成了一部《考工记》,记载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的规范要求,叫“程式”,用于指导匠人实际操作.然后由专门的部门和官员来管理,如隋唐时期,在尚书省设工部,工部郎中掌城池土木之程式,后世基本上如法炮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