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于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内容的探讨还不多,尤其是在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则含义的界定上。人们往信根据自身对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则的不同理解来探讨其内容,导致关于少年司法制度基本原则很不统一的局面。根据联合国少年刑事司法准则以及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相关立法和司法实践,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确立了四大基本原则:双保护原则;预防为主、减少司法干预原则;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共同参与、综合治理原则  相似文献   

2.
疑罪的语境     
在《中国法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司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该原则在个案中具体化时可能会遇到困境。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刑事案件的事实是被事实裁判者创造出来的,评价事实的刑事法律是被解释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费蓬煜 《人民论坛》2014,(5):101-1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司法实践中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逐步扩充。对公序良俗原则的传统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进行应用的具体路径,为公序良俗功能的发挥寻求更加可靠的途径,有利于促进司法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开是我国的一项宪法原则,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同时,这一宪法原则在其他法律和司法政策中得到了具体化,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了“司法公开示范法院”的基本标准。正义必须得到实现,而且必须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所言即为对司法公开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梁波 《前沿》2011,(12):78-81
罪刑法定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基本含义为"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在刑法中的确立,只是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化。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实现,还有赖于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化,也就是在司法活动中切实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虽然我国在1997年《刑法》中确定了罪刑法定,但是却未能在法条设置上全面贯彻该原则,存在着一些立法缺憾之处,在司法实践当中对该原则的贯彻也有一些不足。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见解,对罪刑法定原则的完善提出自己的一些浅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保险利益原则在我国海上保险制度中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保险是国际海运贸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而保险利益原则是海上保险的基本原则之一。关于海上保险的保险利益,一些国家已经或正在从法律利益原则转向经济利益原则。我国保险法和海商法也已应当采用经济利益概念,并通过相关具体制度的确立和实施,不断完善我国海上保险法律。  相似文献   

7.
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文章阐释了合同平等原则的含义,归纳了平等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上的丰富内容,指出了合同平等原则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全方位论述了我国合同法中的平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读了《民主与法制》今年第3期《司法调解之中国溯源》一文,笔者颇有感触。司法调解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项制度,具有许多优势,它不仅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而且闪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互谅互让、以和为贵的思想,被外国司法界称为“东方经验”。  相似文献   

9.
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指导性案例的推行并未产生预期效果。从中反映出作为统一性法律规范一部分的案例规则,存在产生依据不充分、本身结构性缺陷及与司法固有规律不适应等诸多问题。从实践性法律规则推行的可接受性和实际有效性的角度分析,将我国法院案例规则确定为一种地方性案例规则,符合对规则本源性、实践生成规律、案例规则适当定位,以及法律实施所具有的促进功能等基本问题的认识。然而,案例规则的地方性亦是案例规则发展的一个典型阶段特性,而非是案例规则的最终样态,地方性案例规则经由实践检验而提炼出的法律原则和规范,可发展为示范性和指导性案例规则,并被抽象司法解释所吸收,从而体现其作为法律体系功能构建重要一环所具有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丁寰翔  陈文晖 《前沿》2010,(15):54-56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由于其缺少足够的理论支撑、未能在刑事立法中得到很好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致使其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我们必须处理好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坚持刑事司法基本原则的关系,并且通过完善刑事法治,即改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侧重司法的偏颇现状、合理调整刑罚结构、创新和完善刑事司法制度,来达到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事不再理原则起源于古罗马法,现已成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司法体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一事不再理原则蕴含多重价值理念,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但是,我国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并没有吸收这一原则的合理精神,并在立法和实践中存在很多与一事不再理原则相违背的地方,因此,我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使这一原则在我国得到确立。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诉讼活动中存在司法审查制度,但它与西方国家的司法审查制度不同。我国刑事诉讼中现行的司法审查制度存在不足。同时,我国刑事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又为加强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制度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现实背景,因此,我们应当在明确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司法审查制度,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合同本质的集中反映,具有指导价值.系统地阐述合同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是合同实践和司法实践对理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行政执法工作中,还是在司法实践中,或是在立法过程中都应当以这一基本原则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无罪推定是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一项人权保障的基本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虽然在文字表述上并没有明确无罪推定,但在精神实质上却体现了与无罪推定原则基本精神的一致性.其对于进一步完善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加强公民人权的司法保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刑事立法上对人类诉讼文化遗产的合理吸收,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司法公开是中央部署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它作为一项司法原则可谓历久弥新。早在我国"54宪法"中,公开审判就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宪法原则。经过多年改革探索,司法公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时期如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多维观念处理好司法公开的各种关系,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改革,已经成为各级人民法院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判决既判力理论在实现判决的公平正义,保障当事人权利的终极实现,促进纠纷解决的经济性、一致性方面经受了各国长期司法实践的检验。无论是从民事诉讼理论界的一贯主张还是从司法实务界的实践动向来看,它被吸收进我国民事诉讼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第三人撤销之诉与既判力相对性原则却有着先天的难以调和之处,因此在既判力理论逐渐进入我国成文法的背景下,在其理论框架下对第三人撤销之诉进行重新检视十分必要。总的来说,我国应将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定在受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扩张影响的第三人中。  相似文献   

18.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建议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促使原、被告双方当事人的和解是一种新的行政案件处理方式,其根本目的在于及时化解行政纠纷,减少讼累,和谐社会关系。为了有效运用司法建议并达到预期目的,人民法院提出司法建议必须遵循合法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非强制性原则和平等性原则;司法建议主要可适用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和不当的案件、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群体性纠纷案件、法律规定与相关政策不统一的案件、行政合同纠纷案件、行政确认、行政裁决案件、涉及行政相对人基本生存、生活需要的案件等。通过实践探索,司法建议在有效运用上则有找准问题、协调在先、内外配合、多层劝导和针对重点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记 《长白学刊》2008,(4):65-70
证据裁判主义作为西方国家反专制在刑事诉讼领域胜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以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被追诉者有免于不当追诉与惩罚的自由、以诉审分离的理念与原则为法理基础的,其价值在于在司法证明中对追诉权予以制约,对被追诉者的合法权益予以保障。我国证据立法应该确立证据裁判主义,但是其理论支撑不应该是西方自由主义,而应是与我国当下思想观念相吻合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现。  相似文献   

20.
崔爱鹏 《人大建设》2005,(11):51-52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形式,个案监督在司法实践中逐步被认可和接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个案监督对于抑制司法不公和司法腐败、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司法权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法律关于个案监督的规定还比较原则,个案监督的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在实施个案监督的过程中,应当首先确立并坚持个案监督的基本原则,以确保个案监督的良性、有序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