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禹名  李玉雄 《传承》2014,(5):132-133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政策从出台到完善再到推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向"现实权利"又迈进了一步。但当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仍受到各种门槛以及市民心理排斥的限制。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教育公平,强化法律履行的过程监督,营造有利于进城务工子女社会认同的社会舆论,以更好地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今年2月中旬,在郑州市教育局召开的2008年教育工作会上,该局表示,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郑州入学的问题上,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条件,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在郑州上学将受到限制;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3.
政策法规     
《时事报告》2011,(11):6-6
随迁子女入园将获奖补 教育部9月28日明确,在今年年底前,涉及公办、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管理办法将出台。中央财政将设立扶持城市学前教育发展奖补资金,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人园问题。中央财政将按各地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园人数和幼儿园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费投入水平,确定奖补资金。  相似文献   

4.
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护是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翔实的统计数据材料论证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现状,为建立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保护,笔者提出了一些立法建议,力求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杨莉 《长江论坛》2012,(1):67-7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务工,其子女进城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社会适应性和心理健康亟待关注。通过对武汉市七所中小学258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水平和其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高中阶段;男生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生活压力、同伴关系和父母教育方式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徐安住  代星 《群众》2013,(6):65-66
进城务工人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中心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样本数据推算,全国16岁以下的随迁子女人数大约为2100万人。  相似文献   

7.
《青年探索》2006,(6):91-92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出台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指定学校就读并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教育的政策,仅长沙市先后就有近3万农民工子女涌入城市,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然而,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没有因此告一段落。教育专家指出,农民工子女进城后,如何让他们在全新的环境里适应城乡差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而进城打工的青年农民工群体(准确地说应该是进城务工人员)。这一群体因为其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思想观念不同于父辈进城务工人员而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正因为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事实上的存在和其生存的环境乃至整个社会对之认识和制度调节的滞后,这一行为主体的行为与其行为嵌入的结构体系的断裂才使一部分青年农民工在讨薪和维权的路上踏上了不归途的。因此,受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理论”的启发,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去年“六一”儿童节当天,胡锦涛主席在看望在京外来工子女时曾说过,进城务工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提供受教育机会,使这些孩子能够像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作为劳务输出大省的河南,农民工子女问题尤其突出,也是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历届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众多委员为此殚精竭虑搞调研,满腔热情建良言,为的是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0.
冯帮 《人权》2011,(5):37-40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愈来愈多,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也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危机如不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会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成长十分不利,而且会危及社会公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自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原则上在12年年底前出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以来,除西藏外,其余30省(区、市)均已公布"异地高考"方案。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自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公安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2]4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2年8月30日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现就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以下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3.
随着青岛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进了岛城,随之而来的便是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2005年民革青岛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建议制定城乡统一的教育制度,让农民工子女与流入  相似文献   

14.
正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副厅长潘永兴见到记者时开门见山:"我今年共准备了5份建议,其中3份与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不谋而合。"从事教育工作的潘永兴代表,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教育的发展。他在调研中发现,随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不断扩大,这些孩子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差距逐渐显现。"农民朋友进城务工,为当  相似文献   

15.
对80名10-14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以及上海本地121名同龄青少年的家庭教育进行调查,研究发现(1)新移民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显著低于上海市本地家庭,家庭收入低、父母受教育水平低等社会经济因素直接影响到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成就期望与情感关注;(2)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学历期望、成就鼓励、情感理解等显著低于本地家庭,对子女的控制显著高于本地家庭,"低期望"、"高控制"、"少情感理解"等养育方式不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3)新移民家庭对子女的道德教育显著弱于本地家庭,新移民的道德发展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王嘉 《中国人大》2012,(17):7-7
备受关注的异地高考政策终于有了进展。日前,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包括中考和高考。并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在浙江进城务工的1200万农民兄弟收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一份厚礼——《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服务和管理的若干意见》。5个方面17点具体意见,从保证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劳有所得、工有所居等社会服务到关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精神上的尊严和归属感,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是省委省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认真解决关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现实问题的重大举措。追踪这份文件出台的过程,解读其中的每一条政策,无不体现出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统筹发展的工作智慧。随着这份…  相似文献   

18.
《就业与保障》2006,(1):11-12
专题报道之三去年底,劳动保障部、建设部、公安部、监察部、司法部等九部委发出《关于进一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后,我国各地均采取了多种措施,帮助进城务工人员追讨欠薪,有效地保护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仍然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社会问题。今天,就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拖欠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赖诗卿,他指出:  相似文献   

19.
青草 《就业与保障》2012,(Z1):16-17
就业是民生之本,无疑,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就业永远是政府谋划民生的头等大事。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几乎已成社会生活的常态。但是,与有限的就业岗位相比,当前更值得关注的是就业公平问题,它已经成为横亘在基层群众个人发展之路上的一大绊脚石。在就业中,不仅存在性别、学历等歧视问题,所谓的"背景"、"关系"等是更大的不公,其结果是制造阶层摩擦、影响社会和谐。人们期盼政府在着力扩大就业的同时,也能够在落实就业公平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对于进城务工人员,他们更期待子女的教育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国民待遇。  相似文献   

20.
沈健 《群众》2013,(1):32-32
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稳步增长。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出台非江苏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