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颖 《法制与社会》2010,(13):165-166
宏观和微观的断裂一直是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难题,社会学家们一直努力尝试将宏观层面分析和微观层面分析进行整合,柯林斯、吉登斯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两住。本文通过对柯林斯“仪式互动链”、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中有关宏观与微观整合的思想进行简单介绍及同时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索社会学理论中宏观与微观整合问题,尝试解读社会学中的这个世纪难题。  相似文献   

2.
鲍昭 《法制与社会》2015,(3):233-235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大学,担负着时代赋予的特殊的历史使命,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使中国大学走向良治之道,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法治的视角探讨了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几个核心问题,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大学何在?从中观层面提出了大学何为?从微观层面提出了大学何能?  相似文献   

3.
权力,既有表现为国家机器和政治暴力形式的宏观权力,也有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风俗习惯、人伦道德、言行举止、众目睽睽以及各种集会和网络传媒中的微观权力。只是现实中少有人觉识:公民权利不仅自在地拥有可转化为宏观权力的微观权力,微观权力也可反过来维护公民权利。特别是要想杜绝权力异化,保证各类人权,就需要唤醒每个人的权利意识和权力意志,使人对社会问题的解决,逐渐从过去宏观权力的强制演化为微观权力的规训;使公民能够通过普遍的权力话语将各类实践转变为与公民权利紧密结合的民事行为,以真正实现权利和权力、个体权利和集体权利、微观权力和宏观权力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犯罪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与交叉性的新兴学科,自其诞生以来,相关理论问题争议不断。其中,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就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尤其在我国犯罪学的转型时期,该问题更需亟待解决。犯罪学不再局限于以传统的个体行为或个体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而是立足于从宏观的视角认识其研究对象,将其固化为一种特殊的系统现象,同时采用科尔曼的"系统行为内部分析"说作为分析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把群体现象或群体行为作为犯罪学微观上的研究对象,旨在实现犯罪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系统与要素的结合,从而全面认识犯罪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犯罪学是一门兼具综合性与交叉性的新兴学科,自其诞生以来,相关理论问题争议不断.其中,犯罪学的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就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尤其在我国犯罪学的转型时期,该问题更需亟待解决.犯罪学不再局限于以传统的个体行为或个体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而是立足于从宏观的视角认识其研究对象,将其固化为一种特殊的系统现象,同时采用科尔曼的“系统行为内部分析”说作为分析犯罪学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把群体现象或群体行为作为犯罪学微观上的研究对象,旨在实现犯罪学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系统与要素的结合,从而全面认识犯罪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指人们对待伦理道德和物质利益所持的观点,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基本问题之一,市场经济的时代特质赋予了其不同的内容。本文从义利观基本概念出发,结合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从宏观总体和微观个体两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义利观特点:在宏观总体上,大学生义利观呈多样化趋势;在微观个体上,大学生强调主体意识增强,价值取向功利化。  相似文献   

7.
第三部门的兴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代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新生的宏观社会现象,它的兴起无论是对实际的社会整合还是认识社会整合的方式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本文意在尝试沟通哈贝马斯第三部门的宏观理论与卡多佐及托克维尔对具体命题的阐释,来增进第三部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协调,同时亦为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一种映照.  相似文献   

8.
探索治安治理要略,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郑列我们探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对策,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探讨。一个方面是研究如何从宏观的角度去进行控制,一个方面是如何从微观的角度去治理。所谓宏观治理,是从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出发,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市场运行的远...  相似文献   

9.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上要“管住管好”,已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而微观呢,“放开放活”之后是否亦需“管住管好”?却是值得人们的深思和理论上的再探讨。 所谓的微观,即是微观经济,指的是国民经济中以经济个体为主体进行的那一部份经济活动。这里的经济个体,包括从事工业、农业、商业等经济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就是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直接创造出来的,由此可见,微观经济是  相似文献   

10.
郑伟  刘亚娜 《行政与法》2005,(2):119-121
青少年犯罪率的久高不下促使人们对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理论不断进行日益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作者以青少年犯罪主体的生活环境为视角,展开对青少年犯罪的环境预防研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宏观预防方面要做到:加强社会监督,密化预防网络;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社会环境;整顿文化市场,清理精神垃圾;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微观环境方面应当做到:加强家庭教育;搞好学校教育;加快文明社区建设;加强在岗青年职工教育;美化暂驻型微观环境。宏观预防与微观预防要密切配合、相互补充,共同实现青少年犯罪环境预防的宏伟和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既是宏观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事情,也是微观的,是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都应身体力行的事情。因为教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专门工作者,所以,从微观的一个角度,具体深刻地探讨和落实教师如何做到依法治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希 《犯罪研究》2023,(5):16-26
生命历程犯罪学是在生命历程研究范式下对个体反社会行为的历时性研究,其理论特性在于关注微观场景中的个体犯罪生涯,理论聚焦于个体生命历程中影响犯罪加重或停止的“转折点”事件,理论诉求在于重构家庭、学校、工作等非正式社会纽带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提升非正式控制机制的质量,从政策导向上由“警察社会”重归“福利社会”。对于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与犯罪治理实践来说,有必要探究本土化的非正式控制机制,反思犯罪预防当中的过度工具主义与实用主义思维,同时重视犯罪人生活史叙事在分析“生涯犯罪人”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婧 《法制与社会》2010,(32):157-158
本文试借助米尔斯的白领阶层理论、韦伯的科层制理论以及布劳的微观社会结构下不平等交换理论,以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描绘的"白领"工作生活为例,对近期出现的"杜拉拉"热潮进行社会学分析。文中通过分析解释白领热潮兴起的背景,产生白领的科层制的特点和弊端以及如何使一个个体从入职时的初出茅庐逐渐走向游刃有余的职业巅峰,成为一个成功白领的过程,为职场人士和即将步入社会的毕业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伴随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依托于单个企业的简单的个体创新已经不能支撑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生存更多地依赖于彼此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由此,以产学研合作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多agent仿真技术结合演化博弈理论,以大、中、小三类不同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行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个体的微观演化机制,有助于观察个体策略的微观演化过程及生态系统中合作行为的宏观涌现规律。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系统合作比例随演化博弈的变化过程,利用斑图演化分析了系统中个体间合作产生和维持的机制,给出了罚金对系统合作行为的促进方式,对比了学研机构和企业在不同罚金下的收益情况,为促进产学研生态合作创新行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刘键龙 《政法学刊》2001,18(3):47-5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类经济犯罪呈现出日益猖獗的势态,如何遏制已经显得十分迫切。经济犯罪有其特殊的社会心理因素及案件特点,预防经济犯罪的对策系统,要从宏观与微观的层面构思。  相似文献   

16.
纳税人的权利分为宏观上的整体权利和微观上的个体权利,整体权利是指纳税人对税收的同意权和监督权,整体权利是公民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宪法权利。但是,我国这些年来在重视对纳税人个体权利保护的同时,并没有对其宏观权利给予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纳税人监督权的实现,本文从该权利的重要性出发,分析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浅议立法缺失,分析今后改革和立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最为迫切而又现实的课题之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分析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必要的。而过去的研究大多寻求影响教学的个体心理学机制,忽视社会学分析。社会学分析就是用有关群体活动的理论及社会学方法来分析课堂教学,它把课堂看成是微观社会,考虑师生的社会文化背景,着重研究课堂中师生的社会行为。本文拟对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作若干社会学分析,从而探讨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司法解释论析──关于传统司法解释理论的三点思考尹伊君,陈金钊完善法律的过程必然伴随着法律的立、改、废形式。法制的历史和经验告诉我们,法律的运动也是一个宏观与微观的辩证运动过程。立法只是法律运动的宏观形式,这种形式是在已有法典不能与广泛的社会经济关系相...  相似文献   

19.
金融监管权来源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审慎监管,本文主要针对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演进、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逻辑和维度进行论述。并介绍了监管的成本—收益理论和边界有效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转型期下职业乞丐产生的原因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转型期下出现了职业乞丐这样一种现象,应从宏观的社会因素和微观的个体心理等不同层面加以综合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针对特殊的乞丐群体,制定解决职业乞丐的基本对策:从经济发展上消除贫困;在社会化的控制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法律法规,逐渐消除职业乞丐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