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作为一种知识论,知识考古学引入了话语和实践使之区别于传统的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相对于科学史,考古学是从话语角度来看待科学的;相对于科学认识论,考古学是从历史角度来看待科学的。考古学对于传统科学史和科学认识论的改造,其目的就在于取消主体。考古学是一种无主体知识论,这直接表现为对历史连续性、真理和起源的反对上。考古学有着对知识、科学的独特理解。考古学无主体知识论对主体的否定,从根本上颠覆了现代认识论,不再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围,而是一种“反科学”。  相似文献   

2.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思想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从一种反分析、反逻辑、反传统哲学的立场出发,重申并发挥了实用主义思想.主张在置弃传统哲学和分析哲学提供的镜式映现图画的同时,坚持对知识和真理的认识论行为主义立场,倡导实用主义的反本质主义、反客观主义和反心物分离的二元论.强调知识和真理的证明是个社会问题,认为离开社会实践探求真理是没有意义的,并在此基础上主张一种以协同性为主导精神的后哲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真理与认识论真理的最大区别在于他把真理理解为在历史过程中解蔽出来的精神世界的敞开和澄明状态,并以此为立足点,分析介绍了他在精神科学真理中揭示出来的与科学世界不同的精神世界所包含的宗教、道德、趣味、美、善、语言、文化、自由和生命等方面的人文传统。  相似文献   

4.
何红娟 《前沿》2013,(3):67-69
传统科学观视科学为一种真理性表达,这种真理由一定的认识论规则和方法论法则保证,SSK社会建构论解构了这种自然实在论,而更多以社会实在论代之,认为科学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强调社会在科学知识生成中的优先性。以皮克林为代表的实践的科学在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真实时间和历史性、情境性描述中以操作性语言代替传统表征性语言,描述了科学在时间和历史的异质性要素耦合突现的和后人类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5.
国内最近流行的“主观真理论”对经典的“客观真理论”的批评缺乏针对性。真理诚然是一种认识 ,但认识毕竟还有主观的 (任意的、武断的、缺乏根据的、不符合逻辑的或规律的 )同客观的 (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之分。客观真理论则在承认真理是一种认识的前提下来论证真理不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而是客观的认识。在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时候 ,必须区分客观性的本体论含义和认识论含义。客观真理论并没有过时。  相似文献   

6.
再谈逻辑真理的可错性问题——与马佩老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祥 《长白学刊》2009,(5):14-17
当前有些观点认为“逻辑真理是可错的”,事实上逻辑真理是不可错的。真理本身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对真理予以划分才能探讨不同种类的真理类型的可错性问题。逻辑真理属于真理划分出的一种,逻辑真理是形式真理,不具有经验内容,不能以思维实际作为标准来判断逻辑真理,我们必须坚持逻辑真理不可错。  相似文献   

7.
秦波 《前沿》2014,(13):56-57
逻辑真理论是逻辑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围绕这一论题形成了最有影响的五种理论。这些理论虽有益于人们对逻辑真理论的深入理解但也都面临各自的困境,认识并理解这些困境,从逻辑真理论的流变过程,反映出逻辑哲学家对真理问题的探究逐渐远离哲学认识论而走向语言思考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祝杨军 《前沿》2012,(17):56-58,95
休谟哲学中认识论的内在逻辑是从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开始的,而后转向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传统认识论基础——因果关系的批判,最后走向了温和的怀疑论.本文对其整个认识论逻辑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批判性的说明.  相似文献   

9.
认识论哲学观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主流哲学观。认识论哲学观主张,哲学是人类以理性对全部世界的总体图景、基本性质、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认识获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并做出科学说明的活动,是具有系统性的理性知识和真理的体系。认识论哲学观隐藏着深沉的生存论关切。现代生存论哲学观对传统认识论哲学观进行了积极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李校利在我国现行的哲学认识论体系中,真理即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指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是等价的范畴(以下简称等同论)。但当我们仔细考虑一番,就会发现等同论存在着相当多的逻辑悖论和理论混乱。各种观点,论据的...  相似文献   

11.
怀疑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类走向真理的必由之路。在一切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征途中,没有怀疑,就不能飞翔。因此,探索怀疑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逻辑实证主义者主张只有分析命题(数学真理与逻辑真理)与可证实、可证伪或可检验的综合命题才有认知意义。这类意义理论是上个世纪初期最为重要且处于支配地位的科学哲学理论,他们在科学划界、清除形而上学等方面影响十分广泛。但好景不长,亨普尔有力地论证了可证实性、可证伪性或可检验性并不是划分有无意义的综合(科学)命题的判别标准;另一方面,逻辑实证主义者认可弗雷格与罗素的逻辑主义主张,认为真数学命题是有认知意义的,这是因为它们只是伪装的逻辑真理、同语反复或分析命题;对此,蒯因指出,逻辑实证主义者所依赖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清楚地分为两类这一原则是站不住脚的,二者的界线根本无法清晰地划出。由于亨普尔与蒯因等对他们理论的两条基本原则的有力批评,这套极为吸引人的理论便轰然倒塌了。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提出并确立了艺术真理的问题.艺术真理存在于前科学的意义世界中,与人的存在同时发生,是对科学意识、科学真理的最严重挑战.艺术真理最终将人的存在推进到语言理解的意义世界,人类正是由此走向真正的和谐与幸福.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实在论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界新兴的一种哲学思潮。它坚持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朴素立场,围绕着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同传统的逻辑经验主义和历史学派中唯心主义反实在论的一般倾向进行了激烈的论战,在当代哲学论坛上异军突起,引人瞩目。这是西方科学哲学向唯物主义转变的新趋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评介。  相似文献   

15.
邓晓芒 《探索与争鸣》2022,(10):64-80+178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将当代哲学中的“语言学转向”作为自己的重要主题,但他的思路是首先确定语言本身的本体论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去规定语言本身的功能和作用,这就仍然局限于传统形而上学“真理与方法”的套路。语言本身尽管被他置于“对话”的历史语境中,最终却免不了成为依赖于存在论(本体论或“是论”)的一种普遍“陈述”的方法,语言被压缩在某种(哪怕是扩展了的)认识论视域里,而将其中的非逻辑功能(命令和感叹、诗化功能)都化解为对“真理”的各种陈述了,这就堵塞了语言学转向通往某种“语言学之后”的形而上学之路。但伽达默尔毕竟意识到语言的逻辑功能与非逻辑功能有必要统一起来,为此他诉之于修辞学和隐喻在诠释学中的枢纽作用,这就打开了一扇窥视语言学之后的窗户。但可惜这种作用在他看来只能是辩护性和普及性的,而未看到隐喻和修辞是语言最内在的本质结构,即“自否定”结构。他由此而错失了突破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良机。真正的突破恐怕只有同时考虑到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非存在论的隐喻模式才有希望完成。  相似文献   

16.
张玫瑰 《理论月刊》2010,(6):103-106
法律论证的可废止性和非单调性决定了单调的演绎逻辑在法律领域的不适用性。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与其知识论基础的演变和发展有关。作为一种非经典逻辑的法律论证是从狭义的论证图式逻辑(分析哲学传统)走向包括修辞学(解释学传统)在内的广义逻辑过程中兴起的。分析哲学传统和解释学传统融合与相互渗透对立是当代法律论证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它们共同为法学提供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难题思维以取代体系思维,也共同反对传统三段论式的涵摄模型,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正是基于这种融合主义的知识论立场。  相似文献   

17.
姚大志 《思想战线》2012,38(1):57-61
在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传统是一个核心概念.麦金太尔认为,从道德的和文化的意义上看,西方只有一种传统,而自由主义不是传统;从认识论的意义上看,西方具有不同的传统,而自由主义是其中之一.他把传统的合理性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传统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进步.当一种传统内部发生认识论危机的时候,这种传统的信奉者有可能遭遇到其他的传统,从而求助于其他传统的资源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不同的传统具有不同的合理性.他使用了两个传统概念,即“被建构的传统”和“建构的传统”.所谓“被建构的传统”是指一种传统具有事实性、历史性和特殊性,所谓“建构的传统”是指传统是变化的和开放的.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的社会意识现象,因而也具有其相应的结构与功能。在逻辑结构意义上可以把意识形态划分为哲学方法论意义上的世界观、历史观、认识论,具有完备理论逻辑的价值学说体系,以及制度建构意义上具有实践取向的具体政策主张等三个层次。哲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论证、价值学说体系的正当性说明以及具体政策主张的可行性展示,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逻辑意义上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体系而展示出来的价值正当性和真理性,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价值理想能够通过制度实践而塑造完成的现实可行性,制度与价值的统一构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规定性。  相似文献   

19.
真理既是人类观念地把握现实世界的方式,也是人类重要的社会生存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真理虽不构成基本哲学范畴,但却是历代哲人探索和追求的重要目标。中国哲学的真理观念不是以其概念的形式直接呈现的,而是通过讲"道"和讲"理"呈现的。在内涵上,它表现为在真知意义上对常规之知的否认和对"道"及"理"的体认和领悟。从宽泛意义上说,真理这一内涵虽然与近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内涵不同,但却与西方早期哲学中真理内涵在认识层面上很接近。分析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真理观念内涵及其逻辑演变,有助于彰显中国哲学真理观念的独特本质,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相似文献   

20.
李震  蔡陈聪 《求索》2005,(8):121-123
克里普克通过对康德先验概念的追问指出存在先验偶然真理和后天必然真理,其直接后果是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的确立,克里普克据此修正摹状词理论,建构了指称因果论。克里普克所提出的独创性的新见解对传统理论的严重挑战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