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博弈论的框架分析了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的战争。美军虽然在这场战争中进展顺利,但很难达到最初确定的抓获本·拉登等恐怖主义头目的目标。恐怖主义的全球化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采取全球化的反恐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和平、公正、合理地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从而消除恐怖主义滋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2001年12月,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垮台,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国际社会为扫除了国际恐怖主义一大庇护所,为阿富汗人民结束战乱之苦而深感欣慰之时,伊朗前总统拉夫桑贾尼却对国际反恐怖主义行动的前景表示了忧虑。他同时对俨然以胜利者自居的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伊斯兰极端主义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事态发展表明,传播极端伊斯兰意识形态的激进经文学校与宗教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的密切关系,不仅成为影响有关国家社会稳定的重大因素之一,也危及地区乃至国际安全。  相似文献   

5.
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的五角大楼相继遭到恐怖袭击后,美锁定受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庇护的拉登是最大嫌疑犯,因为从1992年至今,拉登对中东、非洲的美国目标及美本土发动了多起恐怖袭击,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早被美政府列为世界头号恐怖分子,并在全球悬赏500万美元欲将其缉拿归案。目前,美国正大兵压境,强逼塔利班交出拉登,但塔利班软硬不吃,誓与美国对抗,形势已如箭在弦。 一、拉登其人其事 奥萨马·本·拉登1957年生于沙特阿拉伯利雅得,是亿万富翁穆哈迈德·本·拉登与其第11个妻子所生,在57个兄弟姊妹中排行17,毕业于利雅得大学经济管理系。拉登现有  相似文献   

6.
国际反恐怖斗争 20世纪70-80年代,恐怖主义活动热点比较明确,攻击的目标也主要是集中在某些国家。在这一时期,国际反恐怖斗争还未形成普遍合作的趋势。甚至可以说,有些并未遭受恐怖活动困扰的国家对于国际恐怖主义问题采取的是“冷眼旁观”的态度。进入90年代后,恐怖主义活动的进一步扩大蔓延迫使许多国家不得不改变态度和看法,如英国2001年通过的新的《反恐怖主义法》,就把禁止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在英国进行募资、宣传等活动列入此法中。此前因许多恐怖主义组织能在英国公开活动,使英国与许多国家产生矛盾。如斯里兰卡泰米尔猛虎组织在英国就开办有公司及办事处;许多阿拉伯国家也对英国不引渡一些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的头目,并允许他们公开活动表示强烈不满。法国在70年代对不针对本国的国际恐怖主义分子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不对他们采取行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国"组织利用叙利亚、伊拉克乱局迅速崛起,已构成国际恐暴势力主干,不仅威胁叙伊两国政权,而且催生"溢出效应",对地区和全球安全构成挑战。"伊斯兰国"的崛起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部署,迫使美国调整地区议程,将遏制"伊斯兰国"扩张作为优先事项。但是,美目前出台的相关举措局限性明显,恐难遏制"伊斯兰国"扩张势头,打击恐怖主义亟需扩大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极端主义利用伊斯兰教来表达自身诉求并煽动暴力,其在全球的扩散引发恐怖主义浪潮,严重扰乱国际与地区秩序。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渗透、广大穆斯林外部威胁感知的强化以及地区部分国家的政策失当,推动东南亚伊斯兰极端主义迅速崛起。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在东南亚的蔓延诱发地区恐怖主义滥觞,严重恶化各国政治生态与安全形势。基于此,抑制并消除伊斯兰极端主义就成为东南亚国家打击地区恐怖主义、维护安全与稳定的关键举措。实现"去极端化"目标既要切断域外伊斯兰极端主义意识形态渗透渠道,弘扬伊斯兰教多元共存精神,又要积极探索适应本土价值与政治发展需求的现代性模式,实现族群融合与宗教和谐。  相似文献   

9.
武兵科 《国际观察》2023,(1):90-126
四波恐怖主义浪潮构成现代恐怖主义历史的基本轮廓,但以伊斯兰极端主义为核心的第四波恐怖主义浪潮未有短期结束的迹象。剖析恐怖主义浪潮产生、延续和结束的兴衰规律,成为理解和预测第四波浪潮走向的依据。对于浪潮兴衰的解释需要结合国际关系和比较政治的双重视角。国内恐怖主义的兴起是理性国家建设受挫带来的一种副产品,具有反对既有国家形态并追求新的国家建设模式的明确特征。恐怖主义浪潮则是一段时间内全球多国理性国家建设受挫,激进分子以极端暴力对抗多国类似的政治安排,意图实现相似政治目标的集体暴力实践。国际体系变迁带来权力格局和观念结构的变化,通过重塑主导性的国家形态、检验浪潮政治理念的可行性等,最终弱化浪潮中恐怖主义运动的动员能力,将全球发展阶段各异的恐怖活动纳入统一的衰退进程。在第四波浪潮中,大中东地区多国仍面临国家建设的多重挑战,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国际“圣战”动力减弱但寻求本土化目标的能量并未衰竭。当下国际体系仍在变迁之中,对第四波浪潮衰退的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第四波浪潮恐将持续。  相似文献   

10.
自“阿拉伯之春”以降,伊斯兰极端主义日益成为全球非传统安全研究领域的主要议题。以往的研究已经注意到极端宗教思想对“一失败,即溃散”的弥散型恐怖主义之影响,但对于弥散型恐怖主义生成根源、传播路径与扩散范围却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区分与探讨。基于对伊斯兰文明圈核心区域、半边缘区域和边缘区域在宗教地位、部族影响、民族国家认同与区域权力结构四种因素的区分,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域容易形成向外围单向辐射的跨国弥散型恐怖主义;而在伊斯兰文明边缘区域容易接受来自文明核心区域的影响并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扩张工具与动员手段。半边缘区域因地缘上的过渡性和宗教上的亚文明特征而介于两者之间。“一带一路”倡议途径广大的伊斯兰国家,为确保中国海外投资安全,在伊斯兰文明核心区和半边缘区域应该注重发展同当地部族关系,而在边缘区则需要强化政府间官方合作。  相似文献   

11.
1994年10月,在深陷内战灾难的阿富汗南部突然崛起一支新的武装派别——塔利班运动(意即“伊斯兰学校学生运动”)。它1996年9月攻克首都喀布尔并建立政权,至2000年11月夺取了95%的国土,成为阿国内政坛上最重要的一支政治军事力量。这支力量的首领就是一直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毛拉穆罕默德·奥马尔。由于这位毛拉在其控制区还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统治,所以6年来一直不被国际社会承认。特别是由于他及其领导下的塔利班与本·拉登关系甚深,而美锁定本·拉登是“9·11”恐怖袭击事件的主谋,因此,目前塔利班和本·拉登正在遭到美英的军事打击。他们能否逃过这场劫难,人们只能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2.
当前欧洲出现的多起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以及大批欧洲穆斯林青年加入"伊斯兰国"的现象,使得欧洲伊斯兰极端主义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从性质上看,欧洲伊斯兰极端主义包含了极端主义性质和恐怖主义行为两个方面。但就其内涵而言,欧洲伊斯兰极端主义则是一座由三个层面构成的金字塔结构:第一个层面是位于金字塔顶部的那些挑战现有国际秩序并破坏欧洲社会安全的伊斯兰圣战者和恐怖主义分子;第二个层面是金字塔中部伊斯兰解放党所代表的公开反对一切建立在非伊斯兰教法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政府,但并未公开鼓吹用圣战来实现这一目标的政治势力;第三个层面是金字塔的底部那些与穆斯林兄弟会有关联的伊斯兰主义团体在欧洲广大穆斯林民众中传播建立全球伊斯兰国家的极端主义意识形态运动。  相似文献   

13.
中亚的伊斯兰极端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分子在塔吉克斯坦反对派联盟和阿富汗塔利班的支持下,于1999年夏天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制造了震惊中亚的"巴特肯事件".对付宗教极端主义既要开展国际合作,更应从根本上解决国内的社会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4.
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11事件以后,“宗教恐怖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等似是而非的说法颇为流行。但从历史上看,恐怖主义与宗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中,带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的,可分为三类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的、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的和膜拜团体的恐怖主义。究其产生根源,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中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各国独立以来,整个地区因面临各种"新挑战",如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和武器非法交易以及非法移民等问题.从历史发展、地缘政治状况和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看,中亚地区所处安全环境非常脆弱且极易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中亚国家在面对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运动合流的情况下,纷纷制定了相关的国内反恐政策,同时也加入到了地区和全球性反恐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04年,国际政治在经历了伊拉克战争引发的激烈动荡之后,总体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大国的政策调整和相互竞争、地区“热点”局势的发展、恐怖主义等因素,仍不时激起地区乃至国际形势的紧张。国际政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持续酝酿新的变局。一、美国继续消化伊拉克战争后果,进一步调整全球战略部署2004年,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依然是伊斯兰世界。布什政府在推进阿富汗重建的同时,继续致力于伊拉克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建。在安全上,美国一直面临萨达姆政权的支持者、扎卡维所代表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萨德尔“迈赫迪军”所代表的反美激…  相似文献   

17.
在恐怖主义定义方面,从学术界到国家和国际组织,都不能达成一致;在根源方面,民族分裂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等继续存在,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日益显著.对恐怖主义威胁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忽视和夸大都是有害的.打击恐怖主义需要真诚的国际合作和克制而有效地使用武力以及坚定的斗争意志.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国"外线扩张,既为叙伊主战场危局所迫,又系其自身战略进取,形成了多方向、大跨域的"溢出效应"和战略影响,并触发国际恐怖主义分化重组和方略调整。就主战场危局而言,主要表现为战役战术回旋空间被大幅压缩,基层指挥员大量阵亡,财政状况恶化,武器弹药供应紧张,以及拉卡、摩苏尔被围困等。但反观"伊斯兰国"的价值追求和最高斗争目标,其外线扩张又属于主动和积极的战略进取。从外线扩张的范围看,"伊斯兰国"主要在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展开活动,但其影响已超越了上述地理区域。从效应看,外线扩张不但支援了巴格达迪率主力在叙伊战场的搏杀,还搅动北非、西非、东非、阿拉伯半岛、南亚、中亚、欧洲几无宁日。由于催生"伊斯兰国现象"诸因将长期存在,故"伊斯兰国"短期内恐难被消灭,国际反恐斗争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王晋 《国际安全研究》2019,37(4):138-156
作为“远敌”的西方世界和“近敌”的伊斯兰世界“叛教者政府”,哪一个才是优先打击目标,是伊斯兰极端主义者们论争的焦点问题之一。“远敌”和“近敌”的排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战略实践。以“远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往往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员和利益作为袭击重点,同时努力向西方世界内部渗透,伺机发动大规模的暴恐袭击,挫败“异教徒”在伊斯兰世界的势力,促使穆斯林“觉醒”,进而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国”;而以“近敌”为优先袭击目标的伊斯兰极端组织,则将所在国的政权和领导人视为“叛教者”,其优先的战略目标是对所在国或者周边地区发动暴恐袭击,通过暴力活动制造混乱进而夺取政治权力,建立“伊斯兰国家”。不同伊斯兰极端组织在“远敌”和“近敌”优先次序上的实践,源于不同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治逻辑,因此对伊斯兰极端主义“远敌”和“近敌”战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政治逻辑,为国际社会更好地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0.
在后"伊斯兰国"时代,印尼亲"伊斯兰国"组织仍处于持续扩散与活跃中,其极端主义信仰越发顽固,行动则更难防范。同时,印尼对亲"伊斯兰国"恐怖分子"去激进化"改造失利。极端主义伊斯兰政党兴起对印尼赖以立国的潘查希拉原则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为遏制后"伊斯兰国"时代恐怖主义的挑战,印尼政府修正了之前较为温和的、被动防守型的"柔性反恐"战略,其反恐态度转而趋向于强硬和先发制人。印尼反恐战略的转型取得了积极的遏制效果,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不过,当前转型中的印尼反恐战略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尚不能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印尼甚至有舆论认为反恐战略的转型是对印尼民主制度和人权安全的一种侵害,这给印尼未来反恐带来了相当大的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