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叙事的视角与聚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闻叙事的叙事人视角在制作文本时都是媒体的即“我”的视角,而新闻叙事文本内的视角和聚焦与文学叙事比较则是不同的,各有其特殊内涵。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视角表现的是“谁看”,聚焦则强调“什么被看”;对二者进行选择与调整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与“文革”中的铁道、交通事业(上)曹应旺"文革"期间,周恩来为把住经济工作这个关,特别重视维护交通命脉不被中断。他在停止串连、实行军管、推动联合的一个个重大决策中发挥着力挽狂澜的作用。不管哪一个车站、港口,哪一个交通线出了问题,他都及时而果断地...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记者有幸参加了第六期全国保安公司经理培训班,聆听保安公司经理畅谈保安工作。其中,北京市西城保安分公司经理司金凯的发言使人深受启发,为了深入了解他的经营思想,本刊记者专程来访了他。司金凯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一点从他乐呵呵的笑脸上就能够看出来。在这个幸福的家庭里每人都有一个“绰号”。妻子耿金凤和两个女儿戏称司金凯是“店主”,意为他把家当旅馆,睡觉的时候才想起回来;司金凯则得意地宣称:‘哦在家里特舒服,家里有‘服务员’(指女儿)打扫卫生,做饭有‘炊事员’(指妻子),我什么都不用操心了!”可熟…  相似文献   

4.
杨文忠 《求索》2011,(11):203-205
新闻、历史是实用文类,文学则是审美文类,新闻、历史在真、善、美方面都不可能达到文学那样的审美程度,因而其内容也就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证明了这一道理,同证明了新闻、历史在其它方面不可能具备文学应有的审美性一样,都有助于驳倒“新闻文学化”、“文史不分”等学术观点,从而有力地起到维护新闻、历史与文学的相对独立性及所属学科的科学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起屈效东,宁陵县人都知道他是位颇有成就的新闻爱好者和乐为百姓说实话、办实事的县政协委员。那么他是怎么“创办”“新闻学校”的呢? 屈效东的“新闻学校”是个没有围墙的学校。1993年,重视宣传工作的宁陵县逻岗乡领导把屈效东请去,让他担任乡通讯组组长。屈效东经常带队下乡采访,认真为通讯员改写稿件,讲“写作经”。在他的指导下,逻岗乡三四年内,在中央。省、市级报刊上发稿300多篇,有的稿件还获得了大奖。于是,很多人就慕名来找屈效东学习写作。渐渐地,大家就传屈效东开办了个“新闻学校”。后来,从这个“学校”…  相似文献   

6.
王毅 《湖湘论坛》2001,14(6):37-39
文学是民族文化心理历程活的“化石”。文学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有许多通融的地方。本文就选择这样的角度,去探视冯子振与湖湘文化的关系。一冯子振(1257—1348年)的文学创造带有独特的湖湘文化的印记。这从其作品的以下三个特点可看出来。其一,对屈原,贾谊的景仰,并刻意以骚赋为楷模。“自楚汉时期屈原流寓沅湘、贾谊谪宦长沙之后,流波所及,始开湖南文学风气。尤其是屈原的辞赋……在开创了一个与《诗经》风格迥异的南方楚辞,离骚文学流派的同时,也奠定了湖南文学的基石。屈、贾一直是古代湖南士子引为骄傲的文章和道德…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人类报道最新事实的社会活动,宣传是人类扩展思想观点的社会活动。无论是新闻报道的“事实”,还是宣传扩展的“观点”,两者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因此,从信息的观点看,新闻和宣传都是人类的传播活动,两者都拥有相同的传播系统,都具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和受众四种要素。由于新闻和宣传都是人类的传播活动,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用传播的观点来研究新闻与宣传的关系。作为一种尝试,本文将依次通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工具和受众四种要素来分析新闻和宣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在1991年春天,“打的”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楼探望冰心,司机是个文学迷,了解冰心不少的事情,他忽然问我,知道张恨水为什么恨水吗?因为他非常爱冰心,可又追求不上,便起了这个名字,恨水不成冰。他问我,这个“恨水不成冰”的故事是真的?我说,绝对不是。他们两人从未谋面,如何谈得上爱?后来我在南京、福州甚至银川都回答过这个问题。在人们的想像中,女作家总也少不了男女之间的“花边”与“私情”,你看与她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少数民族地区也取得了前所未看的成绩。但从横向看,民族地区相对落后,并且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原因何在?差距有多大?怎样从战略高度认识发展民族教育对缩小这种差距的作用?这些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无疑对于帮助民族地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认识差距、寻找差距、缩小差距、谋求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何谓“回波效应”?本世纪初,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了著名的“发展极”理论。他认为,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先导部…  相似文献   

10.
台湾乡土文学对于闽南文化的感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时期,台湾文学界有学者提出一种违背客观事实的看法,认为台湾文学经过乡土作家们反映台湾社会现实的努力,加上50年的异族统治,“终于与中国的文学传统分道扬镳”,为了论证这个看法,他还引用一位著名小说家返台接受访问时所说的“台湾虽然在政治还未独立,但是在文学上早就独立了”的话来加以补充说明。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台湾文学与祖国文学之间的关系至少是缺乏应有的了解,且不提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从台湾乡土文学与祖国大陆文化的关系看,二者之间也是密切相关。事实上,无论是在台湾乡土文学的发轫期、成长期、还是当代,台湾乡土文学从不脱离祖国大陆文化而独立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公有财产”程翔千于光远同志的《历史上的与当前中国的私有和公有》一文(1993年8月5日《经济日报》)中最奇特的论点是:“历史上所有的社会都有公有财产”。从这个论点出发,他认为一般的公有财产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而且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公有...  相似文献   

12.
《同舟共进》2009,(9):75-75
广东广州董天策(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从题材内容上看,《同舟共进》2009年第7期有个明显特点,各栏目的文章要么谈论现实,要么讲述历史。所以,点评这期杂志,我很快写下“往返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的标题。不过,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和运动的特点,是其它新闻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魅力。所以,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是做好电视新闻的关键所在。在此,笔者想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曾经有位朋友与我们说起过“看”新闻和“听”新闻的问题。他说,有的给人“看”的电视新闻,“看”不如“听”。因为许多声音和画面两张皮甚至有的声画相悖。这个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今,许多大台的“东方时空”、“第一时间”等名牌新闻节目的优势突显;而中小台的自办节目,则存在着诸多亟待提高的问题,但突出的是图像优势发…  相似文献   

14.
这里摘抄的几则新闻,其实都是丑闻。丑闻是新闻的“另类”,同样有“述评”一番的价值。有一句名言就是这样说的:“充分发挥反面教员的作用。”还有一句古言也是这样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报载一:济南有个位居“县处级”的张某(为“尊者”讳,故隐其名),多年嫖娼,每有心得,便诉诸笔墨。几年下来,竟写了36本荒淫日记,甚至连与“三陪女”床上如何淫乱的细节都写得绘声绘色。据本人表白,这样写是为了“老了以后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挺有意思”。无名氏评曰:人无耻到这个份上,恐怕已经是“刀枪不入”了。问题是,这个…  相似文献   

15.
高二《思想政治》唯物论部分,在方法论上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即“从实际出发”(第一课)与“实事求是”(第二课)。关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通常的表述中,是放在一起连用,虽有侧重,但未作严格的区分;在党的思想路线的表述中,“从实际出发”是根本出发点,“实事求是”是核心。但是,“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具体联系和区别究竟如何,似乎并不是很清楚。现以我浅见,辨析一二。一、“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的联系(1)它们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要求和通俗表达,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辩证唯物主…  相似文献   

16.
唐《毛诗正义·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因此在文化发生学上,原始的文学意象对文化价值取向的类型研究往往具有强烈而生动的暗示与象征意义。例如,在道家心目中,“专气至柔”的“婴儿”(《老子》第九章)所隐喻的是一个和光同尘而与物委蛇的“无为无不为”的境域,而在《盂子》中,“大人者”所以“不失其赤子之心也”(《离娄下》)却在于其能够涵养并扩充仁义孝梯之心的“良知”、“良能”。(《尽心上》)因而在儒、道经典中.即使对同一个意象,二者的感悟与发挥却可能趣同而旨异。因此,对…  相似文献   

17.
从数量结构看传统文学的形式美吴慧颖中国的应用数学在15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数与中国传统文学关系之密切也堪称世界之冠。在微观上,各种作品都爱用和善用数字(数量的文字符号),从修辞上创造特殊的巧趣和美感;在宏观上,数量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和手段,广...  相似文献   

18.
文学接受散论聂荣华,芷亭(一)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境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①过去的理论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声音”这个客体上,不太注意它的“扩展”问题,这个“扩展”的问题,从文艺...  相似文献   

19.
200多年以来,雍正皇帝就一直不如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招人喜欢。除了近年来的少数翻案作品之外,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雍正是一个严酷、苛刻、吝啬的暴君,而乾隆则是一个慷慨、宽厚、仁慈的明主。明明是在时间上一直延续下来的康(熙)雍(正)乾(隆)时代,人们却只承认康乾盛世,独独要把雍正从里面挖出来,以示在这个“暴君”统治之下的时代绝算不上什么太平盛世。  相似文献   

20.
长征时期,谢觉哉是红军“三老”之一。熟知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是首任政务院(即今民政部前身)内务部长,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优待抚恤和社会福利等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一点,老一辈民政工作者和民政“学子”都不会忘记。其实,谢老的建树是多方面的,譬如在文学上,他就有很深的造诣,并对文章著述有至理名言留于后世。笔者在新闻工作的学习和实践中,曾研读过《中国新闻史》和《中国文学史》,了解到一段这方面鲜为人知的史实,特奉献给民政战线上的广大同仁。谢老淡写文章要有四个一、写文章有“三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