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体育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散打与美国综合格斗在精神文化层、物质制度文化层和行为制度文化层都存在差异,比较分析两者在发展起源、文化基础、民族特点、服装护具、场地设置、格斗技术和比赛规则等方方面面的不同,中国散打应该吸收和借鉴美国综合格斗技术的精华,进一步丰富中国散打的技术,更好地体现中国武术的技击技法;适当调整散打规则,改革散打护具、服装和场地;着重体现中国散打的民族特色,进一步挖掘和凸显中华武术的精髓,更好地体现中国武术文化特征和精神。  相似文献   

2.
我国警察格斗训练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国警察格斗训练应树立“以警察为本”的科学指导思想,落实“战训合一”的训练体制,采用分层次的集训模式,实施段位制考核;汲取中国武术精华,编写简单、实用、易学、速成的警察格斗教材。同时要加强警用高科技器械的研究开发,以提高警察的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El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是由许多源远流长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各个民族都可以追溯到各自的族源。据族源来看,现代的民族都是由古代民族发展演变形成的,有些古代民族,不仅是我国现代民族中某一个民族的族源,而且同别的民族也有渊源关系。众多的史实都证明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没有“统一战线”概念,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统战实际在古代多以“合”的形态呈现出来,具体表现为政治上的联合、文化上的融合、社会力量的聚合。古代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之所以从“孤”走向“合”,究其根本是为了适应自然求生存、强己胜敌求发展以及优化治理促和谐,实现从“弱”到“强”的转变。几千年的统战实践形成了“道”“术”结合的基本经验,做好统战工作既要掌握规律遵道而行又要掌握实践层面的基本方法,具体而言“遵道”是前提、“和合”是要义、“人心”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合气道是一种实战性很强的搏击技术,它与其他搏击技术相比,具有实用性强、易于掌握、强调控制、制而不杀等特点。研究它的徒手技法——投技和固技,对于警察在缉捕行动中的擒敌技术应用,以及公安院校擒敌教学,有着很高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是在中国特殊的自然、社会环境和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多神崇拜和多神互容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一个特点——多元通和。官方宗教的政教一体和教派宗教的政主教从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二个特点——政教关联。入世情怀和天(神)合德构成中国古代宗教的第三个特点——入世崇德。中国古代宗教所形成的特点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伦理思想以及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都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极推手与日本相扑体育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太极推手与日本相扑在起源发展、传统文化、技术特点、比赛规则、场地服饰、健身价值和推广模式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应该加强我国政府在太极竞技推手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并宣传其健身价值,进一步完善比赛规则,努力提高比赛的竞技性与观赏性,引导文化媒体介入,力求推广模式的多样化和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风占”在中国古代历史悠久。古人很早便开始关注“风”与其他现象之间的联系,风的季候性的发现及其与时空相应体系的结合为“风占”的产生和系统化提供了条件。“风”源于“天地之合气”,这一突破性的认识使得其成为古人借以把握变化之道的重要媒介而受到重视。《内经》继承和吸收了这些基本思想,并运用其解释人体生命现象及疾病生成的原因。透过对《内经》“风占”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内在思维结构的分析,有助于理解中医“象思维”的重要内涵,藏象理论形成的时空背景,“补不足,泻有余”“以平为期”的治疗逻辑以及“天人相应”的因果观念。  相似文献   

10.
香港警察训练学校“控制反抗”教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警察训练学校的“控制反抗”教学内容是其主要的教学训练课程 ,学员必须熟练掌握。“控制反抗”的特点为 :集中了中华武术中的踢、打、摔、拿四击为一体 ,熔中华武术、日本合气道、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亚典功夫等中外技击精华于一炉 ,素以简练、易学、学习周期短、实用有效而著称。这是香港警察在执行职务中依法不得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情况下 ,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项实战技能。  相似文献   

11.
马千 《工会论坛》2010,16(1):147-149
通感现象在欧洲很早就被发现,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在中国由钱钟书1962年提出后才在学界引起注意。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并没有提出通感一词,但通感在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中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与中国古代佛道思想的兴盛不无关系。佛教的“圆通”教义和道家的“内通”的观点影响中国古代诗人,使通感得以运用在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如汉字、长城、兵马俑、造纸术等不胜枚举。人们在赞美中华民族的同时,是否留心中国的另一种特殊的人物——宦官呢? 宦官究竟为何种人物呢?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官制》对宦官的解释是古代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特殊官员,也叫宦者中官、内官、内侍、内监、太监等。其中一部分被“少府”用阉人充任,东汉“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此后宦用阉人定任的制度也传下来。” 隋、唐、宋设“内侍者”,唐代至元代又称为“宣徽院”,都由宦官主管。就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来看,宦官是中国古代一种腐朽的势力。但是,他们作为一种机能不全的社会畸形人怎么能够由任人使唤的奴才发展成飞扬跋扈的权臣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从宦官的出身说起。  相似文献   

13.
先秦“气”论演变及《黄帝内经》对其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观念经过先秦时期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尤其是形成的气一元论思想被《黄帝内经》引入医学领域后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古代医家认识天地自然、人体生理病理,进行治疗养生的锐利思想武器,"气"论也是我们理解岐黄医学理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汉字趣谈     
“取”为什么由“耳”和“又”组成? “取”,从语法角度讲,是动词;从文字学角度分析,是“会意字”。“取”,由“耳”和“又”组成。左边是一只耳朵,右边的“又”就是古代的右手,手里拿着耳朵叫“取”。我国古代打仗,强胜者把敌人打死或俘获后,把他们的左耳朵割下来,拿着左耳朵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她不仅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健身形式并重的拳术,而且可以调整心态,其中蕴涵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本文依据太极理论技术,并结合禁吸戒毒工作各个环节,解决脱毒治疗后稽延性症状辅助治疗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气论”是我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远溯先秦,诸子百家以“气”解说宇宙,即以最细微最流动的物质为一切之根本,进而认识“气”为性命的真谛。“气功”是基于对“气”和性命的本质的认识而发展起来的科学。先秦自然哲学的高度发展,为气功论的建立奠定了历史基础。 庄子对他生活的时代气功学说作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赅括,寻绎其论,约为六项。  相似文献   

17.
熟悉中国古代小说的人大概总有一些感受———一是中国古代小说同古代历史确有不解之缘,许多小说形象来自传说或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往往是在正史记载之外再增饰若干内容,于是古代小说中由“讲史”、“平话”到历史演义的作品层出不穷,连小说批评理论中也出现了“正史之补”、“羽翼信史”、“演述政事”等说法。二是古代小说具有明显的传奇志怪特征,而许多奇奇怪怪的情节往往要托付给某一真实人物,似乎是让人能够考信,从而增加其可信度。于是又有了周穆王驾八骏西游,汉武帝宴请西王母等题材的作品,连《搜神记》、《聊斋志异》中的神怪乃至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综合为治的治安方略,是中国古代历经奴隶、封建社会一步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种治理社会犯罪的系统理论。历史证明,中国古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繁荣局面的出现,中华民族文明成就的缔造均与实施综合治理息息相关。古代的综合治理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所在,对今天中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以气为主”与“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写作学中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命题,古人对于“文气”和“文意”的论述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理清两个命题的含义、演变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写作学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物感”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论。但自唐代兴盛的诗境理论实际是在佛禅思想影响下对传统物感说的改造,这一演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学思想交融的结果;而清代王夫之则在借鉴改造佛理的基础上回归传统并拓展了传统“物感”说的内涵,这一贡献主要体现于其“现量”说:除了强调人的意识能动性,王夫之的“现量”又指向了主体之外的外在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