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上饶市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联户帮困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要求干部主动适应农村群众的生活习惯,利用夜访与群众攀亲交友,结为帮扶对子,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果按正常上班时间,白天群众都到田地里干活了;等群众收工回家,干部们又下班了。干部和群众很难见上面,群众有什么困难干部不知晓,乡里有什么工作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所以我们要根据群众的作息时间开展工作。"玉山县六都乡负责人介绍说。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习惯于坐在机关里办公,等群众"上门",群众便戏称他们是"坐诊干部"。长期如此",坐诊干部"与群众的感情就逐渐疏远,群众也就对他们敬而远之了。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关键在于坚持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努力做到为民惠民利民。为民要先知民,指导要先"知道"。领导干部要想了解真实情况,就必须变让群众"找上门"为自己"走上门",实现从"坐诊干部"到"出诊干部"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3.
正从群众观念上察"德"。"为官者,德为先;为官者,民为本。"对群众有没有感情,对群众利益敢不敢维护,群众冷暖有没有挂心间,群众诉求有没有去落实,反映了干部的群众观念,也是干部"德"的重要表现。考察识别干部的"德",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能以偏概全,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深入基层面对面倾听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才能把口碑好、品德高尚、敢于担当、表里如一、群众公认的干部选出来,造福一方百姓,带动工作发展。从群众工作方法上察"能"。运用群众工作方法的好坏,直接反映了党员干  相似文献   

4.
正三都水族自治县委总结提炼出了"五当五不"的"干部当家"脱贫攻坚模式,旨在用干部的"智慧本领"弥补贫困群众的"知识短板",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今年以来,三都水族自治县委总结提炼出了"五当五不"的"干部当家"脱贫攻坚模式,旨在用干部的"智慧本领"弥补贫困群众的"知识短板",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4,(4)
<正>在前不久的"把群众当亲人"调研活动中,有群众反映有些干部患上了"电话依赖症",他们靠电话安排工作、了解情况、传达会议精神、督办工作、听取汇报,被群众称之为"电话干部"。"电话干部"造成的危害不小。干部通过电话遥控工作,直接深入到群众中少了,群众与干部面对面交流少了,干群关系自然就疏远淡漠了,隔阂自然就产生了;干部只满足于通过电话安排工作、听汇报,不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助长了虚报浮夸等官僚主义作风;了解不到群众的心声,无法掌握基层真实情况,工作就会浮在面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党历来坚持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组织部门要贯彻落实好新修订《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必须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在干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群众期待和要求为导向,以群众公认和满意为目标,切实走好群众路线。一是要坚持"群众公认"导向。用人导向是干部工作的核心和灵魂。新修订《条例》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标准写进了总则,坚持了"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拔原则,将"群众公认度高"列为破格  相似文献   

7.
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脚点在"实"上.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身体力行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办事的心要实诚、为民办事的干劲要十足、为民办事的行动要落在实处,"用心""动脑""使劲"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不忘初心,坚守为民情怀,"用心"弄清群众急难盼愁.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在发生深刻而又复杂的变化,办实事的内容因此而变.我们应顺应时代潮流,始终与群众交心,通过深入走基层,摸清群众所需所盼,知晓困难群众疾苦,才能做到办实事顺民心、合民意.我们要有群众"难"干部帮、群众"盼"干部办、群众"愁"干部分忧的服务态度,不断密切干群关系.我们要把实事办好,切忌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当成一场活动,活动结束实事一件也没办成,让群众"望眼欲穿",干部却"足不出户".  相似文献   

8.
甘南州在村级"学教"活动中,正确理解、全面贯彻"让干部受到教育,使群众得到实惠"的要求,在强化干部教育工作的同时,把群众得实惠作为最终落脚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学教"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求是》2014,(17)
<正>作为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年五个试点县之一,贵州省遵义县从2012年开始开展"双亲"(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干部当亲人)活动。通过结"特殊亲"贴近信访群众、结"远亲"走近边远群众、结"困难亲"帮扶贫困群体、结"老亲"关怀空巢老人、结"娃娃亲"关爱留守儿童,探索出了一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服务群众、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凝聚发展活力的好路子。今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双亲"活动为主要载体,进一步解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切实打通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3,(9):18-19
杭锦旗把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作为领导干部素质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结合全市机关干部"三到"(工作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服务活动,在全体科级干部中开展以"用群众语言和群众交流、用群众立场思考群众问题、用群众办法解决群众矛盾"为载体,以"基层月点评、群众季评议、旗委年考评"为保障的群众工作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受到了干部群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和一系列禁令相继出台,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极大转变,"门难进、脸难看"现象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治理。但我们必须看到,"门好进、脸好看、事却难办"已成为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一种现象,严肃治理就要敢让不为干部"下课"。治理不为干部要请群众当评委。干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干部是否为民办实事,群众最有表决权。要请群众当评委,为干部作风情况、办事效率打分,给不为干部亮红灯,要让群众愿意当评委、乐于当评委、善于当评委。  相似文献   

12.
正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是加强干部轮岗锻炼,提升干部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提高综合素质,为党的事业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要实现下派任职的预期目标,下派干部就必须会说"三种话"、善当"三种人"、愿做"三件事"。一、会说"三种话"首先要会说群众"乐听话"。谁能帮助群众解决问题,谁讲话群众就爱听,否则,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群众也会爱理不理。因此,下派干部要放下架子  相似文献   

13.
首先,必须放下"官架子"。现在有些干部习惯以"父母官"自居,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如此一来,群众对干部就会有距离感,不敢说真话、诉真情。因此,要想拜人民为师,首要的就是要放下"官架子",牢固树立"群众第一"的思想,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问政于民。其次,必须善谋"金点子"。要改善民生,服务群众,每一位干部都应该有一技  相似文献   

14.
时下,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一种"群众工作恐惧症".这种状况应当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所谓"群众工作恐惧症",就是干部怕与群众打交道,怕做群众工作.其外在表现就是干部"怕"群众."群众工作恐惧症"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大约有如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正>在许多人看来,"作秀"是假动作,"做实"是真功夫;"作秀"让群众厌恶,"做实"让群众喜欢。事实上,无论是"作秀"还是"做实",干部们都做了事,只是前者没有用心、没做到家,于是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时下,各级干部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做了不少事,比如开展走访慰问、助农春耕、帮扶弱势群体等,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在干部们看来,帮群众做了事,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群众应该感到满意;但在群众看来,干部们没干多久就走人,根本没起到多大  相似文献   

16.
《江淮》2010,(11)
<正>防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干部工作让群众满意,核心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干部选拔任用成为人民群众信得过的"阳光工程"。只有干部选拔机制群众公认了,选任的干部才能让社会公信、让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时下,各地纷纷建立了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长效化机制,通过问计基层、服务群众,有效提升了干部作风。但在一些干部中存在着下基层"走过场",服务群众形式主义的问题,"花拳绣腿"、华而不实,致使效果适得其反,需要高度警醒。切忌"隔山打牛"。一些机关干部强调"时间紧、业务忙",在这样的基调中,存在用传真布置工作、靠电话检查督办等"遥控指挥"的  相似文献   

18.
认真解读"插甸经验",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干部下得去。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在基层、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插甸经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干部不喊空口号、不唱高调,真正深入基层,把握基层所需、所急,并帮助基层群众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二是干部立得住。以往我们的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大多都流于形式,很难做到与群众打成一片。"插甸经验"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典型,就在于派下去的干部真正立足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深入基层的实践中,为群众排忧解难,赢得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以来,宾川县直属机关党委以"五个一"为着力点,扎实开展好群众评议干部工作。形成一个实施方案。制定群众评议干部工作实施方案,畅通民情民意收集渠道,对事项进行分类交办,并由群众对办结事项进行满意度测评。规范一批规章制度。结合"四群"教育和人民群众评议干部工作,执行好上班、值班、议事、财经和用车制度等。召开一次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开好一次以  相似文献   

20.
网闻摘录     
<正>把群众当作永远的"考官"一到检查就紧张,一遇考核就焦虑……针对当前部分扶贫干部把迎检当负担的情况,一些干部分享经验时说,把群众当成永不撤离的检查组,迎好群众24小时的"检查",就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经得起任何方面的检验。群众是最敏锐的"监督眼",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倘若在服务群众过程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遇到检查、考核,当然就紧张、焦虑。相反,如果平时在工作中处处严格要求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