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探讨了分工理论,将社会分化和社会矛盾建立在对社会分工进行考察的基础之上,将扬弃资本主义制度、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价值目标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然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主要是由特定的时代条件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年至1846年耗费大量心血合作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形态》首次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其中科学历史观的建立,既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探究社会和经济规律有了哲学支撑,又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后世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研究《形态》,不仅可以认识和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可以加强新时代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并且加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则和本质出发,对社会历史发展中呈现的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相对立的二元结构,利益与法、国家的关系及人的解放及自由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理想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上诸多《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编排方案中,《马克思恩格斯年鉴》刊登的手稿编排方案最为合理。在编辑观念上,它忠实地再现出这部未完成作品的原貌,排除了其他编排方案主观性地组织作者写作思路的种种尝试。在编辑手段上,它采用最具学术权威性的历史考证版的编辑准则与手段,将基础文本同异文两相对照,最为充分地展现出这一非封闭性文本的形成史。  相似文献   

5.
"普遍的东西一般说来是一种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意思是说代表普遍的、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共同体一般是冒充的、虚假的。在马克思看来,所有的国家无非都是统治阶级剥削和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对于被统治阶级来说它不仅是虚幻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只有在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的情况下,"普遍的"才可能同时是"真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仍具有虚幻共同体性质,直面此一现实,利于我党务实地追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利于更好地认识并消除人民内部矛盾,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文稿结构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章文稿的结构编排是马克思恩格斯遗留给后人的一项历史课题。自该文稿1924年正式问世以来,包括前苏联学者粱赞诺夫、日本学者广松涉等在内的诸多专家都曾对其提出过不同的构想,但迄今仍未有一个比较完满的构建方案。通过深入分析和展示文稿本身的内在逻辑,在这里有可能提供重建文稿结构的另一种构思。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现实的人”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人确立为科学的历史观出发点,找到了一条考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马恩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正确理解“现实的人”的含义,澄清各种误解,是深入领会和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并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职业幸福成为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对知网上发表的有关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八十余篇研究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通过对幸福的解读,着重探讨了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内涵及国内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的最新成果,并指出了当前研究领域中存在的研究工具不统一,缺乏公认的标准,研究对象偏离等的不足并为未来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具体回答了"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当前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品德的关键时期。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就必须根据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做到因材施教。而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仍然存在着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生活相脱离的现象,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只会讲道理,不能把品德行为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因此研究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根据学生品德形成过程就如何培养学生品德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重新仔细研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可以追溯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理论来源,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颠覆,更鲜明地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空前革命性。可以断言: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经济关系、市民社会的结构要素是社会组织、市民社会应建立在整个商业生活和工业生活高度发达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创立的标志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意识形态?如果是,那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为中外学界所关注。梳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内容,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目前的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中,随着学历教育向在职培训的重心偏移,加之学校列入公务员管理,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新的问题.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对自身教师职业有正确的定位和积极的期许;目前公安院校教师的愿望和现实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职业压力较大,需要进一步协调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保健和激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充分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厘清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涵义,对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其方法论启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包含两个维度。其一,马克思通过彻底清算德国古典哲学,创立的广义市民社会理论,其二,马克思通过超越古典经济学,建立的狭义市民社会理论,并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市民社会的特征和客观矛盾。彻底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逻辑,客观论证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历史性,为科学的社会三形态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教师职业倦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倦怠是制约教师素质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在:身心疲倦,认知消极,工作动力降低等方面。引发原因有社会、学校及职业本身等外部因素,也有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等内部因素。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既需要从社会和学校层面上构建他助策略,也要从教师个体出发构建白助策略。  相似文献   

18.
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研究、量表编制研究、现状调查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对国内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合统一性思想。其体现在自然的“自在”性和“人化”性的统一,人与人的伦理和人与自然的伦理的统一,人的本质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合统一性思想无疑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甚至还会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英语教师正在遭受职业倦怠的侵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轻,高中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最为严重。不同层次英语教师之间职业倦怠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