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金海英 《湘潮》2011,(5):33-36
中国国际救援队自组建以来,频繁出现在国外自然灾害救援的舞台上,先后出色完成了伊朗、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印尼、海地、巴基斯坦等十几次国外大型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的救援任务,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救援力量,得到当地政府、民众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凭借过硬的作风、精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他们有力地配合了我国整体对外援助行动,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相似文献   

2.
玉树地震发生后。由北京军区某集团军工兵团60名官兵组成的中国国际地震救援队。携带9条搜救犬、360多种专业器材。迅速赶往灾区一线实施救援。救援中.他们克服气候恶劣、严重高原反应和余震危险.连续打了三场险仗、硬仗、恶仗,使7名幸存者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地震.牵动了世界,各国都纷纷派出救援队到达重灾区展开救援。在众多国际救援队伍中,中国国际救援队成为海地震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世界各国对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中国国际救援队中.  相似文献   

4.
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一行乘专机到达北京。9月29日,周恩来总理、姬鹏飞外长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外相大平正芳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中日联合声明》上签了字。《联合声明》宣布,自该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失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1978年8月12日,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和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本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后,两国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及民间交流日趋频繁,合作领域…  相似文献   

5.
自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以来.他先后16次率医疗分队赴印尼、巴基斯坦、海地以及新疆喀什、四川汶川等地.执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任务。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冲锋在救援第一线。带领队员救治伤员1360人.抢救危重病人62人.实施手术57例.发放价值达15万余元的药品。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23,(4):44-45
<正>2月6日,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多名、多地蓝天救援队队员前往土耳其开展地震国际救援,完成任务后陆续归国。  相似文献   

7.
分化瓦解在联合制裁中国的各国中,日本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太情愿的角色,只是为了维护西方各国立场的一致,才勉强同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制裁中国的决议。 1989年8月1日,我在巴黎出席柬埔寨问题国际会议时,见到日本外相三冢博。他对我说,在半个月前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日本为中国做了解释,劝告西方不要使对华制裁升级。随着中国恢复稳定,日本在1990年就恢复了对华第三批日元贷款。  相似文献   

8.
裴华 《党史纵横》2004,(9):30-31
二阶堂进曾被胡耀邦称为“三老”,即日本政界的元老、自民党的元老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自1955年以来由自民党长期执政,自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构成日本政治的一大特点。二阶堂进在党内派系上属“星期四俱乐部”(田中角荣派),他对田中角荣非常忠实,其口头禅是:“惟一的兴趣便是田中。”田中内阁成立时,二阶堂进出任内阁官房长官。并于1972年9月,随田中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来华访问,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二阶堂进后来改任自民党干事长,铃木善幸组阁时,被任命为自民党总务会长、干事长兼田中派会长。中曾根康弘内阁期间,又出任自民党副总裁至…  相似文献   

9.
徐楠 《党员文摘》2006,(9):31-31
最近,针对朝鲜试射导弹问题,包括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安倍晋三、外相麻生太郎在内的日本高官连续放话,不排除对朝实施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性。日本此番言论立即激起邻国的强烈反应。日本是否真的有意愿、有能力对朝实施先发制人打击遂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4月20日8点02分,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各路救援力量迅速集聚,全国大爱洒向灾区。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再次显示出中国力量,再次表现出四川人的坚强,再次弘扬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  相似文献   

11.
这次抗震救灾,给国际社会留下的最深印象之一,就是中国在应对突发灾害和动员救灾力量上的优势。有媒体说:“在地震发生后几个小时内,中国各级政府、警察和军队以及被动员起来的民众,就加入到其规模达到国际最高标准的救援行动当中”,并心悦诚服地承认:“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让人们从中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地震引发海啸,给东南亚、南亚及部分非洲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难发生后,中国红十字会紧急行动,一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赋予我会的“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为开展救助工作,可以进行募捐活动”等职责和权利,全力投入国际救援;另一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指挥、归口管理、协调行动、整体推进”的原则深入开展救援工作。为印度洋地震及海啸提供救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救援行动。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政府在人道救助领域的助手,通过民间交往的渠道,在这次募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日本外相町村孝信以及防卫厅长官大野宫统2月19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谘商委员会会议。会后美日发表的共同声明中,列出十二项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共同战略目标,其中两项与中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4.
钓鱼岛,台湾省的附属岛屿,一向是中国领土。日本一直非法管辖该岛。1972年9月日本前首相田中访华,曾要求周恩来总理明确该岛的归属权。周恩来表示:“现在还是不要讨论,地图上又没有标。出了石油就成问题了。”对此日方没有异议。1978年8月,日本前外相园田直在北京又老调重弹,邓小平提出“一如既往,搁置它20年、30年嘛。”日方也点头同意了。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14,(9)
<正>9月3日,对中华民族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六十九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迎来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将9月3日确定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以国家立法形式通过,经历了一个过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广播《终战诏书》形式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上午9时,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日本外相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历史时刻: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读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终战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外相重光葵、陆军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在中、美、英、苏、法等九国代表面前,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九月九日,驻华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国民党政府投降,在中国战区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这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也是世界人  相似文献   

17.
刘勇 《党史博览》2006,(5):52-53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许多国家的志愿者毅然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其中有一支1939年来到中国的国际援华医疗队,在他们当中,有三名来自罗马尼亚的医务工作者,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以至生命。一个叫杨库(Iancu D a  相似文献   

18.
1945年,不可一世的战争狂希特勒在国际同盟军有力打击下,已走上穷途末路。5月2日,苏联军队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同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代表签字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彻底胜利,使日本帝国主义陷于空前孤立无援困境。同年7月,中、英、美三国联合发表促令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8月6日和8月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本土遭到毁灭性打击;我国也转入大规模的对日反攻。日本军国主义在招架无力的情况下,10日被迫由日本外相东乡通过中立国瑞士和瑞典政府,分别向中、英、美、苏四国乞降,转交日本政府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会,表示愿意向同盟国投降。  相似文献   

19.
丁明 《党史文汇》2009,(4):14-20
1972年9月29日,正值菊花飘香、枫叶正红的金秋时节,中国总理周恩来和外交部长姬鹏飞代表中国政府,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在北京签署了联合声明,指出:"自本声明公布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两国建立外交关系.至此,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里氏9.0级的地震及其引发的强烈海啸无情地偷袭了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地区10多个国家,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人类社会的浩劫。海啸发生后,受灾国积极开展自救,国际社会进行了及时的紧急援助,跨越国家、种族、肤色的救援活动随处可见。受灾国的正常生活开始慢慢恢复,防疫重建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但是,国际社会也暴露出缺乏有效组织和系统指挥,未能发挥最大援助效益的问题。主要是目前还没有一个政府间国际救援组织,救援活动得不到有效组织和协调。首先,国际社会的救援活动缺乏统一有效指挥。印度洋海啸发生后,救援行动得到了众多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