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相传为孔子所撰,是依照乾坤经文解说政治伦理的哲学著作。因为是依文言理,故叫《文言》。《文言》虽只限于《乾》、《坤》立论,但铺陈广大、而又处处不离儒家宗旨,有些言论本身就是儒家的格言。  《文言》分《乾文言》和《坤文言》,因为贵阳贱阴的缘故,重点在《乾文言》。  《乾文言》在文字组织上分三大部分,一是以设问方式用孔子口气发挥各爻爻辞(其中解释卦辞的部分未用设问)。从“初九”到“上九”,无“用九见君龙无首吉”条。第二部分是用韵文形式解释各爻爻辞。每爻一句,每句或两字或四字,最多五字,整齐划一。…  相似文献   

2.
骆诚 《当代广西》2004,(15):9-9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还主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言语要谨慎而行动却要敏捷,养成少说多做的习惯,不要夸夸其谈。光说不做是君子所不齿的,作为君子.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孔老夫子的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古今还有许多相类似的话。比如“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百姓从行不从言”、“言论是花朵,行动是果实”等等,这些可以归结到一点.就是“为政不在多言”。  相似文献   

3.
僧诗与禅文化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庸》开篇即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作用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中国古代重诗教,《论语》里“不学诗,无以言”、“始可与言诗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等句子,都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佛教,意思就是佛陀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如同中国的儒家孔孟之道,其实它们有许多观点和方法是相同的。佛教教学的目的是求得智慧,换句话说,它是一种智慧的教育。在佛经里有一个术语,梵文音译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成中文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如果用现在通…  相似文献   

4.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刘铭恒 《现代领导》2006,(12):43-43
喜欢“对手”“反调”多指言论,“对手”就不简单了,有言有行.带有整体性的反冲力。对手与敌人只有一线之隔。由于跟对手不大好相处,难对付,人们往往会感情用事,错把对手当敌人.而有理智的领导者是能分得清的:敌人会置你于死地,对手则逼你进胜地。  相似文献   

6.
谈起“道”,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道家。这是因为,“道”乃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家就是以“道”作为理论基石来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的。但是,“道”这个术语,并非是道家的专利品。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范畴,各家各派都爱用“道”这个字眼。以儒家言之,“道”概念在其哲学中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以此,则未尝不可以说,“道”也是儒家哲学的最高范畴。当然,儒家更多的是用“天”或“天命”来表述同一思想。所谓“闻道”,不过是“知天命”或“知天”的同义语罢了。  相似文献   

7.
道德两难在儒家那里典型地表现为所谓的“家国冲突”,而儒家对此两难问题的化解方案通常被认为是采取了“舍国为家”的原则。然而,这一过分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理解方式似有误解儒家伦理真义之嫌:从孔、孟到公羊再到朱子的儒家经典文本中或能辨析出一套更深层的道德两难化解方案,即在“舍国为家”的表象背后或许隐藏着一种强调“经权相济”的更具实践智慧的儒家道德评价模式。如果这一解释是合理的,它将有益于深化对儒家伦理文化深度的认知,从而有助于打破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在论辩儒家伦理时所面临的缺乏基本共识和同情性理解的僵局,进而能为促进儒家道德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更恰当的认知起点。  相似文献   

8.
杨毅周 《台声》2002,(9):9-10
最近,就在陈水扁就任民进党主席之后,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台独”言论,鼓吹两岸是“一边一国”、“公民投票决定台湾前途”、“一个中国是改变现状”等论调,声称要把民进党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作为未来台湾当局大陆政策的最高指导纲领。而这些“台独”言论的要害和基础就是所谓“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杂谈二则     
“因人废言”与“因言废人” 孔子的许多思想见解,在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以其独到、深邃而令人折服。“不因人废言。不因言废人”即为一例。  相似文献   

10.
《统一论坛》2002,(4):32-32
陈水扁8月3日在台湾向东京“世台会”发表演说;声称台湾和大陆是“一边一国”“‘将认真思考公投立法必要性”。这些讲话引起轩然大波,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纷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陈水扁分裂祖国的言论,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宾州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及费城福建同乡联合会5日下午假华埠醉仙楼酒家举行座谈会,会长卢代仁先生首先表示他本人及侨界对陈水扁发表的”一边一国”及”公投”的言论感到极其愤慨和震惊。陈水扁的言论严重地破坏了一中的原则,伤害全体中国人民感情,影响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最终影响了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1.
儒家德性论     
中华文化的道德智慧集中在儒家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中,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儒家道德文化实际上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后经孟子、荀子发展而成的原生形态的思想体系;另一种是汉代“独尊儒术”之后被意识形态化、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在此我们论述儒家德性论当然尽可能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原生形态中领悟道德智慧,提炼思想精华。儒家德性论内容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多个层面的解读,本文仅就儒家德性论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言”是语言、文字,“意”是事物的真象或真知、思想。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都认为言能尽意。《论语·子路》中就说:“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苟子也说:“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故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非相》)墨子认为:“举,拟实也,言,出举也。”(《经上》)举就是拟实,以此名拟彼实,言就是把物之摹写表达出来。所以言能表达真知,传达知识。掌握了言,便知道了所要表达的意义了,“言,口之利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辨也。”(《经上》)儒墨两家充分看到了语言在表达思想、阐述真知中的作用,论证了“言”和“意”的一致性。然而“言”“意”对立的地方,他们并没有加以注意,倒是被庄子发现了。  相似文献   

13.
一、儒家道德实践的四种境界《论语·述而》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儒家描述其道德境界和目标的核心范畴,儒家以“志”、“据”、“依”、“游”的逻辑设计,宣示出“道”、“德”、“仁”、“艺”既包含着道德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5期发表了沈其敬先生《法治文明高于伦理文明吗——与蒋德海先生商榷》(以下简称“沈文”)一文。本着探索与争鸣的精神,笔者不避浅陋,在此仅就沈文核心观点的立论依据提些看法。民本关民主沈文中指出,儒家伦理思想可以用“仁”来概括,儒家哲学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管理目标可以概括为“修已安人”四个字。人为万物之灵,人治则万物皆治,人安则天下太平。儒家思想的确可以用一个“仁”字概括。孟子也的确表达过“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沈文中也花了大量笔墨引用《伦语})、《孟子》等…  相似文献   

15.
雷永强 《前沿》2011,(16):10-14
乐教在先秦为儒家所重,其与《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为六经。“广博易良”四字从动机论、知识论、方法论以及价值论四个维度切实、全面地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内在特征。“广”即“广其志意”,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尚志”趣向;“博”即“博学于文”,展示出儒家乐教的致知进路;“易”,取之于“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表现了先秦儒家乐教的教化之方;“良者,善也”,它真实地反映了儒家乐教以“成德”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网络言论理性表达事关重大,其基本要求是客观真实、公正无私、认真负责、爱国守法。针对目前网络言论非理性表达现状及原因,亟需从以下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政府及时介入,让权威真实信息抢占网络舆论高地;"疏与堵"有机结合,让网络理性言论主导网络舆论走向;组建自己的"意见领袖"队伍,唱响网上主旋律;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网民自身素质;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建全网络法律机制,制裁网络违法言论。  相似文献   

17.
1儒家之道,“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荀子·儒效》)。儒家强烈的人文关切主要靠两种途径来实现:以道易天下和以道教天下。前者是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活动,后者是著书讲学的文化教育活动。所以,儒家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周易·贫卦》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道设教”成为一切儒者的神圣使命。可见,儒家的人文精神体现在政治、教育两个方面,它们均是儒者对社会存在、人的境况的人文关怀。它们各有其特点,一个儒生曾说:“达则兼善天下,穷则兼善万世。”(胡宏(知言))显达者治国平天下,可以兼善天…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兰考县前任县委书记宗家邦,对前来录制有关焦裕禄节目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说:“我一听什么焦裕禄精神就烦!“因此,他被免了职。他因说错了一句话,便断送了本该很光辉的政治前途,于是有些人讽刺说他是“一言丧‘邦’“。这一消息经新闻媒体广为传播之后,广大干部群众为之叫好,但也另有一些同志不以为然,认为因一言而受到如此处分太过了。“一言丧‘邦’“,的处分是否得当?请听我道来。如今还有“一言丧‘邦’“的事,即以一句话而罹祸,乍听起来大有言论不自  相似文献   

19.
匡勇胜  吴新颖 《求索》2013,(10):122-124
先秦儒家乐教思想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教育,更是一种人格教育和政治教育,儒家将乐教当作是促进个体人格的和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途径。儒家认为,那些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和”的精神的“德音”,对培养和谐人格、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实现“天人合一”发挥积极的功能。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先进文化。就离不开传统文化这个精神支撑。所以。研究和弘扬儒家的乐教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