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的史学有优秀的传统,那便是明道,以及所以行道之大纲。今日史学失去了上述优秀传统。大道隳已久。今日无论哲学还是史学,以及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要务皆为寻此茫茫坠绪并显明之。对于显明道,史学优于哲学。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然而,史学家须先体悟道,而后方能将所体悟之道“见之于行事”。于是,史学家不可不知以论道为己任的哲学。由此看来,有必要先提出两个问题:(1)何谓“一个学者”?(2)“我定学科”  相似文献   

2.
警惕狂人     
古今中外的哲人对人性之狂都有非常高的警觉。老子说过“天欲其亡,必令其狂”。无独有偶,古希腊悲剧作家欧底庇德斯也有一句名言说:“神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大约都是在资讯不通的公元前五世纪,一中一西的两位思想大师提出了如此相似的警示,让后人觉得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3.
一、案例摘要 例1胡某,男,28岁。因家庭琐事,于1989年元月某天中午与其弟发生激烈的口角。 口角过程中,其弟拿来一把尖刀走到胡某面前说:“信不信?我捅死你!”胡某当即解开自己 的衬衫,露出胸部和上腹冲着其弟说:“来呀,你来捅呀!”此时,其弟右手持刀,突然朝胡的 上腹猛刺一刀。胡当即倒在床边地上,欲呼叫,被其弟拖下床上的棉被盖住,捂压其口鼻 部,片刻后死亡。案发后,凶手谎称胡某自杀身亡。现场勘查发现带血的尖刀一把,无明显 搏斗痕迹。 尸检所见:死者上身穿一件淡红色园领衫,下衣边平…  相似文献   

4.
柳谢青·拜谢史学老师岸名1994年8月27日,济辈25人在广西民族学院办公楼会议室,拜谢了30余年前的8位史学老师……柳絮依依,随风附雨,似有灵犀。欲倚云台,窥吾师友,频数珠玑。董狐赵盾曲直①,卅载探、韶华不虚。桃李成蹊,通连八桂,合力登极。注释:①...  相似文献   

5.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论著认定何键是“马日事变”总后台、罪魁祸首。拙笔查阅原始史料,觉得此观点与事实有出入,造产生新看法:“马回事变”总后台不是何键,而是另有其人。一何键不可能是“马日事变”总后台(一)192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通告第13号》,关于“马夜政变”及“清乡”的魁首,未点何键的名,而点了唐生智:“当农民群众自己起来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时候……这些国民党旗帜之下的‘革命军官’,立即攻击农民工人,大施屠杀。”“蒋介石4月中旬上海屠杀……是如此,湖南唐生智等的‘马夜政变’及清乡……亦是如此。”①(二…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近年来,关于教育的大讨论几乎每隔几年便爆发一次,教科书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武宝宁  陈晓锋 《前沿》2008,(10):169-172
魏晋南北朝隋代,经学与史学获得较大发展,学者治经,好自出义疏,特别是隋代学者好为新义,规过前人。唐初对魏晋以来的学术遗产进行了一场果断的整理,主张“远承汉学”“还依汉魏之旧”,以恢复汉代经典至上,质朴笃实的学术风气。唐代史学风气为之一变,继而对隋代吏学成就形成贬抑之势。  相似文献   

8.
《精神文明导刊》2012,(3):54-54
哀公问于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有圣。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格,法也],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此则庸人也。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相似文献   

9.
王荣敏 《青年论坛》2008,(5):125-129
“理欲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伦理思想史上重要内容之一。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在理欲关系上是非争鸣。以孔孟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学者,在“理”与“欲”的问题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提出的“欲而逾矩”、“以礼节欲”等思想,不仅是后世“理欲之辩”的理论基础,对于解决困扰现代社会的人贪欲过重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林谷芳 《台声》2023,(4):104-106
<正>2022年10月28日,人在杭州,妻从微信传来永进兄辞世的消息。疫情中,几位朋友辞世,都未达预期的年寿,特殊的时空俨然成为其中催化的因子,正如此,虽说诸行无常,原该死生领略,但仍不免感慨。永进兄之逝尤其如此。自他前些年中风后,不宜过劳,怕影响他创作,已少往见;这两年虽几度欲访,也因疫情打消念头。但无论上课、演讲,都还常提起他。  相似文献   

11.
杂感二则     
“唾面自干”与娄师德 “唾面自干”的典故见于《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三·娄师德》:“其弟守代州,辞之官,教之耐事。弟曰:‘有人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相似文献   

12.
“玄武门之变”的真相 公元627年7月2日,唐朝都城长安皇宫内血雨腥风,杀气弥漫,唐高祖次子秦王李世民为争皇储地位发动政变.杀其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其家属、手下数百人,史称“玄武门之变”。  相似文献   

13.
《春秋》1995,(6)
巨野县有一座保存完好的高大石碑,碑额篆刻「御史卜公庙碑」六个大字。这就是巨野卜氏家族七世徂——牧羊人出身的汉武帝御史大夫卜式(公元前一一二年任职)的庙碑。此碑立于后金泰和五年(公元一二○年),主要介绍了卜式的身世和德行政绩。对于卜式的事迹在《史记·平准书》及《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许多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卜式原为河南洛阳人,以田畜为事,有暇则读书。在山里从牧十余年,羊发展到上千只。当时正值汉武帝开拓疆域,多次攻打匈奴,急需大量军费之机。卜式多次输财助边,并上书汉武帝,「愿输家之半助边」。汉武帝派人问他:「欲官乎?」他说:「臣少牧,不习仕官,不愿也。」使者又问:「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卜式说:「无所欲言。」使者又问:「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卜式讲:「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  相似文献   

14.
说“欲”     
许金芳 《今日浙江》2008,(15):62-62
读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其中的一段话说:“童云树诗云:‘所欲不求大,得欢常有余’真见道之言”。人生在世,常常同“欲”和“余”这杆天平联系在一起。重心在“欲”,“余”则少矣。欲即欲望,含嗜好意,乃人之本性。如食欲性求知欲。对人而言,饥饿时想温饱,饱暖时思其他,欲望的“满足”永远是暂时的,  相似文献   

15.
一 《聊斋志异·夜叉国》中有惊人之问:“问何以为‘官’?”(我本想写“惊天之问”,后来想想,“天”居高,司空见惯,或不屑听此一问;人处卑,利害相关,闻之方惊。)书中答辞也妙:“出则舆马,入则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几千年来,中国为“官”者的自我感觉或老百姓对“官”的观感,大抵如此。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之思     
《同舟共进》2013,(5):3
在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教科书是获取知识、累积文化底蕴、培育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梁启超有言:"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推而及之,也可以说,欲新一国之文化、精神气象,必先优其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者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研究,已不再沉默,特别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我国青年学者研究现当代西方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更是一种“中国好声音”.他们以自己的话语,有力地回应了国际史学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这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的夙愿和梦想.这个未来的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在中国从“史学大国”走向“史学强国”的进程中实现.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青年史学家更应当拿出能体现中国史学特色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外(西)史学交流的急先锋,在重绘世界史学地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读者俱乐部     
《小康》2008,(7)
中国明天会更好!汶川地震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中国人证明了自己。越是大的灾难,越是对人考验,也是对民族、对国家的一个巨大考验。汶川地震震级之高,烈度之强,破坏此之大,是极为罕见的。而人民如此之坚强,民族如此之团结,领导之得力,同时写下了历史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9.
初读唐德刚的史学文字有一种新鲜和兴奋,历史居然可以如此超然而自如地娓娓道来。唐德刚的文字是十分老道的,看似不经心的三言两语,却是饱读诗书和阅尽世态之后的彻悟。  相似文献   

20.
1901年2月28日,马连良出生于北京阜成门外的檀家胡同,父母皆为回族人,父亲马西同是个开茶馆的小老板。时逢京剧蓬勃发展的好时光,马西同是个戏迷,他的三弟、六弟又是唱京剧的,于是他利用此便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