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国家和地区里,"中产阶级"是消费社会的主体、民主政治的支持者、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的拥护者,"中产"已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与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结果"异曲而同工"。今天需要放下"中产阶级"的概念,来考察职业分野下中国社会消除社会不平等、实现全面小康之路。中国依据职业和生活状态,可以分为富有阶层一精英阶层一知识服务阶层—直接生产者阶层—贫困阶层五个板块。在"权力"和"资本"两个维度中处于中间水平的中小企业主和知识服务阶层,是我国"小康阶层"的主要部分(或称"核心中产阶层")。中国能不能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核心中产阶层能否和数量更为广大的直接生产者群体联合,有效地实现其与资本和强权的对话,保证社会公平,从而建设一个有"中产"、没有"阶级"的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焦娅敏 《前沿》2010,(2):47-4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以民营企业家作为主体的新阶层出现,对我国经济的增长、缓解就业的压力、自主创新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我国各阶层之间存在着矛盾,突出表现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鉴于此,寻求新的思路来协调好民营企业家阶层与社会其他阶层利益关系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分散式和集中式两种类型,流转方式的改变会重组农村社会的阶层结构,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研究发现,分散式农地流转催生"新中农"阶层,该阶层构成当前农村社会生活和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础。农地集中大规模流转则将"新中农"阶层推向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加速农村精英流失,使社区公共事务和村庄治理丧失积极分子,农村社会秩序维系及其接应国家政策的能力面临困境,农村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研究认为,政府应正视分散式流转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生产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支持、保护和引导"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唐以来,"富民"阶层的兴起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宋代以后,虽然朝代鼎革,但"富民"阶层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历史过程,成为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核心,也成为认识这一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关键。这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富民阶层始终是宋元明清的社会基础;国家与富民的关系是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富民是国家乡村控制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可以认为,宋元明清的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社会,即"富民社会"。  相似文献   

5.
韩狄明  任锴荣 《前进》2003,(6):31-33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一、阶层分化是现代化的伴生物马克思已经预见到中间阶层会进一步扩大。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许多关于阶层问题的论述和对阶层问题的理论思考。他们分析人类社会的阶级状况时,抓住对立的两个阶级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同时,十分注意运用阶层的分析方法,把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结合起来对一个社会进行考察。他们认为,同物质世界的其他领域一样,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分为不同的层次,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  相似文献   

6.
压力导致的焦虑、苦闷,正在成为企业家这个精英阶层的隐形杀手。8月12日晚,浙江省十佳青年企业家、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某在办公室自缢;7月19日,温州泵阀厂老板朱某因不堪承受"非法担保"带来的还款压力,服毒自尽。不到一个月,就有两位浙商企业家自杀!……心理问题,压力导致的焦虑、苦闷,正在成为企业家这个精英阶层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由社会经济结构决定的阶层结构分化、重组,中间阶层崛起并成长。在政府、市场和"第三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中间阶层呈现出独特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路径,具有四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叶裕民 《小康》2014,(11):24-24
中国的新型城市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是重点,这是新型城市化的起点。我觉得城市化是通过两个转移实现两个转化的过程,一个是空间转移,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空间转移的重点。第二个转移是社会转移,或者是社会流动,从面对城乡所有的中低收入者阶层,包括流动人口向中间者阶层,进而向中产阶级流动,最终构建成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新型社会阶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学艺 《前进》2002,(5):44-45
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按新标准把中国社会划分为10个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人员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和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它们分属五种社会地位等级:上层、中上、中层、中下、底层等。该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专家陆学艺接受记者采访时,就一些重大问题作了解答,现选编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状况进行剖析,并得出结论认为:(1)中国的认同阶层与客观阶层区别较大,农村居民认同于上层阶层的比率反倒大于城市居民;(2)影响认同阶层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即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决定了认同阶层的归属;(3)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打开了农民阶层进入工人阶层的通道,但城市上层阶层的开放性特征尚需提高;(4)从阶级阶层的代际继承上来说,越是年轻的一代,越有机会进入非农阶层就业与生活。中国正逐步从农业人口为主的社会转变为城市市民为主的社会,中国社会管理的重点,也将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同时,逐步增强城市社会的融合能力,使进入城市社会的新阶层有更多机会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刘艳梅 《新东方》2005,(11):40-42
企业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现代企业家队伍。培育现代企业家队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工程,我们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从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私营企业主阶层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研究私营企业主阶层社会构成的基本特征、社会属性,或研究其政治参与的社会心理、政治参与行为分类,或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及其资格进行探讨,进而评价私营企业家的政治作用及其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已有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不足是:对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问题进行专门系统全面研究的专著或长篇学术论文不多,研究者采用多学科视角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著述尚缺乏。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高度关注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及其关系的新变化,及时地进行科学的理论概括.通过阶级分析,毛泽东为我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了基础;通过阶层分析,又为我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或不同方面的具体路线奠定了基础.这种分析法对今天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结构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小庙村的村民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的考察,发现村民认同的社会阶层主要为中下层及中层;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村民阶层认同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个人月收入、家庭月收入、"有产权住房数量"、"是否有小汽车"等变量。村民主观阶层认同标准集中于财富类变量的现状,是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层论是近年来理论界谈论很多的一个话题,而中间阶层尤为人们所关注.虽然如何界定中间阶层,理论界的看法不一,但对它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进程,却多抱乐观态度,即中国将走向一个以中间阶层为主导的社会,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中间阶层正在形成之中.对此,本文持异议,并从中国各阶层的来源、中间阶层形成的基本条件、目前中间阶层发展中面临的障碍等方面论述了中间阶层近期在中国产生的艰巨性,否定了中间阶层正在形成论,提出政府必须警惕和防止国家向二极社会转化,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重视并为中间阶层的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6.
张虹 《前沿》2004,(6):190-191
中间阶层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社会中间阶层壮大是现代化国家消除贫富差距 ,进行合理社会流动的必由之路。中国必须在对中间阶层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促进中间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认为我国私营企业主是一个独立的阶层,虽然目前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但它有形成阶级的潜在"可能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社会属性具有动态可塑性.可以经过努力把私营企业主塑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  相似文献   

18.
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阶层间所产生的自愿与非自愿性隔离,已形成了普遍性的住房贫富分区现象,并正在通过社会上层的自愿性隔离和社会下层的非自愿性隔离加速向极端化的阶层化社区演进。社区性格作为社区特定空间中聚居着的大多数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共同的、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其形成与社区成员的相似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社区间阶层的空间隔离使社区内主体阶层的群体性格很容易形成鲜明的社区性格,这种社区性格不仅会使社区中边缘阶层成员失去社区认同与归属感,甚至会将这些边缘成员的性格定义为越轨行为;而社区间迥异的社区性格,会使异阶层成员因感受到巨大的文化震荡而阻断阶层空间隔离的逆转趋势。阶层空间隔离体现了社会阶层间的极端封闭性,只有加强贫富分区后的社区文化建设,阻止社区主体阶层群体性格上升为社区性格,才能延缓社区阶层化这一极端阶层空间隔离与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社会场中阶层流变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阶层的变化与执政党的群众基础和国家的三个文明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社会场的阶层分布既受自然场规律的支配 ,又受着人类文化特质的统领和制约。社会场中的势能梯度 ,不仅可以依权力而划分 ,而且可以依财产拥有量、文化知识量来区分。社会场中阶层流变态势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螺旋运动和抛物线运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下 ,着力提升中华民族的知识能量 ,不失时机又恰如其分地引导水平跃迁和螺旋运动 ,防止抛物线运动 ,会造成万马齐奔、各乐其职、各司其责、各尽所能、争相跃迁的群体效应  相似文献   

20.
对中间阶层的探讨一直以来是相对于上层和下层进行比较而研究的,而对中间阶层内部混杂成分和多重认同的探讨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从职业类型角度探讨青年中间阶层的社会想象与认同发现,他们总体上对社会的认知是较为一致的,都较为认可当前的中国社会类型为金字塔型,希望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社会;他们的高消费现象并不显著,青年教师和青年公务员都有较少的休闲心态和较高的焦虑心态;青年教师更能看到社会冲突。总体而言,不同职业类型的青年对于社会认同、阶层认同、社会公平、冲突等看法大体是一致的,但仍存在一定差异:青年教师在各方面无疑都是更具批判性的,而青年公务员则相较为认可社会的公平和合理程度,青年白领则处于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