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种惯性思维模式也被用到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头上……爱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好;恨一个人,这个人就一切都坏,这已成为我们的惯性思维模式了。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诗人,既爱国,诗又写得好,人们爱他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不  相似文献   

2.
张作锦 《台声》2001,(2):18-18
这十多年来的台湾,内斗无时或已。每有政治风潮,就有人要检验另一些人对乡土的忠诚度:你爱不爱台湾?  爱不爱台湾,很难找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甲说自己爱台湾,很爱;乙说对方不爱台湾,半点也不爱。这就成了各自表述,既无“共识”,也无“精神”。事实上,当乙质问甲爱不爱的时候,乙已经认定甲不爱,甲已居于百口莫辩的劣势了。  当然,甲引起乙的怀疑,也不能全怪乙,甲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希望台湾更好,不要走上险境;而他也有点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服膺爱德华·撒以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的主张:知识分子是“向…  相似文献   

3.
只要是人,吃的是五谷杂粮,就离不开一个“情字”。所以当感情出现在认知事物的不同角度中,世人之思绪便会纷乱,心中“情”的开平就会左摇右摆,或拿不定主意,或优柔下不了决心,没了主心骨。2005年8月9日,对于河南省内乡县湍东镇男青年江伟柯来说,就处于这种矛盾交织中,以致他最终感慨地说:世上千般情,惟有爱最神圣;世上千般情,也惟有爱最难说清。要说清个中原委,还要从四年前,即1999年冬说起——  相似文献   

4.
半年前,我的婚姻出现了矛盾,于是我与丈夫分居了。丈夫爱我,我也知道有时婚姻的责任是双方的,但我似乎已经对我们这种长久的生活厌倦了。我们之所以选择分居而不是离婚,是因为我们都无法确定离婚之后会不会后悔。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他———一个英俊浪漫、事业有成、爱好广泛的男人,那时他已经离异三年,有个儿子。我们谈得来,不知不觉地陷了进去。因为他的事业,因为他对过去家庭的责任感,因为他有自己的爱好,虽然我知道他非常爱我,但我更清楚,他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会限制他属于我的时间和感情。我的先生是我大学的校友,我们有…  相似文献   

5.
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一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通过小说和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而广为人知它再鲜明不过地揭示出了已经漂洋过海和即将漂洋过海的人们那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态。当主人公王启明在纽约的大街上骂天骂他骂美国时所有的人都感到解气.却又有一丝无奈,然后依然争先恐后地涌向那变换着天堂与地狱幻影的远方。这一切仅仅是几年前的事情。“我想,如果是在今天王启明就不用在纽约骂大街了。他可以回来搞一个网络公司。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硕士生张正说。当时许多人是将《北…  相似文献   

6.
备课卡片     
开阔襟怀 善待他人  性格偏狭、没有容人的雅量,通常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先入为主,以类判人 世界上的人千差万别,性格偏狭的人却在主观上喜欢把人分类,在归类中往往忽略了人的个体差别。如有的人最初交往了几个某地人,觉得他们傲慢,从此就认为所有的这个地方的人都夜郎自大。这种以类判人的心理定势,必然影响与他人交往时的态度。                   心理投射作用的泛化 比如某个人,他本人爱清洁,就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一尘不染,连他人衣服上有一个小污点也不能容忍。这种心理投射作用的泛化,造成此…  相似文献   

7.
爱情五要素     
现代青年人讲究“感觉”,崇尚“直觉”,追求爱情时高唱着“跟着感觉走”,“让我一次爱个够”。他们觉得爱情是不需要理性的,有了理性,爱就不纯洁了。似乎爱情也不应该有理性,有了理性,爱情就不热烈了。爱就要爱个迷迷糊糊,爱就要爱个天翻地覆,爱就要爱个撕心裂肺,爱就要爱个感天动地……。事实上,爱情这种似乎是不可捉摸地发生在异性间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础上的,只不过有时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基础的存在罢了。这就是为什么青年男女在面对“弱水三千”时,“只取一瓢饮之”的原因。而且爱情也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短…  相似文献   

8.
储蓄一点爱     
生活源于爱才会变得如此美好,社会因为有爱才绿树成荫,绿水长流,发展到了今天的文明。《圣经》中说,我们应爱世上的一切,爱花草树木,爱飞禽走兽,因为它们也拥有生命,它们同样需要爱。要爱你的父母,爱你的妻子儿女,爱你的丈夫朋友,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对一个罪恶滔天的人也应用你的爱去感化他。这种理性的、无私的爱在现实生活中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有一点却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这个世界处处都洋溢着爱,处处都充满了爱。在青春的烈火中,永存的是那一段段曲折动人的故事。我们都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都有火一样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9.
“表面的安宁永远是虚幻的。”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不简单。黄仁宇就属于这种不简单的人,他是《万历十五年》一书的作者。他站得高,所以看得清楚。  相似文献   

10.
爱如烛光     
张金凤 《台声》2003,(1):53-53
岁月如梭,曾经是豆蔻少女的我也晋升到了祖母级,当亲朋好友看着我仍然精力充沛地为家中琐事、海外亲朋好友或是社会团体的事忙上忙下时,总忍不住对我说:“你真是以助人为乐啊!”我只是觉得心中的爱有如烛光,虽然燃烧自己,却给别人带来耀眼光明,怀着助人爱心处世的人,冥冥之中也会得到善报,一生也都将在爱里。大女儿伊华因工作关系常常需要出差到外地,两周岁的外孙龙龙就在我这儿“长驻”。小小伙子已经会说不少词句,看见家里来了客人就热情地迎人入席,还督促小保姆上饮料;带他在大院里散步时,见到老人总是甜甜地主动向人问好…  相似文献   

11.
斤斤计较见精神□湖北杨祖凤周恩来总理生前很爱“斤斤计较”。他在就餐时“斤斤计较”。由于工作经常连轴转,他很难按时回家吃饭,往往是工作到哪里,就在哪里简单用餐。这种工作餐,周恩来都如价付钱。他在用车上“斤斤计较”。他不仅去公园、到理发店坚持用车交费,而...  相似文献   

12.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火爆一时,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虽然此前,已悄悄兴起了出国潮,但那还是一些红男绿女的专利,他们或者有钱有权、或者有名望有学历。出国热真正从轻波微澜演变成沧海巨浪,是从1993年开始的。  相似文献   

13.
1.别给孩子施恩 告诉孩子。你们是因为爱他才当他的父母的,而不是因为他失去亲人而可怜他。永远不要提“身世让我感动,遭遇让人同情”之类的话。在别人恩惠下成长的孩子要面临比别人更多的压力,而灾区孩子们受的压力已经够大了。  相似文献   

14.
正网游有魅力,孩子易沉迷。如果你爱一个人,让他玩游戏吧,它将让你在短暂的快感中迷失;如果你恨一个人,让他玩游戏吧,它将让你在娱乐至死中沦陷。游戏!让人又爱又恨的游戏,与国人缠斗了几十年的游戏!今天,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一场对网络游戏监管风暴已经掀起。  相似文献   

15.
孔见 《新东方》2002,(1):75-78
当事实与接受联系在一起并且无法分离时,接受就成了事实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当一个人看到一个女人在受苦时,他一定是体验到这种痛苦了。这种痛苦一定是渗透到他的心里,他的神经细胞里。她的泪水不仅淋湿了她的衣裳,也打湿了看着她受苦的人。不然,这个人怎么知道她在受苦!  相似文献   

16.
制度的力量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难道他不爱花好月圆?我想,一定是他洞悉了“花无百日香,人无百日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规律,不再强求花开不败,月圆不缺。爱花开月圆的偶然,亦爱花开月不圆的常态。  相似文献   

17.
三句话不离本行已近50岁的李建东部长,个头儿不高,谈吐不俗,待人热情周到。初次接触,就给人一种干练持重的感觉。李建东部长曾任过乡党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长助理等职务。1998年4月,他被调任新乡县委统战部部长。当时,他也不很清楚统战部都干些啥工作。有人告诉他:“统战部会有啥事,请歇了。”李建东可不是那种爱享清福的人。一到统战部,他便抓紧时间学习统战政策、知识,了解统战工作,熟悉统战干部及统战工作对象。这时,他才明白,广大干部群众包括自己太不了解统战工作了。要改变这种状…  相似文献   

18.
宗鹰 《统一论坛》2002,(6):27-31
早年他在台湾受教育,受影响最深的是他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坚持。他爱台湾,爱中国,认为中华民族面临被分裂的危机,呼吁海外华人团结,做中国统一的促进派。他希望向美国人讲理,请他们不要分裂中国,不要破坏中美正常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武 《今日广西》2010,(6):44-45
2010年3月3日晚,“刘三姐”嫁人了。确切地说,是“新一代刘三姐”陈春燕在绿城南宁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把自己嫁了。在婚礼前,陈春燕很小女人地告诉笔者:她的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她爱他,他当然也爱她。一个女孩子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与相爱的人结婚,无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她是一名曾因从事色情服务被处以两年劳动教养的女子,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中学语文教师;她出生于农村贫困家庭,他生长在城市书香门第;她高一没有读完,他大学本科毕业。她对他说:“我配不上你,我会让你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他对她说:“有爱就够了,爱是我们的一切。”因为有了这份爱,她在劳教所里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大专文凭,努力学习缝纫、裁剪技术,解除劳动教养后,在上海开了一家制衣店,三年时间使一个只有 20平方米的小店发展成为拥有 8个分店、 56名学徒的大店,她本人也成了上海市闸北区个体制衣店中的“大姐大”。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