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去年底以来,台湾民进党当局明显加快了推进“去中国化”的脚步,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了一项被称为“去蒋化”的激烈政治动作,导演出一场充斥着煽动仇恨和族群对立等暴力性政治语言的丑陋戏码,以“政治纵火”的方式扣响2007年。2008年台湾“大选年”的扳机,使台湾迅速堕入新一轮乱象旋涡之中。  相似文献   

2.
“出草”:一个猎头习俗的文学社会学旅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草”猎人头,是一种消逝了的先民习俗,并非台湾原住民独有,但对“出草”的书写,却是台湾近代以来活生生的文化载体。“出草”在战后台湾文学中被呈现的面容,或诉说了几百年间原住民族的生存、抗争历史;或寄托着知识者缘少数族群问题进行的社会批判与反省,甚而,对萎弱的现代人格之出路的想象;或在当代意识形态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成为某些主流论述——譬如多元文化主义——的注脚。本文追寻“出草”的文学旅程,一以探求战后知识者响应其时代、探寻思想出路的多重样貌;一以理解台湾的文化生态与现实政治。  相似文献   

3.
宗鹰 《统一论坛》2001,(1):30-32
时下,台湾岛内岛外普遍感到一片乱象,金融风暴在酝酿,政治动荡在扩展,“台独”引发战争的危机在增长。所有乱象、怪象系于一线,出于一源:这就是“抗统促独”或“反统促独”。在这危机四伏的历史时刻,值得岛内反思、岛外深省的是,如何正视、认识和揭露一条“台独”之路的轨迹:“民主先生”——“先生主民”,始于李氏,基本  相似文献   

4.
由于年底“立委”、“县市长”选举在即,当前台湾政坛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分明让人看得见的是,各种政治势力正在重新集结组合,各种政治人物也纷纷粉墨登场。在这乱象丛生、暗潮汹涌的政坛背后,到处弥漫着一股萧杀之气,预示着一场生死搏杀即将降临。这中间,人们赫然可  相似文献   

5.
刘墨 《两岸关系》2001,(11):3-4
冠以所谓“台湾独立”之名的分裂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在台湾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同时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台独”势力的发展,台湾文化领域中的分裂活动趋于猖獗。李登辉背弃一个中国原则后,同样也在文化领域进行分裂活动。去年5月台湾当局新领导人上台后,分裂活动已经遍及台湾各个文化领域。有人称之为“文化台独”,也有人称之为“去中国化”或“脱中国化”。两种概括,都指的是服务于“台独”政治目的的文化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6.
蔡子民 《台声》2001,(4):14-15
80年代初以来,执政的蒋经国为巩固国民党政权而推行政治“本土化”,党外人士接过“本土化”口号,开展党外运动。“本土化”以台湾意识为基础,对群众有号召力,很快就从政治层面扩展到文化各方面, 90年代达到高潮。“本土化”蜕变为“台湾主体性”,从而使得从台湾意识中异化出“台独”意识,形成了“脱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分裂主义思潮。 台湾“本土化”思潮的由来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政权代表中国接收台湾,以去台官僚垄断台湾的政治经济资源,压制台湾人,因而台湾民众于 1947年起来反抗,史称“ 2· 28”事件。台湾民众…  相似文献   

7.
李翌鹏 《福建通讯》2001,(10):43-44
去年5月20日,具有台独背景的民进党人陈水扁就任台湾新领导人:一年多来,台岛内政治社会乱象横生,经济持续低迷,两岸僵局未能突破,即使是在“外交”,台当局领域不仅毫无建树,反而遭遇与马其顿的“断交”风波。陈水扁上台之时宣称耍让“中华民国继续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为此,台当局在延续“务实外交”的政策路线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所谓“外交”政策原则、主张和策略,这些政策主张实施情况如何,让我们来看看台湾新当局“务实外交”的发展变化及其困境。  相似文献   

8.
从1997年9月新学期起,岛内初中一年级采用了《认识台湾》系列(分历史篇、社会篇、地理篇)新教材。该教科书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肆意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刻意美化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从而沦为宣扬、落实“台独”谬论和李登辉“两个中国”、“~中一台”政策的工具。一、割裂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与祖国大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认识台湾)以大量的篇幅,否定台湾与祖国大陆自古以来的联系。(一)以“我们都是台湾人”的鼓噪来误导学生“不做中国人…  相似文献   

9.
石正方 《台声》2013,(4):59-60
一年一度的“两会”是大陆民众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台湾各界的广泛关注。台湾同胞不仅关注“两会”释出的大陆对台政策信息,也热衷关注“两会”中关于大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发展、变革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10.
台湾社会对“哪吒三太子”的崇拜是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庶民文化现象,因此“电音三太子”能够崛起和爆红绝非偶然。能为台湾民俗学界和文化创意产业者所关注,也说明“电音三太子”身上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源源不断的人文巧思,而这一切都与“三太子”本身所持有的“青少年”质性息息相关。“电音三太子”的流行文化,反映了青少年在人生舞台上演绎的人生轨迹,既涌现出轻龄之血的躁动与不安,也洋溢着青春之魂的活力与创意,也是绝大多数台湾年轻人曾经历过的一个不断从生命的蠢动中淬炼出能力并释放出能量的磨砺过程。台湾人对哪吒“三太子”的信仰绝不仅仅只停留在烟火袅绕的宗教祈祷层面,同时还潜藏着一份对年轻人的深刻理解与对他们的包容心。  相似文献   

11.
台湾当局近来一直把“民主”挂在嘴边,甚至还把“民主”作为统一的前提条件。台湾当局不厌其烦地到处宣扬所谓的台湾的“民主成果”,将台湾的选举视为“民主化之经典”,是展示台湾“民主政治”的“精彩广告”。但是,在台湾“民主政治”外表之下,许多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正在酝酿发酵,台湾当局标榜的“民主体制”和“民主政治”究竟是什么样子,已引起海内外一切关注岛内政治发展人士的高度重视。选举文化的败坏台湾的选举文化已经悄悄地建立起自己的游戏规则,即栽赃诬陷、争相媚俗以及花钱买票。政客之间的相互抹黑是选民们最为熟悉…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与文化批评话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殖民主义是当代多种文化政治理论的集合性话语 ,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 ,在消解中心性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崛起 ,并以其权力话语研究和文化政治批评性拓展出广阔的文化研究视域。面对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的全球播撒 ,中国学者回应第一世界后殖民理论的方法和思路主要有 :注重后殖民场域中的第三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对话性 ,反思现代性与后殖民性的内在关系及其在中国的表征 ,关注后殖民语境中的知识分子状况 ,强调后殖民性与民族性问题的辩证关系。第三世界通过对后殖民理论的反思 ,可以与第一世界开展文化“对话” ,并使边缘文化得以被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2005年7月18日晚上,香港凤凰卫视台“时事开讲”栏目主持人董嘉耀先生与嘉宾石齐平先生“开讲”两岸关系问题。石齐平先生认为,大陆是绝不允许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将综合运用四种“力”:经济力、政治力、社会力、军事力。笔者以为,这四“力”固然很实在,很重要,但还有一种力中之力——“文化力”!它虽是软力、隐力,却无处不在,也无坚不摧。如果说,把发展两岸贸易主要视为经济行为,归属于和平统一战略中的“经济力”,那么,运作这一“经济力”的深层基础则是“文化力”。一、两库自由贸易区:走向务实从1979年到2004年,台商在大陆的投资累计超过5000亿美元。截至2005年5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5万多个,合同利用台资827.65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405.8亿美元。“按实际使用金额统计,台资在大陆吸收的境外投资中排第六位。现今,有近7万名台商在大陆创业,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正在慢慢融入大陆社会。截至2005年5月底,按照投资方注册地形式统计,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达4381.85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715.08亿美元,大陆从台湾进口3666.77亿美元。由此可知,台湾顺差达2951.69亿美元。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出  相似文献   

14.
李震 《思想战线》2021,47(6):126
数字技术正在使媒介的属性由文化建构的工具变为文化建构的主体因素,也使媒介哲学在工具理性基础上开始了本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在媒介本体化进程中,正在由学术论坛变异为公众舆论场,并表现出公众性、话题性、对话性和多元性特征。作为文艺批评的文艺公众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兴公共领域,并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等西方学者论述的公共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一由数字虚拟空间构成的新兴公共领域正在因公共性的缺位,表现出种种批评乱象,亟待在学术和实践层面进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5.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相似文献   

16.
<正>2022年12月5日,台行政机构“数字发展部”宣称,已将抖音等大陆软件列为“危害台湾通信安全产品”,全面禁止公务机关的电子设备和所属场域下载和使用抖音及TikTok,日后或将限制范围扩大到台湾社会。此举立即引发岛内一片哗然,舆论认为这又是民进党当局为政治私利,运用公权力操弄“恐陆”的伎俩,毫无正当性可言,这种妄图通过“一禁了之”切断两岸思想文化领域联系的图谋注定失败。  相似文献   

17.
当代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反映了台湾青年对处于裂变中的台湾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基本评价,其基本特点表现为政治效能感低,“政府权威”认同淡薄,求新、求变愿望强烈,身份认同模糊,两岸关系上“求稳怕变”等。台湾青年的社会政治心态是与政治转型期台湾特殊的社会政治和背景相联系的,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当局对大陆的诋毁等都是其中原因。台湾青年对和平的期盼和对台湾社会政治昌明的渴求,及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我们争取实现和平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台政策宣传,努力促进台湾青年对祖国大陆的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8.
金奕 《两岸关系》2013,(10):12-13
今年以来,从反对文林苑改造、反对兴建核四,到洪仲丘案引发的“自衫军运动”以及大埔拆迁抗争,一个个社会群众运动相继在台湾岛内登场。这些运动的共同点都是关怀所谓社会公义和弱势族群,应当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是,通过不同政治势力的引导,这些运动也显示出台湾政治文化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台湾社会未来将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台湾政治转型以来,其民主政治的步伐基本上还处在以“选票”为中心的阶段,“选民文化”强过公民文化,而“省籍-族群-本土化”的政治进程更加剧了这些倾向,造成了“省籍-族群”间矛盾的激化,政治文化偏重于对抗,政治悲情被滥用,不仅在重大的价值与政治问题上而且在很多社会议题上也无法达成共识,政治陷入空转。为改变这种情况,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力量进行了相当的努力,推动“协商民主”的实践,如提出公共新闻学、公民论坛、公民会议、社区协商等,尤其是进行“省籍-族群”间的沟通与和解活动,希望以此厚植台湾的公民文化,匡正“选票民主”的疏失。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