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平等权的宪政分析与法律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农民权利的充分实现无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与核心。解决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实现农民的平等权,而平等权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宪政问题。因而从宪政的角度看,国家和社会应站在法律的高度,真正把农民当作公民来看待,尊重还原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使农民实现法律上的解放,寻求真正的法律平等。  相似文献   

2.
理论前沿     
宪政意义上的公民傅达林在2005年1月3日《学习时报》撰文认为,传承宪法精神、步入宪政大道,需要公民领会自身的宪法价值,认识宪政理念,将宪法精神扎根心中。宪政意义上的公民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意识要素:一是主体意识。只有当群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明确认识到自己在宪法上是一个自主公民,而不是谁的臣民;是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主体,而不是无足轻重的客体;是国家法治建设的直接实践者,而不是法治治理的对象,这个群体才能构成一个宪政化的公民社会。二是权利意识。权利意识泛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所作的《和谐社会中的法治》的讲演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系列和它相适应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精神要件,其中一个理念就是:法治社会要奉行人道主义文化和权利文化。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从制度上解决了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公民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重新被设计。在这个宣言发布之前,公民都是服从国家的,宣言发布以后,这个关系被颠倒过来,不是公民服从国家,而是要求国家服从公民。人们组建政府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于让公民的权利最大化,这就是人权宣言留给后世的财富。1804年法国民法典制订出来以后后世都在模仿,被称作法典的样板。它要解决的是财产的所有权问题,要解决财富对人的意义问题,要解决人和人之间关系当中的权利问题,由此法国就形成了一种权利文化。国家怎样保降公民权利的最大化,每个人就怎样尊重他人权利的最大化,这就构成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就被称作权利文化。2004年我国宪法的修改增加了一个最耀眼的条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个条款的增加就预示着我们的制度就是要以人权的实现、人权的保障作为基本特征和原则。这种文化如果要对应一种文明,那就是法治文明,也就是国家的制度文明、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4.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法治文明     
法治文明是政治文明和法治两者相互融合与作用的必然产物。法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复合的系统工程,其中,理念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先导;法律制度体系在形式上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载体;社会主体行为,尤其是权力运行行为的文明是法治文明的关键;以人权为内核的秩序文明是法治文明的根本归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两种传统及其基本价值,指出人是政治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发展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是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首先,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次,公民社会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再次,现代公民社会要求建立协商政治。  相似文献   

7.
监狱是依附于国家的一个“特殊标志物”。监狱工作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很显然 ,应当体现和贯彻政治文明的要求 ,呼应政治文明的建设大局。当代监狱的进步文明的价值在于要与时俱进 ,赋予和开发其具有时代意义、创新意义、引导社会发展意义的崭新价值。法治、权利、科学、改造、文明、谦抑等是中国现代监狱制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9.
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迫切需要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启发公民民主自觉,营造民主法制环境,这是中国加强法治建设,实现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文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的需要。文章从公民教育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出发,进而提出如何通过公民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宪政之路。首先,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原则.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宪政发展奠定了基石;其次,“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进一步扫除了思想障碍,实质上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发展之路;再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国共产党走向现代化、宪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