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逍遥游》《齐物论》论述的政治身份是圣人,而《人间世》寓言主体的政治身份是君子百官。君子百官是庄子“古之道术”政治图式的重要一环。在这一政治理想图式中,圣人无名;君子百官各司其职,因时而用,这是《人间世》思想的重要背景。该篇通过颜回、叶公子高、颜阖三个寓言故事的描写和有关才之有用无用的讨论展开论述,其落脚点在于君子百官这一政治身份,不宜扩大到普遍的人世间。  相似文献   

2.
《医门棒喝(初集)》体现了清代医家章楠的医易思想,主要表现在“医易同出阴阳太极之源”和“《易经》论治世,医经论治身,应重其理而非其辞”两个方面。章楠在书中创造性地以十二辟卦解释了风寒暑湿燥火,以河洛数理论述了“土为太极之廓”的重土思想,并以“易与医皆为中和之道”反驳张景岳“阳少阴多,扶阳抑阴”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林语堂因提倡别具一格的小品文而蜚声海内外。这位“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散文家,以其对中外文化的独到见解和英汉双语创作的才能在半个多世纪中辛勤笔耕。他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以及文学观念无疑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幽默”和“性灵”是林氏小品文的突出特点。 1932年,为开启中国现代散文新的性灵文学,林语堂创办了《论语》半月刊。同年,又创办《人间世》半月刊。两者并辔齐进,一个主张“幽默”,一个提倡“性灵”。在《人间世》发刊词中,林语堂阐释了该刊的宗旨:“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故名为‘人间世’”。它标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专门刊载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是诗的哲学,也是哲学的诗,历来倍受文人的青睐和赞赏。文学史家在论述其艺术成就时多有把《庄子》和《楚辞》并论的,认为二者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明珠,南国艺术的奇葩。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则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则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王国维据屈子的文学精神指出:“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远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  相似文献   

5.
《庄子·养生主》意在为人们揭示“顺其自然”、“入世而又超世”的“生存方式”的重要性。生命是短暂的、可贵的,人们有必要用高超的技艺去保护,用坦然的心境去面对,全身心地去呵护。生活于当今这个物质欲望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解读并践履庄子《养生主》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庄子丰富的辩学思想表现在《庄子》的《齐物论》、《天道》、《天地》等篇之中,而学术界对它的全面整理与研究很少,而且否定性的评价居多.本文拟结合庄子辩学思想产生的哲学与历史文化背景,全面分析、探讨庄子辩学的基本内容,重新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探奥     
该书封底勒口“内容简介”:“本书是全面、系统研究庄子的学术著作,广泛深入地探索了庄子学说产生的历史渊源、哲学特质(精神本体论)、理论体系、理论范畴、历史影响等等。作者站在人类哲学的高度,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中突显庄子学说的特色,及其对人类发展的深远意义。作者视野开阔,方法科学,视角独特,操作规范,既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西方现代哲学和科学的理论,同时又独辟蹊径,提出富有原创性的独到见解,新人耳目。”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宇宙观、时空观和生命哲学(尤其是对精神现象的思考)及其政治批判在诸子著述中独具一格,其卓越建树是华夏人文精神府库中的瑰宝。本栏目以"庄子论政"的专题遴选了三篇文章,都是在前人解读和研究基础上所作的进一步探求。《〈庄子〉寓言的政治批判》一文指出,庄子对人类文明进程作了根本性的反思,以上古原始古朴的社会为参照,强调有违"无为"的政治导致人性异化,甚至作出"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之相食者也"的警示;对士人的人生道路作有别于修、齐、治、平的指向,以"无用"自全"无为"于政治,超然世俗"游心"大道;并辨析了所用到的"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等观念意识古今的同异。  相似文献   

9.
据日*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版)载:“张氏四维医门秘旨十五卷存。□□曰:古皖张子讳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乃听选官也,医名于世,诸上司奖之以扁额,士大夫赠之以诗文。”但国内未见该书,仅日本有原刻本及抄本。今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我国著名中医药文献学家马继兴等中日学者选辑的《日本现存中国稀觏古医籍丛书》影印本中,见到了该书(明万历间同安张氏恒德堂本)的全貌。现对张氏生平及其著作内容、学术价值介绍如下。 1 作者生平   张四维,字国本,别号筠亭,古皖怀宁人(首卷“小引”)。张氏生于医学世家,其父“憨仙公为皖名家。人有求辄往,往则疗治辄效,其报不报弗校也。至今皖人称医而仁者,必曰憨仙”(首卷“自叙”)。张四维于《医门秘旨*自序》称:“余家大人憨仙君,精专易理,谙通诸经,为郡弟子员。一日大父宦往,大母家居,病且剧,乃喟然叹曰:为人子不可不知医,顾独  相似文献   

10.
儒、道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实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减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少子化”、“老龄化”等人口问题。从当代青年的婚育观念入手,分析“少子化”的深层原因,有助于减缓“少子化”带来的社会冲击。  相似文献   

12.
民生保障是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的重要抓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渐次铺开,在目标、工具、方法层面,民生保障不同程度地存在“目标理解、规范执行、互动配合”和“不会抓、不想抓、不敢抓”等落实难题。在民生价值及其制度设计的维度,捋清民生目标根系、规范民生过程的第三方评估以及以党建促进协同发力是增加群众幸福感和落实民生保障的政策工具集。  相似文献   

13.
“间接路线”战略不仅是利德尔·哈特军事思想的鲜明标志,更是其精髓与集大成之作。哈特在“一战”中的惨痛经历和英译本《孙子兵法》对“间接路线”战略的产生影响重大,它有这四大特点:同时强调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意义、推崇机动性与突然性的结合、战略与大战略并重、具体方法与普遍理念共存。然而与我国的军事战略思想相比,“间接路线”战略也存在着两大缺陷,即对歼灭战和游击战的认识过于主观与片面。  相似文献   

14.
在电子互联网和信息化空前普及的今天,网络购物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在此情况下通过网络购物双重性去分析如何更好的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尽管我国法律在某些方面已经体现了网络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关内容,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加强立法,强化行政监督和普及法律知识是当前实现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5.
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分别处于中国和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源头活水的地位,虽然两者在产生和发展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其在致思取向和架构社会上仍有很多的相通相融之处: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分别用“道”和“逻各斯”作为万事万物的本源,旨在寻找一种囊括宇宙万有的概念;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使用“仁”与“德性”、“知”与“知识”等概念,来表达相似的道德主张和人生价值;荀子的“明分使群”社会建构观念与柏拉图的“分而治之”的理想国理念,均渗透着既“分”且“一”的社会和谐观等。研究中国先秦哲学和古希腊哲学的相通相融之处,寻找两者共同具有的普世价值,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加深中西文化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的邓小平围绕晋冀鲁豫边区全面抗战动员的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毛泽东对群众工作的系列指示,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独立性和不平衡性,群众工作的内在规律和领导方法,群众工作中的"左"右偏向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群众工作思想。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具有战略性、原则性、务实性等鲜明特色,既与党的群众路线保持着内在一致,又在实践内容上有所丰富和深入。邓小平抗战时期的群众工作思想是邓小平群众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仍具有宝贵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既力图通过内在德性的修炼,展现自己的道德影响力和人格力,又将内在德性扩展为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为仁由己,为政以德,修己以安人,影响、教导以及引导追随者和社会大众,力图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性领导。"内圣外王"的德性领导是一种建设性的努力,"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能成为"圣人王",更是一种精神隐喻,旨在最终实现一种"不知有之"的自我领导。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导我们学习和理解社会变迁、国家建立等现象的理论基石。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出现的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越来越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思想、阶级意识等理论提出了挑战。拉克劳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思想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发展的新认识,但同时也体现了因为社会背景不同而产生的理论区别。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其政治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大众化"是毛泽东文化观的一个显著特征。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开辟了文化大众化的新时代,文化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自下而上的群众性的"文化革命"运动,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从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这是晚年毛泽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探讨毛泽东文化观与政治信仰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都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