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机制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门洪华 《美国研究》2001,15(4):7-20
国际机制是否为独立变量?国际机制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局限性何在?这些问题关乎国际机制作用的评价,但国际机制理论迄今未曾做出明确的回答,各理论流派的认识差别甚大,不存在统一的认识基础.笔者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对国际机制理论的介绍已经相对充分,应该转向理论创新阶段.对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初步解答,基本体现了笔者抛砖引玉的意图.  相似文献   

2.
普希金不仅是伟大的诗人,著名的作家,同时还是杰出的历史学家,1834年他出版了历史研究著作--<普加乔夫暴动始末>.促使他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开展历史研究的主要原因,是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是他对历史的认识和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考.从该书可以看出,普希金反对普加乔夫起义,主张对起义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但同时他也给予了普加乔夫以一定的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3.
新书架     
<正>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陈宝森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本书论述了从罗斯福新政到里根执政的50多年里美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征,考察了美国经济宏观调节模式的形成及美国财政、金融制度的演变,美国经济结构的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美国的阶级结构、社会矛盾及政府的调节措施,美国对外经济关系及外贸政策,以期总结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本书有助于加深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及其经验教训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宫力 《美国研究》2001,15(2):7-20
本文对1977年之后至90年代初,邓小平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和策略进行考察和评估,认为邓小平的决断是促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从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出发,努力促进中美经济贸易的发展,不仅为中国引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为稳定中美关系的大局构筑了一个新的战略支点.邓小平在1989年中美关系跌入低谷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对策,使中国在西方的制裁面前,稳住了阵脚,并成功地把中美关系稳定在一定的战略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大正时期著名的批判思想家长谷川如是闲写于1921年-1923年的中国游记《看过中国归来的男子的话》为主要的分析文本,通过阐释其文中“自我”与“他者”关照下所呈现的中国形象,重新检讨和评价其对中国的国家形成能力持否定态度,却又对中国社会的自治能力给予高度评价的中国观,力图为学界考察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观提供更为多元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戴长伸  王芳 《当代韩国》2004,(1):98-100
对中国神往赵东溧 81年前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乡下 ,家境相当贫寒。他的祖父虽是个农民 ,但毕生喜爱中国 ,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汉文化研究颇深 ,是当地很有名气的儒学学者。赵东溧 7岁时 ,祖父就开始教他认识中国的汉字 ,给他讲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在他年幼的思想里虽然似懂非懂 ,但中国古代那些美丽的传说故事和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纯朴智慧的形象却扎根在他脑海里。幼时的赵东溧即对中国产生了神往。由于家境贫寒 ,赵东溧中学毕业后没能上大学就进入银行工作。其间日本军队侵入赵东溧的祖国 ,国家的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7.
<正>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是美国人公认的最伟大的总统之一。在罗斯福担任总统的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国内局势和世界局势均笼罩在浓重的阴云之下。面对美国遭受的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上任伊始便推出新政,政策法规涉及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新政在使美国逐步走出危机阴影的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肯定中国传统道德与思想的普世价值,认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典范意义;但她不清王朝在对俄关系中表现出的"傲慢"态度,试图发动对华战争,占领黑龙江流域;她同时又迷恋中国风物,模仿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以满足其奢华生活的欲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复杂而矛盾的中国观实际上也是当时许多俄国贵族和部分文人中国认识的集中写照。然而,对于叶卡捷琳娜二世而言,无论欧洲有多少有关中国的动人传说,无论圣彼得堡建造了多少精美的中国式宫殿园林,都未能动摇其征服中国的野心。  相似文献   

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50年来一直根据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很大影响.根据变化了的国际环境,需要对五项原则进行新的解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到,五项原则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基本适应时代,仍要坚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之处.对此可以用新主权观、新安全观和新国家利益观三种新的外交理念来补充发展五项原则.  相似文献   

10.
吉田松阴是幕末著名的阳明学家,他分别中日国体不同,把孟子君臣观限制在中国,倡导"皇国史观"的国体论,但他依然吸收了孟子君臣观的思想因素。在面对藩主、将军和天皇三个效忠对象时,松阴强调对藩主和天皇的忠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对将军的忠,更多的是出于民生和维持国内安定的考虑,假若幕府无法行使自己的责任,孟子所说的"汤武放伐"即可发挥理论作用。而且松阴认为所谓"性善"即"得五伦五常而不失于外",将忠孝仁义统归于"忠",以"忠"来解释"性善",赋予"忠"以普遍性和绝对性,改变了孟子性善论的内核,为其君臣观打下了人性论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