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刑事法制中的中央与地方问题,表现为与惩治犯罪相关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分配及其相互关系中出现的紊乱状态。一些地方司法机关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施行准司法解释、推出刑事司法制度创新等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统一刑事法制的离心力。合理分配刑事法制中的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理顺二者关系并使之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刑事立法权的行使并通过强化司法权的方式来强化中央权力,另一方面要将脱序的地方公权力行为重新纳入到统一法制中,并主要通过强化司法权的行使实现对地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关于公诉权的性质,我国学者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准司法权说、法律监督权说、诉权说等不同观点。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失之偏颇,将公诉权置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中考察,公诉权实为刑事诉权之一种。  相似文献   

3.
时延安 《法学》2022,(5):84-99
推进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刑事法制不断因时因势进行调整、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刑事法制的调整和完善,首先要解决基本观念问题,即从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和理念出发,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文化特质,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的观念体系,使得刑事法制的理念要素定位准确、方向清晰,能够在冲突的价值中形成合理的衡平原则和具体规则,尤其要厘清和界定社会主义国家的刑罚目的、社会力量参与形式,以及合理划分治安权和刑事司法权的界限,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刑事法制资源的有限性,在制度和机制的调整与完善中充分考虑各种约束条件,进而确保犯罪治理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论刑事执行权的性质及理性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执行权不属于司法权,它从刑事司法权中直接脱胎而来,通过自身要素的不断整合,表现出鲜明的行政权特征,但又不是一般的行政权,而是刑事行政权。刑事执行权的合理配置应当符合其自身性质和特征,遵循其内在的运行规律,使之通过调整和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实现刑事执行的目的。这就要求改变目前刑事执行主体多元分散的混乱状况,促使刑事执行权的运行向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司法权之特性看司法解释工作存在的问题□王王允司法权之特性司法是历史的产物。按现代的观念,司法是相对于行政而言。“三权分立”学说的确立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司法权从行政权中完全分离出来。随着民主与法制观念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司法权不再仅限于刑事和民事...  相似文献   

6.
喻辉 《法制与社会》2011,(22):17-18
作为拥有最高司法权的统治者,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康熙不仅亲自参与重大案件的裁决,而且对司法官员们开展司法活动也有较高要求。在其丰富的刑事司法活动实践中,他一方面坚持慎用死刑和疑罪从轻,另一方面又坚持严惩豪强犯罪,他还反对过多的使用刑讯,以避免造成冤案。康熙的这些思想及其丰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司法的腐败,对缓和社会矛盾和维护清朝的统治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两审终审制的框架下,我国刑事上诉审法院关注的焦点问题仅仅是控辩双方之间关于定罪量刑方面的争议,而很少在纠纷解决之外充分考虑裁判结果对未来审判的指导和影响,以及如何促使现行法律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尽管在理论上我国应该增强刑事上诉制度的机构性功能,但是在司法权泛化的语境中,要想增强刑事上诉程序的创造性,使刑事上诉审法院从个案公正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8.
中外刑事诉讼制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贯穿于不同诉讼环节之中,它让国家司法权以外的社会力量充分、有效地分享、协助或者监督刑事司法权的运行,这既是司法民主化和社会化的体现,也是解决国家司法资源的有限性与犯罪的攀升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我国未来立法有必要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从社会参与主体、参与对象、参与程序和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拓展和完善刑事诉讼中的社会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9.
纵观新中国两部刑事诉讼法典及修正案,刑事诉权已由理论探索逐步转为现实。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不仅赋予传统申诉、控告模式新的内涵,而且增加了新的诉权模式,在立法顶层设计上形成了初步的刑事诉权体系。法治背景下的诉权时代有两个基本要求:诉权行为的正当性与有效性;诉权对司法权制约的合理性。反观我国实践,诉权法治时代的到来尚有现实阻碍:刑事诉权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诉权的表达途径与有效性不能得到司法机关的充分保障,诉权与司法权之间存在不信任甚至产生紧张关系。实务部门需要探索诉权与司法权在当代中国的衡平机制,以期完善人权保障机制的同时,提升司法公信力与吸纳不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作者认为,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目前的法院体制及其司法权运行机制必须进行适应性的变革。一方面法院应当以公平的法律价值观为基点,改变刑事、民事、经济及行政审判中司法权运行的陈旧观念和滞后机制,另一方面法院应当从受案、审案、举证责任和执行等环节上进行一次深层次的自我变革与自我完善,从而提高司法权运行效率。公平与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对法院司法权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关系到法院能否运用司法权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刑事和解法律监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和解是一项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并被司法机关大力推广的制度,但刑事和解目前却存在着行政权随意僭越司法权、被片面理解为民事赔偿等不足。本文从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角度论述了由检察机关对侦查环节与审判环节的刑事和解进行监督、由人民监督员和检察机关的内部监督机制对检察环节的刑事和解进行监督的设想,并对监督程序进行了初步论证与设计。  相似文献   

12.
澳门回归后,将享有独立的司法权。现行中国内地和澳门刑法典,在刑事管辖权问题上,都有超出其地域和实际管辖区域的域外效力,这样必然会出现刑事管辖权冲突现象。本文认为,解决内地与澳门间的区际刑事管辖权冲突,应该坚持以属地主义为主,以限定的属人主义为补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跨境毒品犯罪区际刑事警务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丘志馨 《政法学刊》2007,24(2):37-41
跨境毒品犯罪的区际刑事警务合作表现为跨区域性,是各法域在享有独立司法权的基础上所开展的一种互助行为。面对新时期跨境毒品犯罪的发展趋势,需要从规范跨境毒品刑事警务合作的程序、健全毒品犯罪情报共享机制、严密对洗钱行为的规控、建立与台湾的缉毒协作机制、强化人员培训和技术合作等方面加以完善,有效地控制跨境毒品犯罪的发展和蔓延。  相似文献   

14.
司法权的行政化——对死刑复核程序的审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似乎总是法治社会的永远难题。二者对国家强制力的共同依赖使得它们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而作为性质迥异的两种权力,它们的运行轨迹却是不重合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渗透若超越了一定程度, 则会造成二种权能的交织,从而导致权能的异化。司法权的行政化就是司法权在运行中渗透了过多行政权的特性,从而使自身权能异化,这与法治社会倡导的“权力分立”之精神相悖。司法权目前在刑事诉讼中的死刑复核程序中就表现出了如此的倾向,并使诉讼程序的本性受到了一定的扭曲,也损伤了司法权的威信。 一、司法权…  相似文献   

15.
从本质上说,刑事和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司法权向当事人的出让,目的在于修复被损坏的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和谐。但为了保证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不至于滥用权利,司法机关应设定一定的条件,以确保  相似文献   

16.
宋易蒙 《法制与社会》2013,(16):106-107
刑事和解作为一种最新兴起的刑事纠纷解决机制,因其具有重视被害人利益保护,节约司法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有利于被告人的"再社会化"等优势,所以越来越受到学界和司法实践的重视。然而在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过程中,少有学者们把检察权从司法权中剥离出来单独研究。本文通过对检察权与刑事和解关系的剖析,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刑事和解中的检察权进行定位,阐释了检察权在刑事和解中的运行机理,并希望以此加深对于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解,为推进我国刑事司法理论的前进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7.
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倩 《行政与法》2002,(10):60-63
文章概述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特点和发展,着重从理论上探讨了影响受案范围设定的三个重要因素:公民权和行政权的关系、行政权运行的政治行政监控机制以及行政权和司法权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受案范围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当今世界,跨域犯罪和国际犯罪日趋严重。犯罪的跨域因素或国际因素往往成为国家、享有独立司法权的地区或国际刑事司法实体行使刑事管辖权、  相似文献   

19.
李瑛 《政法学刊》2007,24(5):39-43
刑事司法协助是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是一国司法权的有效域外延伸,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和司法价值。开展刑事司法协助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建立我国现代引渡制度,对于打击跨国犯罪、引渡跨国犯罪、追究逃窜到国外罪犯的刑事责任、监控追缴赃款赃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我国现存的各种法律规范以及与外国签订的司法协助协定之中,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为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引渡制度仍是任重而道远的法制任务。  相似文献   

20.
周其国 《法制与社会》2010,(35):160-161
公诉权在刑事诉讼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关乎着后续程序的顺利进行。国外普遍建立了司法权对公诉权的司法规制,而在我国目前的刑事审前程序中,对公诉权的制约机制还存在着缺陷,应该借鉴国外立法之成功经验,从理论上重构我国公诉权的制约机制,从而发挥公诉权应该具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