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宇 《世纪桥》2010,(11):49-50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成功范例,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它应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重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历史,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而且对推动国共两党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前后,是中国政治、军事形势剧变时期,也是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时期。处在历史转变时期的国共两党,围绕中国向何处去、建什么国的问题展开了复杂而又激烈的斗争。这场斗争不仅关系着当时国共关系的变化,而且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闫兴德 《世纪桥》2009,(19):31-32
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关系由战时的合作走向战后的分裂。国共两党关系转折是在当时世界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有其深刻的外部原因。其中,苏联对华政策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转折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为了维护远东利益,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奉行大国沙文主义的苏联实行以支持国民党为主、以扶助中共为辅的双重对华政策。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共在东北的发展,却极大地助长了国民党打内战的嚣张气焰,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分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胜利后,种种迹象表明,国共两党对和平、民主、建国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斗争不可避免。因此,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两种命运、两个前途,十分迫切地摆在了中国人民的面前。而如何选择,则主要取决于双方的军事实力和民心所向。  相似文献   

5.
陈媛 《党史纵横》2011,(12):12-14
中国共产党与莫斯科有过长达40年的密切关系,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与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在国共两党关系和中国革命问题上存在重大政策分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毛泽东与莫斯科在抗战时期的政策分歧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国共合作的问题,二是抗日战争胜...  相似文献   

6.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共同政治纲领携手合作,既共同推动又分别指导着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由于两党指导思想的不同,因之形成了不同的政策。本文试对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农民政策做一比较研究,这对我们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大有碑益的。一国共两党是在反帝反封建的总目标下合作的,两党对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基本一致。两党都认识到农民占中国人口的80%,又身受各种压迫,要革命成功必须重视农民这一主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抗战结束后至1946年上半年这段不寻常的岁月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独吞抗战胜利成果、欲将战争强加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身上: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和平、民主,要带领中国人民走和平建国的道路。于是,围绕着和平与战争、民主与专制等问题,国共两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在此期间,周恩来置身于急流险滩,奔波于四面八方,处处表现出了一位政治家的雄才大略。特别是在调处山东地区的军事冲突时,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考证和分析,1927年7月3日中共中央通过的具有严重右倾错误的《国共两党关系决议案》,由陈独秀或瞿秋白起草的说法均不可信或难以确认,而是由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鲍罗廷起草的。  相似文献   

9.
在国共两党风风雨雨的交往史上,2005年和2006年的“胡连会”翻开举世瞩目的崭新一页。 2005年,中国农历乙酉年。正是这一年,国共两党交往又书写下浓重一笔——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锦涛与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相见。时隔一年,即2006年4月16日,两人再次握手于北京。  相似文献   

10.
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经过十年内战的生死斗争之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党终于在芦沟桥的硝烟和上海保卫战的炮声中再度合作,走上联合抗日的道路。八年抗战中,两党既有战略配合共同对敌的一面,又存在激烈的对抗和斗争。是在既联合又斗争的复杂关系中赢得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民族贡献,又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人民提供了坚持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的东北大学由奉系地方势力1923年创立于沈阳(时称奉天),最初以为东北培养人才为目的。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国共内战的进行,该校在创办后的20多年中,大半时间被迫流亡他乡,历尽艰辛。由于以张学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势力与该校有深厚渊源,东北大学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正因为该校为东北地方势力创办,所以国共两党均自其创办不久就开始在该校活动,期望在此发展力量,争取东北人才。因此.一部民国时期东北大学的历史,既涉及到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势力的兴衰,又始终伴随着国共两党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都提出了“国民会议”主张,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一致的方面。从总体上看,一致的方面是主要的,这是国共两党能够合作领导国民会议运动的基础和前提,是国共两党合作关系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一致的方面虽然不占主导地位,但却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矛盾和斗争有密切关系,也对国民会议运动及大革命的失败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国共两党的“国民会议”主张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大革命时期国共关系,深入探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岩 《前线》2008,(7):60-61
5月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会谈.掀开了新形势下国共两党关系和两岸关系新的一页历史。忻口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范例。在抗日战争胜利63周年来临之际,本刊推出这篇文章.期冀国共两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团结合作、开创未来。  相似文献   

14.
蒋永清 《湘潮》2014,(11):10-14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的结果,与美国的干涉有直接关系,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参与了对台工作的许多重大决策。作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亲自领导了党和政府的对台工作,提出了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构想,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十年内战时期国共两党间的斗争无疑是两大阶级集团之间的生死搏斗,两者的关系首先是一种阶级对立关系。但双方作为两个独立的政治系统,各自又是一个拥有政权和军队,控制一定政治区域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空间范围内又结成一定的地缘关系。分析国共两党间的地缘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有助于了解双方力量消长和政局变化的物质与地理方面的原因,但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少有论述,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以见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战后初期的中国东北是国共斗争的焦点,也是苏美双方全球战略中的一个重要地区。苏美中三国中的四方(即苏美国共)在这一地区进行了激烈地争夺。本文力图从三国四方交织的矛盾中揭示苏联与国共两党的关系,并由此阐述苏联对华政策以及国共两党对苏政策的目标及实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抗战根本问题上的思想共识,在军事上的密切合作,以及在政治上的团结合作.以历史主义的态度肯定了国民党在特定条件下联共抗日,为国家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可以说是令人颇感兴趣的话题.最后,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在这当中,国民党不少风云人物的子女走上了与父辈相反的政治道路,投向了中国共产党.赵戴文的儿子赵宗复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9.
自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至皖南事变期间 ,国共两党的关系较之于抗战初期有了复杂的变化。如何较为客观地评价国共两党在这段时期的关系 ?这对正确把握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和总结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教训均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一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 ,携手合作 ,共赴国难 ,从主流方面看 ,两党的关系是良好的。 1 93 8年 1 0月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 ,日军侵略势头暂时减弱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 93 9年 1月下旬国民党在陪都重庆召开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改变以前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溶共的两面政策为联共抗日和限共防共…  相似文献   

20.
浅谈国共第三次合作统一中国的可能性李晓杰国共两党关系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不仅是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二十一世纪的突出问题。它不仅同祖国的命运、前途相关联,而且从某些方面也影响着亚洲的和平与稳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