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操练起来吧     
《干部人事月报》2014,(5):44-45
"现在开始做第×套广播体操……"听到这样的音乐和口令,你是不是觉得很亲切?在全民健身的口号下,广播体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背景音乐,然而外表光鲜亮丽的上班族们,身体却频频亮红灯,缺乏锻炼可以说是一个主因,除去上下班路上的奔波,运动时间少得可怜,在单位也常常是一坐一天,逐渐成了"坐家"。据有关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在电脑前久坐三小时以上,其中30%的受访者达到8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2.
图片故事     
《干部人事月报》2011,(11):65-65
地铁中的上班族 日本地铁在上下班高峰时端异常拥挤,经常需要专职的“地铁推手”将乘客“塞”进车厢。  相似文献   

3.
钱宏翔 《民主与法制》2013,(23):60-61,37
上下班时走哪条路,职工有选择权吗?迟到早退违反劳动纪律的,算不算上下班?“上下班途中”到底指的是固定的时间和最近的唯一路线。还是合理的时问和路线?而多长时间、什么样的路线才算是合理的时问和路线呢?发生在江苏省镇江市的一起因早退职工遭遇车祸引发的工伤认定纠纷案。因直指当前工伤认定中最模糊最受非议的角落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如今的都市上班族,一天中有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办公室里度过,所以有人说,办公室是“家外的家”。如果说“家”是人们修养生息的舒适之所,那么,办公室就应是人们创造社会价值的安全之所了。可是,大多时候无论是老板还是雇员常常忽略安全的问题,因为不安全的因素和隐患总是以毫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存在,和看得见的业绩、加薪相比,它显得微不足道。但对每个上班族的生命和健康而言,安全第一的位置是不可动摇的,所以还是让我们常想想它吧!  相似文献   

5.
每天搭乘公车上下班,来回时间约莫近二小时!有时人少,可坐在座位上欣赏窗外的风景;人多时,也只能慢慢地挤回家,但这时身边乘客的对话总会不时地传到耳边。前日在回家的公车上,转程靠站时,乘客顿时多了起来,一对上班族男女恰巧在我身边,吸引了我的目光。可能因为人多,男的不时地将手臂围住女的并轻声地问:“累不累?待会想吃些什么?”  相似文献   

6.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这样一个奇怪现象,很多爱钻研思考的人并不经常锻炼身体,但他们平时却很少感冒发烧,和那些喜欢锻炼的人差不多。难道说锻炼对人的健康是多余的?还是思考问题可以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7.
妈妈流水线     
《时事报告》2011,(6):69-69
有这样一条流水线:全部用“妈妈级”员工;上下班时间根据孩子们的作息时间调整:孩子上课了,妈妈员工再上班,孩子放学前,她们就可以下班了。  相似文献   

8.
夜静好读书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特别是上班族,岗位上工作很忙碌,下班回幕后,许多的家务事等待去一一料理,闲暇的时间就不多了,但是,忙里偷闲,闲中读书,仍然是可以做到的。  相似文献   

9.
车祸的内涵是什么?是通常意义上的汽车,还是应包括火车、轻轨、地铁、自行车?昔日的工伤认定中,法律仅就职工上下班途中遭遇汽车事故伤害作为认定工伤的条件。2011年1月1日施行的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误区。  相似文献   

10.
每天6点就起床赶车上班,晚上8点后才能到家,周末还加班……这成了许多上班族的常态。近日,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发现,超过70%的受访者每天休闲时间不超过3小时,而在短暂的休闲时间里,大家最爱的是上网和看电视,这两项都是相对被动的休闲活动。  相似文献   

11.
在一些上班族看来,"五险一金"是不是缴的越多到期领的也越多?强制缴纳是否没商量?缴纳者频繁"漂流"是否为本地人"做嫁衣裳"?近日在网络上"知之甚少。记者在上海市人民广场、浦东陆家嘴随机询问了十多名职场白领,  相似文献   

12.
思璞 《中国减灾》2007,(4):46-47
现代化的办公楼给上班族带来了舒适的工作环境,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隐患。随着夏季脚步的临近,高温天气又将笼罩全国。办公楼里的各种有害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得更加活跃.成为上班族健康的“隐形杀手”。  相似文献   

13.
《就业与保障》2010,(9):53-53
不少上班一族由于工作需要,每天要起个大早赶车,车上哈欠连连、满脸睡意的人不在少数。经过一周的劳累,上班族的周末往往都爱睡个懒觉,算作给自己疲惫一周的身体做个"补偿"。但是昏天黑地睡懒觉就真能"补偿"体力吗?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4.
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丢开自行车,驾驶私家车上下班的时候,在地球另一边的德国,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骑车上班族。他们每天身着笔挺的西服,背着各色背包,脚蹬性能良好的自行车,疾驶在城市乡村的各个角落。人们在惊异的同时,不由得也会把目光转向马路上规划得非常完善的自行车道上来。  相似文献   

15.
木易 《中国减灾》2007,(11):48-48
在车上看书看报、吃东西、睡大觉对上班族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了,可是很少有人考虑到这些做法对健康有害。医学专家提醒忙碌的上班族,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  相似文献   

16.
小保: 张是某私营企业一车间的工长,因为居住地离企业较远,自驾车上下班。几天前他驾车上班,路上有交通事故发生,本来一向畅通的道路却发生了捅堵。为此张只得改线绕道前行,前行中受他车挂碰不幸受伤。张要求厂方申报工伤。厂方以张改变了以往正常的上下班行车路线,受伤地点非“协经”,且受伤时间又发生在“规定的上班时间”以后,予以拒绝。张只得自行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张因堵车改线,因改线延误上班时间,途中受伤,应否认定为工伤?  相似文献   

17.
楚梅 《今日上海》2011,(3):14-18
对政府来说,城市交通是重大的民生课题,特别像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最近公布的两个调查数据十分说明问题。一个是据上海最新人口普查披露,眼下上海的常住人口已猛增至令人瞠目的2300万;另一个是去年12月27日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的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中的数据,上海市区每100个上班族中,平均13个用轿车,12个骑助动车或电动车,其余的上班族要么乘公共汽车或电车、要么乘轨交,要么公共汽车电车轨交互换,就是说,在这座城市,大部分人上下班都依赖公交。  相似文献   

18.
数字     
《台声》2011,(4):11-11
94% 今年年初开始,台湾各种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让本来就收入不多的上班族备感压力。3月29日,台湾360d才库人力资源顾问和Jcase兼职外包银行共同发布“上班族抗涨大作战调查”,结果现实台湾有高达94%的上班族对于物价大幅调涨备感压力,涨价的品类中,对上班族影响最深的是外食类(外出就餐)占59%,其次是食品类占18%,其他民生用品占11%。  相似文献   

19.
准确界定"上下班途中"是此类工伤认定的关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上下班途中"但对其内涵未作限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六条涵括了"上下班途中"的三个主要因素:上下班目的、合理时间和合理路线。发生上下班途中工伤事故后,存在工伤保险待遇支付请求权和第三人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竞合的情形,采用何种责任分担模式存在广泛争议,补充模式较为可取。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雄心万丈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为什么自己满腹经纶却不受上司重视?为什么精心经营每个环节却由于某个小疏忽而毁了一世英名?在吴甘霖看来。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由于不重视“职商”所致。无论是初入职场者、每天默默奋斗的上班族,还是取得一定成就的职业经理人、创业者,“职商”的高低都直接决定了未来前程的远近与明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