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家侵权行为包括刑事侵权行为和行政侵权行为,这些侵权行为都会给受害人造成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而造成的精神损害往往是受害人更难以承受的,但在行政赔偿的立法上,我国只规定了物质损害赔偿,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没有作出规定。本文就行政赔偿中难以确立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原因以及因没有确立行政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而造成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关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研讨和争论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加强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目前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存在着诸多疏漏,无法满足现实客观需要。本文从这一现实出发,对精神损害应否赔偿,以及赔偿范围和赔偿数额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几点立法建议,以期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确立了离婚时过错方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反映了我国立法的进步.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需及时完善.应扩大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严格限制受害人的"无过错"条件,有条件地引入第三者责任制度并明确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应考虑的特殊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应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民法中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但《刑事诉讼法》第 77条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批复》却否认了刑事被害人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民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的适用应当具有普遍性 :既可适用于民事案件 ,也可适用于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且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具有不可替代性 ,刑事案件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并不能完全弥补被害人所受的精神损失 ,因此我国应确立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5.
张秀华 《工会论坛》2007,13(5):154-155
对人格权的保护,除了传统的排除妨害,赔礼道歉等责任方式以外,精神损害赔偿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在2001年颁布了专门的司法解释来详细规定精神损害赔偿,但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对用以保护人格权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本文认为应明确精神损害的涵义来界定主客体问题;规定对一般人格权的赔偿来全面保护人格权;规定赔偿原则以及相关考虑因素的顺序来缩小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1年3月10日公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分析,并结合国外关于精神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的动态,对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新规定进行必要的说明,进而提出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法律规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是指因国家侵权损害自然人的人身权,致使其精神活动出现障碍而产生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我国《国家赔偿法》应建立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应当包括物质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和精神性人格权侵害的赔偿;赔偿请求权人仅限于受到精神损害的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国家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确立"金钱赔偿为主,精神补救为辅"的原则,算定精神抚慰金时应兼采"不同损害不同赔偿"和最高赔偿限额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干扰婚姻关系的受害人予以精神损害赔偿不仅具有填补损害,抚慰心灵,简化赔偿程序的功能,而且具有一般预防功能。干扰婚姻关系所侵害的法益是一种身份人格利益,司法处理时需要结合个案予以处理。与一般的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相比,干扰婚姻关系之精神损害案件的赔偿主体、构成要件及赔偿范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发展,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成为时代发展的必要。无论是法学界还是司法实务中,由于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导致刑事被害人在受到利益侵害时,其精神损害赔偿诉求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关于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通说的辩驳可以揭示,违约责任精神损害不适用赔偿的种种理由难以令人信服,不足以构成否定赔偿的法理依据。因此,立法上可以确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制度。同时,为了克服理论障碍,将可能产生的负作用降到最低,需要进行严格而审慎的适用该赔偿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法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也是近几年来的一个热点问题。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应为民事主体因其人身权或特定财产权受到不法侵害导致精神创伤和精神损失 ,而要求侵权人通过财产赔偿等方法对其进行救济和保护 ,以安抚其精神损害的民事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侵害他人人格权获得利润,本为现今之普遍现象。但是如何处置此种不当获益,乃民法上之重大课题。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0条对此设有较为周全之规定,但未言明该请求权之性质,对其适用恐嫌不妥。因此,以批判的观点检讨现行立法及学说的规定,认为其实质上是不法管理制度,并认为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人格权受侵害之财产损失,不及于精神损害。同时明确其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明确其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及权益侵害不当得利请求权的关系,至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和行政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法律制度领域的两大重要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们将拿起法律武器 ,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处理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应准确确定其适用范围及损害赔偿的金额  相似文献   

14.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历来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杭州胡斌案、成都孙伟铭案和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刚之子案,再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的"赔钱减刑"则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15.
人的精神权利应受到保护,作为人权的一项基本内容越来越受到立法和司法实践的重视,但却不能在刑事诉讼中附带提起赔偿请求,这和我国法治的进程应当说是背道而驰的。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允许当事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不仅仅是降低诉讼成本、实现诉讼效益和效率的价值目标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维护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合法权利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彰显了法治社会法律为人服务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6.
精神损害是一种无形的损害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近年来在国际上发展迅速 ,在我国 ,它是一项民事法律制度 ;由于对它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定性 ,致使其在我国的发展仅局限于民事领域。本文在介绍损害赔偿制度的国内外发展的基础上 ,郑重论证了在刑事和行政领域建立该制度的现实性、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切实保障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以刑代赔,仅仅给予公法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纳入了我国民事法律的调整范围。为了协调法律体系内部的矛盾,也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好的保护,应尽快建立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8.
职务犯罪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面对这一现象,学者们习惯于从宏观视角分析其原因及预防措施.而对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甚少关注。通过对低龄职务犯罪的概念、特点、危害以及几种典型心理进行分析,深入探索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结构中的各具体心理要素,并进一步将整个低龄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过程动态化,从而对低龄职务犯罪进行心理预防。  相似文献   

19.
性暴力犯罪严重侵犯被害人的贞操权,理应进行赔偿。这样做,有比较充分的法律依据,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释》为其提供了具体的司法操作依据。确立性暴力犯罪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意义重大,实行起来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存在着不少实际障碍,包括立法方面的障碍和司法实践方面的障碍,所以,要确立这项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立法,同时树立反映现代法治发展要求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20.
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瞩目的课题,我国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早已凸现。针对目前人民警察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表现及其影响,以找到增进警察心理健康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