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科尔奈为代表的改革经济学家,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普遍遇到的矛盾和困境,抛弃了原来坚持的经济改革学说,转而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不可改革性,否定过去所持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具有可改革性的命题。(“不可改革性”在科尔奈新作《通向自由经济的道路》一书中作了说明,参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1年第1期)这种理论思潮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和实践的一种反动,值得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中国人民深思。  相似文献   

2.
党中央一再指出:改革,开放、搞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一,这就是说,我们的改革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要把我们的改革胜利地推向前进,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和僵化的观点。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来看改革,认为要搞改革就得抛弃社会主义,搞“全盘西化”,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用僵化的观点来看改革,怀疑改革是搞资本主义,这也是完全错误的。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从总体上来看,我们的改革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的,它的目的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革除现行经济体制和政  相似文献   

3.
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中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而迫切的课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他们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有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社会主义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而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决定的。所谓市场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我认为,对这个既涉及到过去十多年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基本评价,又关系到今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没有理由旁观,而应当有所回应。  相似文献   

4.
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管理学的重要意义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管理的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加强对社会主义改革管理的研究,既是对执政党的历史要求,也是继续推进改革的客观需要;既是科学发展特别是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总结改革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结论。第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管理学,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管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体现。社会主义改革管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党对社会主义改革领导的体现,又是党实现对社会主义改革领导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党是靠管理把自己的改革意志(改革指导思想、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政策措施以及对改革的检查监督等等)传导到各个社会主义改革领域的。党对  相似文献   

5.
《创造》1995,(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我们说市场与计划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都是经济手段,这是从社会化商品经济这个层次讲的,决不是说社会经济体制一般可以离开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制约而孤立地存在和运行。事实上,任何经济体制都...  相似文献   

6.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是颇有名的。博托莫尔曾把他与马克思和韦伯相并列,视之为研究资本主义的“大家”。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位在对资本主义的看法上与马克思颇不一致的“不成学派的大师”在探讨资本主义的发展前途时居然与马克思殊途同归,也做出了社会主义将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长期以来,它并未引起社会主义思想界的应有重视。为此,本文谨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相似文献   

7.
金秋十月,正值我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40周年之际,广东省党校系统党史学会60多位专家学者聚集在客家名城梅州市,纪念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40周年,围绕“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主题进行理论研讨。在3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就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与会同志认为,我国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进行社会…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现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都是随着社会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经济有哪些模式,国内外经济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作过分类。经济学家刘国光综合各家学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是:一、军事共产主义的供给制类型。它的特点是宏观经济活动、企业日常经济活动和家庭(个人)经济活动的决策,都集中在国家手中,属一种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陷入马克思所设想的必然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这样以来社会主义的本质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就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所谓必然社会主义,是根据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无产阶级占总人数中多数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阶级斗争的结果,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最高、最后阶段的必然,因此叫必然社会主义,也叫科学社会主义。它高于资本主义,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必然社会主义是对发达资本主义否定和肯定、抛弃和继承的统一。即对发达资本主义的扬弃,所谓否定、抛弃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述中,早已解决了的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问题,现在却重新提了出来。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挫折;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在腐朽停滞总趋势下,出现了新的技术革命,生产力发展比较快和多种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谁优谁劣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混乱,因而有必要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作深入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含义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是指两种制度的基本特征而言的,应从三层意思上理解: 一是指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优越的,而不是说一切具体制度都尽善尽美。所谓社会主义的根本制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思考贺祥林,李伟民一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邓小平在著名的市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相似文献   

13.
付昌义  王玉春 《传承》2009,(4):52-53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切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逐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扬弃和超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是实现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扬弃和超越的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保证,这主要表现为:(1)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地回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2)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颠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拜物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3)科学发展观统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确立了现实的完整的社会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真实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 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同志撰文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其根本区别不在于它的运行机制,而在于它的运行载体。所谓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即由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市场机制,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包括价值规律等等。所谓商品经济的运行载体,即参与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探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同30年代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及50—70年代东欧经济学家提出的市场社会主义的主张一样 ,这一思潮也是试图将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 ,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 ,“继续运用市场机制作为提供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手段 ,同时实行资本的社会所有制。” ①所不同的是 ,他们对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公有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见解。本文将简要阐明他们对后一个问题的论证。一、公有制的实现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切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这些矛盾的存在,决定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逐步开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指引了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鸾凤 《理论月刊》2003,(6):129-130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是当代享誉盛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理论上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尤其是他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方面独树一帜的观点及其对中国的关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重点分析他在经济体制转型理论方面关于私有化的理论以及该理论对我们国有企业改革所具有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9.
<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四十多年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已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现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朝着越来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转化。一、改革前的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定了以计划为中心的经济管理体制。近三十年来,这一体制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在经济决策方面,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企业缺乏自主权,成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附属物。(2)在经济调节方面,主要采取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命令的管理手段,排斥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3)在经济利益方面,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在分配中存在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在方法上必须突破单纯地局限于“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概念 (或模式 )”的单向思维和狭隘视域 ,将其如实地视为两者互动的历史过程 ,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改革和整体推进中来认识和把握 ;认清商品生产本身所具有的二重性及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统一 ,是实现这一结合的内在根据 ;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精神与价值系统的建构和参与 ,是实现这一结合的重要精神基础和价值保证 ;努力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理性则是实现这一结合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