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露曦 《江淮法治》2013,(20):60-60
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中国,诗里的中国,画里的中国,只存在于梦中的中国。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这是两千年前,屈原的中国。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这是三百年前,纳兰性德的中国。,而这里,是我们的大唐,纸飞墨香词赋满江的大唐,豪杰英气大于锦亮的大唐,李白的大唐,盛世繁华,神都洛阳。  相似文献   

2.
<正>唐朝大诗人李白才华横溢,他一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政治理想。公元756年,年近花甲的李白投靠永王李璘成为其幕僚,以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没想到短短一个月之后,永王谋反,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李白是否参与了谋反?他被判了什么罪?这件事情给李白带来了什么影响?李白,大唐盛世的狂士与歌者,为人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自从在浔阳登上永王李璘的楼船,他的理想和抱负在一个月内就被迅速燃尽,他就像被命运扼住了喉咙,四顾茫然,惊恐无措。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论的两大倾向--重政治教化与重自由抒情,其主要区别在审美趣味,诗教强调作品情性与风味的温柔敦厚,推崇中和之美.因之,屈原的"发愤抒情"、陆机的"缘情绮靡",一于内而论情感,一于外而论文辞,然实表里相依、气声相应,各以其"发愤"、"绮靡"突破诗教的美学要求,呈现新意.若拈以"言志"、"缘情"区分此两类诗论倾向,不免易滋误解,遮蔽了二者区别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4.
并非只有成人才有可能掌握与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由于儿童较少“前设性”和“成见性”;由于儿童在游戏中与事物融为一体,达到了接近事物并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状态;由于儿童常常“固执已见”也摆脱权威中介,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由于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故儿童有其自己的现象学。其特点为自发性、易受主观性及自我中心思想的影响。研究儿童现象学对儿童研究和成人现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屈赋与音乐文化翟振业要论证屈赋与音乐文化的关系,自然离不开屈原其人。屈原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接受贵族文化的熏陶,即接受北方《诗》、《书》、《礼》、《乐》、《春秋》等教育。因为这是楚国王室子弟和贵族的必修课程,所以读屈原的《离骚》,不难发现诗中...  相似文献   

6.
汤园林 《政府法制》2014,(32):39-39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恨大诗人李白的才能,总想找机会戏弄李白一番。 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就约李白对三步句。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相似文献   

7.
人格本体与自然本体同一的宇宙本体论哲学是李白道家化人格的思想基础。它对原始道家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在于:使主体在和宇宙的同一性关系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李白道家化人格的宇界表明主体渴望摆脱庸常的生活模式,升华到一个新的人性水平。儒道生命价值观的矛盾表面在:儒家以精神不朽来消解死亡带给现世人生的消极意义。而道家认为只要顺应自然的循环变化,就无所谓生死,更无须被死亡所困扰。驱动儒家以进取精神介入现实人生的是对生命悲凉无奈的体验,促使道家以超然姿态淡出功名利禄的却是他对死亡乐观平和和领悟。儒家矛盾的生命价值观在李白对艺术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获得了对立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白两入长安,现已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承认。但李白第一次入长安的具体时间还存在较大的分歧。稗山先生首先提出李白首次入京的时间是“约在开元二十六年夏至二十八年间;郭沫若先生则断定李白于开元十八年春夏之交入京,十九年夏出京;郁贤皓先生进而指出“李白从开元十八年夏秋间入京,到开元二十年正好三年”;李从军同志又在《李白第一  相似文献   

9.
1961年秋,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赞赏了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寥寥28个字,却深刻形象地刻画了屈原的爱国情怀、浪漫气质,更揭示了其文作匕首、以死醒世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0.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风格冶艳;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朝着敦煌、盛中叟原创期咏物词的录城大道反正、回归;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在汇合期,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仍律合韵之法,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1.
用“飘逸”两字概括李白的诗风,既不符合李白的生活道路,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自然吐露感情,在各个时期,有着显著的不同风格。概括地说,出蜀前后主要是“飘逸”的;一入长安后主要是豪放的;而入长安后主要是于豪放之中时时发为幽愤和沉郁的慨叹,及至晚年流放夜郎就完全成为悽怆和悲壮了。  相似文献   

12.
辽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史上先后曾有6个地方割据政权在此定都和建立国号。唐太宗、清圣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都留下了吟咏辽阳的诗文。至今仍在传诵。  相似文献   

13.
从警的日子     
从警的日子 我相信心灵都有它自己的翅膀 倾听寂寞以外的回响 梦中的事物正日益明朗 是的,我企图到达的是真正的幸福和平凡 面对我劳作经年的荒原 生命和存在 在这些日子  相似文献   

14.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回应国人对法治的呼唤和法治对国人的期待的伟大事业。在法治不完善的前提下,法制宣传教育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的宣传策略是不行的,简单地让公民相信或信仰法律的正义和力量是不够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我们能期待于公民“法律意识”的,乃是一种对待法律的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5.
"忠"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学的核心范畴,深深的影响了爱国诗人屈原。本文从屈原对君主的忠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屈原"忠"的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实质。探讨这一思想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屈原的悲剧,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李白与张垍(ji)的关系,过去人们只知道一点,就是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的:天宝年间,李白供奉翰林,“以张均谗逐”。近年来读李白诗,旁稽诸唐人集,发现李白与张垍的交游并不自天宝年间始,而是在开元年间李白初入长安的时候,已经有过交往了。稗山先生曾在《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上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辩》,首创李白曾两次入长安之说,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肯定了这一说法,并根据《上韩荆州书》中说  相似文献   

17.
曾德凤 《政府法制》2010,(17):35-35
生于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从其一生从政的角度来考察,相当不成功。他一生只在唐明皇身边做过很短时间的文化秘书,便被罢免了,遣送回乡。但历史在前进,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地更新。李白若生在当下,他老人家可算赶上好时光了。从当下从政所必须的条件来看,李白从政不单可行,不会蜻蜓点水一下就被拍死,而且具有相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李中华、邹福清在《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在两汉文人的心目中,屈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生活在一个是非混淆、政治昏暗的朝代,那时,谗邪小人得势横行,忠贞之士却遭迫害。在这样的社会,屈原遭到放逐,被  相似文献   

19.
公元762年,一代诗仙李白辞世。他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即传世的文章和1050首诗。当我面对这笔遗产进行归纳和厘别时,在无意间有了一个新发现:诗人其实还有一笔人格遗产,恰到好处地被显现出来了。在这笔对家人和亲情亏欠的人格遗产中,站立着一种牺牲品格。这笔人格遗产带有社会硬通属性,它不光荣,  相似文献   

20.
自从稗山先生发表《李白两入长安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以来,学术界有的同志已接受了李白曾两次进长安的主张,如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中不仅承认李白在开元年间到过长安,而且还推定第一次入京时间在开元十八年。但是,目前学术界仍有人不承认这个说法。如去年出版的复旦大学编写的《李白诗选》,把李白在长安及关内写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