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正鑫 《证据科学》2000,7(4):157-159
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鉴定人受司法机关委托,对案件中涉及司法精神医学问题的内容进行鉴定,出具鉴定结论的过程。鉴定结论作为鉴定结果及证据材料的形式之一,必须经过法庭审查才能被采信,发挥证据效力。本文拟通过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特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结论审查的必要性、审查的方法和形式的分析,对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结论的审查制度展开论述,以期抛砖引玉,完善我国证据制度。  相似文献   

2.
笔者认为鉴定的手段应包括专门知识、技能、经验和专门的鉴定设备。鉴定的形式存在科学实证和逻辑推理两种。依据鉴定的职能可分为司法鉴定、行政鉴定、社会服务鉴定,三种鉴定结论都是证据资料。特殊专业的鉴定业务,只能由司法机关和司法行政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开展鉴定。应赋予当事人委托鉴定的权力,取消人民法院设立的鉴定机构。建立鉴定人执业保险制度和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3.
论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的无病推定原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无病推定(Presumption of Not Mental Disorder)特指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对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首先应当推断为正常,且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或民事行为能力,除非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被鉴定人确定患有精神障碍并且因此而影响其主观上对自己行为的辨认或控制能力时,方可作出有病以及限制其相应法律能力的鉴定结论之一种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思维模式。 无病推定原则是一种反驳性的法律推定。在近代法律体系和司法精神医学理论体系中,这一原则最早以  相似文献   

4.
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司法精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 ,并对司法精神鉴定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鉴定机构、鉴定委托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但相对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来说(如同中国的许多其他现行法律制度一样),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却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滞后与乏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法制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今天,中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所赖已存在的理论基础正在弱化,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个不甚完善甚至弊端百出的鉴定制度下,鉴定人不可能是‘科学的法官',鉴定结论也不可能是‘科学的判决'." 有鉴于此,近年来, 伴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司法鉴定制度改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不仅带来了司法鉴定体制的变化,而且促成了相关证据规则的完善。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种类,"鉴定意见"不再具有"鉴定结论"的效力,而要像其他证据一样,在证明力和证据能力方面经受法庭上的审查过程。违背法定的鉴定主体资格、鉴定程序、鉴真方法或鉴定文书的形式要件,鉴定人所提供的鉴定意见应被排除于法庭之外。有关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规则,不仅维护了法律程序的实施,而且可最大限度地增强该证据的证明力。从未来刑事证据法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宏观层面的司法体制和中观层面的鉴定程序方面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处于微观层面的鉴定证据规则才能有更大的制度空间。  相似文献   

6.
陈小嫦  李大平 《证据科学》2011,19(3):299-306
医疗损害鉴定主体,包括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是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改革的起点。医疗事故鉴定模式中的专家组并不是鉴定主体.但其合议制的实质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保留。应改革鉴定结论形成机制,允许出具多样化的鉴定结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改革应采取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工作、医学会推荐鉴定人的模式。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鉴定人应当来自于现任专职医务人员。在保证鉴定人中立性、公正性的同时,要重视保证医务人员参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在民事诉讼中,鉴定人的选任因其对鉴定过程乃至对鉴定结论的重大影响,被认为是鉴定制度的核心问题。两大法系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定被分别称为对立鉴定和中立鉴定。按照英美法的对立鉴定制度,诉讼中应否进行鉴定,进行何种鉴定或由谁鉴定等事项均由诉讼当事人自行决定。按照大陆法的中立鉴定制度,法院指定鉴定人是选任鉴定人的基本形式,专家凭借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结论并报告法院。与上述两种制度相比,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选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鉴定人的委托完全由司法机关垄断,有关当事人虽然可以就鉴定事项提出申请, 但最终的决定权仍然在司法机关。如果司法机关拒绝了当事人的有关申请,当事人只能服从。重构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选任制度,就是要汲取两大法系的长处,克服各自的弊端,应该由当事人自行决定鉴定事项,并可自行选任自己的鉴定人;法院对鉴定人进行监督和控制,对鉴定结论进行质证。这样,既可让当事人充分发挥鉴定的诉讼工具功能,充分揭示案件真情,提高鉴定的质量和效率,又可使法官控制诉讼的恶性发展,使诉讼得以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8.
医疗损害鉴定主体,包括鉴定机构及鉴定人,是医疗损害鉴定制度改革的起点。医疗事故鉴定模式中的专家组并不是鉴定主体,但其合议制的实质对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具有重要作用,应予保留。应改革鉴定结论形成机制,允许出具多样化的鉴定结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改革应采取司法行政部门主管、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工作、医学会推荐鉴定人的模式。由于医学的专业性极强,鉴定人应当来自于现任专职医务人员。在保证鉴定人中立性、公正性的同时,要重视保证医务人员参与鉴定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司法精神病鉴定是指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具有法定资格的鉴定人根据案件事实和被鉴定人的精神状态,作出被鉴定人有关法定能力的鉴定结论。经过法庭举证质证的鉴定结论作为案件的证据,可以证明被告人在作案时是否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应否对其违法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与其他证据相比,鉴定结论的法律特征在于其具有可选择性。鉴定结论的可选择性是刑事诉讼法所明确规定的。刑事诉讼法有关条款规定,侦查人员、公诉人及法官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对已有的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依法重新鉴定、补充鉴定。犯罪嫌疑人、被害人以及诉讼参与人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新《刑法》与《刑事诉讼法》确立了司法精神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 ②,并对司法精神鉴定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如鉴定机构、鉴定委托等问题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但相对于司法实践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的特征来说 (如同中国的许多其他现行法律制度一样 ) ,这样的原则性规定却不可避免的呈现出某种滞后与乏力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法制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今天 ,中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所赖已存在的理论基础正在弱化 ,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在一个不甚完善甚至弊端百出的鉴定制度下 ,鉴定人不可能是‘科学的…  相似文献   

11.
<正> 在司法精神鉴定中,对被鉴定人精神疾病或违法行为病态性认识的出发点或方式不同,将导致不同的鉴定结论或出现鉴定结论偏离。本文作者从对精神疾病的认定、对被鉴定人法律行为的认定和对鉴定结论的认识等思维方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司法鉴定的讨论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在这些讨论中,更多的是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鲜有从鉴定结论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从司法实践中反映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法律规定、法院及其他司法机关、鉴定人等方面的原因,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体制、明确鉴定人任职资格、明确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和委托权的行使、赋予当事人申请鉴定权和申请回避权、明确鉴定人的权利义务、明确科学的行业技术标准和操作规定的立法建议,并提出了在现有法律规定前提下,采取正确确定鉴定人出庭范围、明确鉴定人出庭作证规则,制裁拒证鉴定人、明确鉴定结论审查内容以及补充鉴定、重新鉴定适用条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法医学鉴定结论是司法人员对案件事实认定的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诉讼证据。要正确地认识、运用法医学鉴定结论,充分发挥法医学鉴定结论在司法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强对法医学鉴定结论的文证审查。笔者就多年公诉实践和法医检验鉴定工作的实践,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谈谈法医学文证审查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法医学鉴定结论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需要对法医学鉴定结论进行文证审查鉴定结论是鉴定人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而作出的结论,它比其他证据更具科学性和稳定性。鉴定结论一…  相似文献   

14.
论民事鉴定制度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永泉 《法学研究》2000,(5):114-123
我国应当把鉴定人的性质定位于既作为法官辅助人员又作为证据方法 ,二者并重。应当明确鉴定结论的证据属性 ,并作出对其质证、认证以及审查采信的程序规定 ;将鉴定人主体扩大到自然人 ,赋予当事人选任鉴定人的权利 ;完善对鉴定人的回避制度 ,保证鉴定人的中立和公正 ;并应明确规定鉴定人的鉴定义务和出庭陈述义务以及过错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5.
论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形式,除了具备证据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它不仅在证据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而且在整个诉讼过程中都被广泛地运用着。因而,对鉴定结论的证据审查不仅关系到案件能否得到正确处理,也关系到诉讼公正价值能否得到实现。一、对鉴定结论证据特征的认识鉴定是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就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指派、聘请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所进行的检验、鉴别和判断活动。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对专门性问题所作的鉴别和判断就是鉴定结论,亦称鉴定意见。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必然具备客观性、关联性、法律性特…  相似文献   

16.
鉴定结论作为法定的七种刑事证据之一,在审查逮捕案件中往往是区分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重要证据之一,对鉴定结论的审查与判断也就成为审查逮捕案件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问题。鉴定结论的审查与判断就是对其证据能力及证据力进行审查。一、对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进行审查:一般来说就是对鉴定结论的主体、形式、内容、程序进行审查1.审查鉴定结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①根据对有关专门问题的鉴定,凡是要求由法定鉴定机构进行的鉴定必须由相应的法定鉴定机构进行。②鉴定人应具有从事相应鉴定活动资格的人,由于我国现行法律没有对鉴定人资格的取…  相似文献   

17.
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判断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对鉴定人交叉询问可以保障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质证。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受固有理念的左右、鉴定人备案登记管理制度的影响、鉴定人出庭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对鉴定人交叉询问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形,完备交叉询问规则及形成鉴定人作证前宣誓程序。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一个诉讼案例的简单介绍。就当事人自行委托鉴定形成的鉴定结论。所涉及的当事人是否有权自行委托鉴定、自行委托鉴定形成的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证明力大小及鉴定人回避等有关问题。提出分析意见。  相似文献   

19.
价格鉴定是价格部门依法接受公安、司法机关的委托,对案件中的物品进行分析,评估其价值的活动。价格鉴定结论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的七类证据之一——鉴定结论中的一种,在盗窃案件的司法认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在2004年至2006年检察院审查起诉并被法院作有罪判决的案件中,有53.25%的盗窃案件的盗窃数额是通过价格鉴定予以认定的。  相似文献   

20.
肖柳珍 《证据科学》2012,20(3):322-329
医疗纠纷诉讼证据包括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由于医疗纠纷诉讼的特殊性,我国司法实践已经形成了病历—鉴定—审判的审理模式。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存在案件事实认定的鉴定结论依赖性及法律责任认定的鉴定结论依赖性。然而,其不利因素是病历资料的客观真实性在现存制度下难以保障,双轨制的鉴定制度还很不完善。建议引入特定场所视听资料对病历真实性进行佐证,加强电子病历真实性的管理与监控,完善鉴定人出庭制度,推行专家辅助人制度及采取专家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