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滨  郭庆 《瞭望》2003,(48)
目前,“我国贫困居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启动。其中,“农村医疗救助”率先出笼,政府将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基本成型,政府酝酿从城市中最困难的人员探索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2.
医疗保障扶贫要坚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等各项制度协同配合,形成保障合力,既要重点关注农村贫困人口,发挥"济贫"效应,又要兼顾贫困边缘人口,发挥"防贫"效应。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困面临以下困境:基本医疗保险及大病保险的分配偏见困境、医疗救助的目标人群覆盖扩大及补偿水平提升困境、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充足性发展困境、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困境。基于不同层次医疗保障制度的反贫困功能定位及面临的现实困境,增强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反贫效应的协同配合,要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对低收入者的分配偏好,加大大病保险对贫困人口的倾斜支付力度,进一步增强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效应,提高补充性医疗保障制度的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3.
时事聚焦     
《瞭望》2008,(5)
中国(2008年1月26日-2月1日)我国今年上半年将全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体系。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副司长王治坤1月29日说:"按照民政部要求,到今年上半年,城市医疗救助体系要全面建立起来。"据介绍,我国城市医疗救助体系从2005年开始试点,截至目前,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在2560个县(市、区)建制,占总数的89%。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柯宁 《瞭望》2006,(11)
江苏省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弱势群体医疗保障,于2004年10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市区城市居民医疗统筹和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制度,坚持政府主导、财政补助、个人缴费、社会援助相结合的办法,构造”就医助困“长效机制。实行低保、特困、重残人员政府每人每年补贴140元,个人出资60元;普通城市居民政府每人每年补贴60元,个人出资140元,筹资945.7万元,建立医疗统筹制度;由政府、财政、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多方筹资150万元,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城市居民人人享有医疗保障,低保、特困、重残及大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因病致贫,还可以享有医疗救助,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社会问题,探索破解“就医难、看病贵”的难题。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7,(19)
在建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国家同步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困难农民无力参会和无力支付大额医疗费用的问题。截至2006年底,全国含有农业人口的县(市、  相似文献   

6.
实施农村医疗救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广西农村医疗救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医疗救助对象瞄准偏差、救助水平偏低、救助基金结余过多、慈善组织提供的医疗救助资源太少等问题,我们从实施目标定位政策、提高救助资金筹集能力、提高救助方案测算科学性和发展慈善医疗救助四个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浦任 《瞭望》2001,(12)
有关统计表明,我国城市贫困人口总数约 1176万。目前这些人群“吃饭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就医难”的问题突显出来。全国政协委员陈灏珠认为,政府应对城市贫困人口的医疗服务予以充分关注。   第一,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的力度。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属于医疗社会保障最下面的一个层次,如果上面的医疗保险漏洞太多,矛盾、困难都靠医疗救助来解决,肯定会影响对需要医疗救助人群的服务。应把出台的新的医疗保险政策作为宣传医疗保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率、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契机,并从保障职工合法权益的角度,落实企业尤…  相似文献   

8.
“十四五”时期我国完成现阶段脱贫攻坚任务后将开启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目标的新的贫困治理阶段,社会救助制度在此期间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发展成绩和短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本文认为,“十四五”时期社会救助应该转向以治理相对贫困为目标,继续提高社会救助的公平性,着眼于更高的社会效益和运行效率。为此,“十四五”时期应该提升社会救助的贫困识别标准,扩大社会救助的行动体系,优化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服务救助体系建设,并加强和优化社会救助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会救助制度中的城乡统筹问题——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救助制度是一种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在城乡二元结构下,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出明显的城乡二元发展趋势,在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制度救助范围、救助水平、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已成为制约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的主要障碍性因素。构建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要加强救助立法,提高农村社会救助水平,合理配置社会救助资源,加强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整合,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探索社会救助和传统保障的最佳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国家再分配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农村低保制度的实践,出现国家不断增加公共资源投入而农民的福利状态、基层的社会秩序并未同步改善的悖论。低保制度的泛福利化是理解这一制度悖论的关键。以福利扩散和福利捆绑为特征的泛福利化,使低保制度背离底线救助的制度定位,造成低保指标在基层分配的困境,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良性运转,更使社会公平的价值目标遭受巨大冲击。国家再分配能力的增强,有赖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持续增加,但更需要进行制度建设以合理配置资源。具体而言,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渐从过分倚重低保制度的单轨道运行,走向分工明确、多轨道运行的综合性保障制度,即一方面恢复低保的底线救助属性,另一方面完善专项救助制度,促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4年对成都市低保家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发现成都市低保对象人力资本存量低、脱贫困难,现有社会救助虽然对低保家庭有所帮助,但还不足以满足其基本生活和对各类服务的需求,也难以提升其能力与人力资本,低保家庭已经出现了"福利依赖"倾向,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提出应该改革现有社会救助并积极构建发展型社会救助制度,要从"消极"转向"积极"的建制理念,并提出了制度设计方面的相关建议,包括适度提升救助水平,重视和重构就业救助,强化现有专项救助并增加服务类救助项目,以及改变社会救助递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瞭望》2010,(Z1)
<正> 新春佳节之际,很多困难人群或许会在此时又一次感受到政府有关部门送医、送药、送红包的温暖。不过,城乡困难群体更关注特重大疾病救助制度的建立。这比解燃眉之急更让人安心。自2003年相关部委要求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医疗救助制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很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制定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应当考虑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长期发展需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把分配性制度转变为发展型制度;通过救助政策解决短期困难,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救助制度,逐步建立专项救助制度、健全社会互助救助制度;最终通过发展型制度实现农村社会救助的长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下半年开始,武汉市在初步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为推进和完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按照“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保基本”的改革思路,积极稳妥地进行基本医疗保险及其配套制度的改革,并遵循“以大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补充,以社会基本医疗救助为底线”的原则,加强了多层次医疗保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刑事被害人权益保护问题在我国引起广泛关注。所谓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因犯罪遭受损失的被害人,在其不能从加害人处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补偿时,由国家依照一定的条件和程序给予被害人补偿的制度。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我国于2004年也逐步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机制。然而,由于并未明确被害人的救助范围和救助条件等内容,我国的刑事被害入救助制度并不健全。从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社会必要性和可行性着手,进而分析如何在我国构建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  相似文献   

16.
自然灾害救助酌制度框架是规范各类行动主体参与救助过程的纂本结构。本文从救助的法律法姚体系、救助范围、救助程序、救助标准以硬社会力登参与救助等方面梳理指导和规范我网离然灾鬻救助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17.
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文中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构中的政府责任。通过考察政府责任在行政法视阈下的越位和经济法视阈下的离位,反思政府在建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制度供给、监督管理和资金支撑之责任。  相似文献   

18.
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各自具有独特的法律价值和调整对象,文中分别基于这三个法域检视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构中的政府责任.通过考察政府责任在行政法视阈下的越位和经济法视阈下的离位,反思政府在建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所发挥的主导和基础作用,提出在社会法视阈下政府应定位在承担制度供给、监督管理和资金支撑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古老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与改革应当从政策治理走向以法律治理为主体。由此,社会救助的公众参与非常必要。其内容包括对制度安排与制度实施的参与。公众参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和实施应当以常规化和制度化为思路,其关键在于以"论辩"为精髓改进听证会机制,救助对象及其边缘群体对社会救助的参与是保障参与公平性及其实效的特殊议题。  相似文献   

20.
从英国最早颁布的<伊丽莎白济贫法>至今,国外社会救助制度已经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史.在这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随着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社会救助制度正经历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了解国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趋势,有益于进一步明确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模式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