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九寨沟地震抢险救灾应对工作,相比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更加快速、有序、科学、高效,具体表现为决策指挥更科学、救灾效率更高、救灾能力更强、救灾水平更专业。但是在道路体系建设、宣传教育培训和电力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2015年4月20日,芦山强烈地震两周年之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探索"4·20"芦山强烈地震恢复重建新路子研讨会在四川雅安市举行。来自中央部委、省级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学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围绕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这一主题,高屋建瓴,进行总结归纳提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和思路,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救灾体制发生了部分调整与变化。以"层级-部门"为分析框架,从纵向层级间和横向部门间两个维度,来描述救灾体制的基本特征,并将救灾体制分为四种不同类型;选取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来刻画中国救灾体制的演化过程。研究发现,唐山地震、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的救灾体制模式分别为"纵向集权-横向分类"、"纵向集权-横向综合"、"纵向分权-横向综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救灾体制的变化呈现出纵向上属地化、横向上综合化两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5.
自2003年取得抗击非典疫情胜利后,我国开始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从2003年抗击非典至2013年应对芦山强烈地震的十年间,我国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第二代应急管理系统侧重宏观体系建构,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框架。未来第三代应急管理系统,必须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社会化水平,实现突发事件应对的标准运行、全程管理、全员参与、强力保障。  相似文献   

6.
李理 《求知》2020,(3):36-3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给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带来巨大挑战。科学高效应对和处置疫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4.20"雅安芦山特大地震使雅安瞬间受到外界广泛关注,其城市形象也因地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从危机营销的观点出发,这也是雅安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前所未有的机遇。雅安应充分认识到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有效地计划和实施灾后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工作。针对雅安实际情况,雅安城市形象营销传播应从城市形象系统、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传播等方面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德阳市,别称旌城,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在这座地处龙门山脉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小城里,德阳山地应急救援大队,是该市13支社会综合救援队伍之一,曾在四姑娘山骆驼峰山难搜救、理县小雪隆包失踪人员搜救、"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救援、"4·20"芦山地震灾害救援、德阳地区及周边几十起失踪人员搜救任务中冲锋陷阵、护民平安...  相似文献   

9.
不计报酬,请缨抗疫。24小时待命,如有需要,立即出征。2020年1月9日,由中国民用航空应急救援联盟组织的第四次"幸福中国行·零点行动"公益航空救援活动正式启动。自活动启动以来,各参与单位及备勤值守的专家和应急处置人员听从召唤,不辱使命,时刻准备着,对全国大部分区域的道路、内河、沿海、林区、矿山、危化品生产储存集聚区等,进行预防监测、沿线巡查及执行空地协同紧急救援任务。  相似文献   

10.
芦山地震中张支蓉"失房"又"失子",心理创伤叠加性加重。心理救援缺乏衔接性导致救援无效,让张支蓉产生排斥和拒绝行为;张支蓉周围人对"失子"责任的不当言论与评论,让她最终自杀,酿成芦山地震的"张支蓉悲剧"。这个悲剧提出的问题是:心理救援方案分类、灾民拒绝心理救援的对策、灾后PTSD和抑郁症控制义务、地震灾害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性与衔接性、地震灾害产生"二次伤害"的必然性与可控制性、地震灾害后心理救援的长期化与法律化,以及心理救援"一案三制"破解"失房心障",制定《心理救援条例》,明确心理救援"二次伤害"法律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20,(4):99-104
传统的政府社会监管模式是一种基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收集过程缓慢、部门沟通与协作困难的孤岛式人工处置模式。智慧社区大脑系统通过构建基于"家庭—楼道—小区"的"神经元"式风险感知系统、基于条块协作的"神经中枢"式全面联动响应系统以及基于流程再造的高效事务处置系统,推动了集风险感知、联动响应、高效处置于一体,融事先预防、事中处置、事后改善于全过程的新型政府社会监管技术化监测与处置模式的建构。基于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区域化治理为中心,技术监管通过搭建技术化的综合监管平台,推动了技术工具与科层组织的深度融合与双重再造,打通了线上和线下的分割状态,实现了信息支撑数据、数据引导流程再造的动力机制重构,进而促成了块块主导、条线融入、条块协作、多方参与、硬件与软件配套的新型基层治理体系与政府社会监管模式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特大地震暨巨灾应对全国研讨会入选文章来自社会各界,专家们深入研讨了"救灾与重建、创新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以参会论文、报告的研究范式与主要观点为例来进行解析,一方面可以为以往的应急管理研究框架提供一些经验性证据,同时通过汇总提炼,归纳出优秀应急管理研究的共性,发掘新的理论模式与研究方向,最后努力为我国应急管理跨域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9,(4):133-139
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双重管理"体制在有效稳定社会组织发展秩序的同时,阻碍社会组织的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对"双重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变革以放松特定类型社会组织的登记、允许行业协会商会适度竞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综合监管体系等为主要内容,初步呈现从"掌控型监管"向"合规性监管"转型的趋势。当前,社会组织监管体制中仍然存在政策体系不完备、准入管理未从根本上放松、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干预过多、同业监管难发展、社会组织自我监管动力不足等问题。"合规性监管"体制的最终形成有赖于改革的持续推进,需要建构以非营利监管为核心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放松准入管理,发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为同业监管的发展创造制度条件,放松竞争限制、促进社会组织自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的问题"是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这一基本命题出发,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人口与计生组织网络参与地方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优势和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人口和计生组织网络在参与地方应急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视域下小城镇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构建立体化公共安全体系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小城镇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公共安全模式,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不高。要因地制宜,加大对小城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统一的小城镇公共安全管理机构;结合"智慧城镇"建设,建立完善的应急反应预警、处置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组织健全、信息通畅的预警防范体系;促进共同治理机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西南是我国地震最频繁、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区域.对地震承灾体自然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一区域总体上处于一种脆弱性状态.这种脆弱性状态系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这种结果本身又作为一种原因,影响着人们对震害的规避能力、抵抗能力和恢复能力.地震应急救援系统理应对这种脆弱性状态作出回应,在应急组织体系的架构、应急资源的配置、应急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以及舆情控制等方面予以重视,才能保证地震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成型,进入常态管理阶段,但运行绩效亟待提高。中国应急预案体系运行绩效的约束因素既有内部因素,如风险识别不充分、基础数据不扎实、类属关系不严格等,也有外部因素,如应急体制、机制、法制的不完善和认知偏差、经验偏好等。与此桕应,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优化应是整体优化、持续优化与科学优化,亟待建立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央地关系的建构模式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治理情境进行动态的协调与平衡。从权力分配、行为动机、体制根源等三个方面阐释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基本逻辑,可以解读出疫情防控下央地关系动态调整的成功经验与创新价值:中央临时"上收"地方应急指挥权,是高效应对地方非常规重大突发事件的创新型权力分配方式;中央领导下的地方政府间帮扶模式,有效分散了中央的应急治理压力;央地之间良性互动与有效协作,支撑国家应急治理体系高效运转;央地关系调整兼具灵活性与多样性,彰显国家应急治理的韧性与弹性;危机状态下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控,有效稳定了国家应急治理秩序。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工作,始终把应急管理作为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和提高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省八次党代会指出,要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省委八届九次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强化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前进方向。应急管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制度优势充分转化为应急治理效能是摆在应急管理工作面前的新的时代命题。本期,《中国应急管理》杂志以"制度优势转化为应急治理效能的方法与路径"为题,邀请了天津师范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温志强,中国科学院大学应急管理学术委员会成员、教授董传仪,广东南方应急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文杰,吉林省行政学院教授黄凯,山东省应急管理厅调研员刘桂法,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党委书记崔涛,以及天津师范大学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康伟、天津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处置中心主任郑大鹏,天津滨海新区应急管理局应急指挥中心主任张金宽,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韩玲梅,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郝雅立,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李永俊、博士曾关秀、博士胡峰等,从理论依据、行动原则和方法路径方面进行分析研讨。本文由温志强教授组织、撰写。此课题已列入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智库项目"推进社会高效能治理,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天津的对策研究"(TJZK21-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