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历来隐喻被视为语言的一种异体表达方式被纳入修辞学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发展到认知语言学,则肯定了隐喻的产生具有心理基础,有心理上的运作机制,并且隐喻也被认定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和人类的重要认知方式,它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5).这就把其翻译带入了与隐喻相关的两个认知领域的语义互动在原语和译语中的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构式语法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本文采用构式理论对存在于法汉两种语言的双宾语句式进行了分析,从框架语义学、动词──构式关系、句式等方面对两种语言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种语言的相同句式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使用祝愿词进行交流中出现的失误及误会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中法祝愿词的特点和使用进行比较,学习语言不仅意味着获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学会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人和法国人在使用祝愿词进行交流中出现的失误及误会进行探讨分析,并对中法祝愿词的特点和使用进行比较,学习语言不仅意味着获得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当学会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得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董颜 《法国研究》2009,(4):96-100
悖论是逻辑学中的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它对哲学和语言学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对于许多搞语言研究的人来说,悖论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本文从福柯在《词与物》中谈到的一个悖论出发,从定义、分类、原因、起源、解决思路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介绍,并从语言学上对其进行了简单分析,以期让更多的人利用悖论现象来完善他们的语言研究。  相似文献   

6.
认知流派主张存在于人大脑之中的语义结构是语言概念化结构的一种方式。致力于认知语法研究的Langacker提出必须要尽量全面描写语言概念化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为了更好地绘制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在言语事件中的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半助动词"pouvoir"的力动态模型、概念认知模型和心理认知空间尽可能全面地描写"pouvoir"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二十世纪以来,关于语言文字的争议从未停止过。里尔克将日常语言与诗性语言彻底分离,认为日常语言太过清晰,约束人们想象,限制人类认知。故而,他提出"沉默是事件,而语言是拖延",将日常语言视为横亘于人类与事物之间的隔膜,认为其切断或撕裂了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海德格尔则为语言正名,认为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但他还是将语言分为诗性语言与技术语言。事实上,海氏所提出的技术语言与里尔克的日常语言异曲同工,只是日常语言指向主观生活,而技术语言指向客观科学。换言之,在两位大师的眼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兴起,女性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但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女性研究尚不多见。因此,借助这一视角,分析日本文学中的女性隐喻及其社会文化内涵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研究表明:日本文学中有关女性的隐喻模式主要集中在所有物、商品、植物和食物4种隐喻类型上;这些隐喻模式除了基于身体经验,还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通过考察特定的隐喻不仅可以洞悉隐匿于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还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9.
对于语言现象中许多众所周知的规则(包括语音、语调、构词、词法、句法等),我们早在论及这类范畴的著作中学到过;同时作为研究语言现象及语言规律的社会科学之一的语言学,国内也有不少专著。近年来相继出版介绍了许多现代语言学论著,发展到今天的现代语言学不仅研究语言,还与自然科学(如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心理学等),与其他社会科学(如哲学、逻辑学、文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本文试图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法语语言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法语强调用法,也可说是对这种语言现象从新的语言理论中找到依据。当然。这是一种尝试,自己并无多大把据。更何况我对语言理论还是个门外汉。  相似文献   

10.
作为社会、经济、精神和物质需要的保证形式 ,新词是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和语言演进的重要标记。对新词的研究 (形式新词、意义新词、外来词等 )不仅对改善新词的合法地位 ,促进它们的推广 ,规范它们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而且也阐明了一个事实 ,即新词是人类当代事业的真实写照。本文作者力求借助现代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日常用语的成份分析和语言分析 ,提出了新词选择与界定的指导意见 ,即变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性、纯洁性、权威性原则为现代意义上的规范性、适用性、普遍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胡佳 《法国研究》2007,(3):18-24
随着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手机短信的广泛运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一种新的语言形态应运而生。密切关注并研究国外新的语言现象并揭示其形态构成、句法及语用特征是外语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本文尝试对法语手机短信语言的现状、语言学特征作一辨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语法和认知的关系是当代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诸多论战的焦点。我们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出发探讨两者的关系,以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的一个变体——通俗魁北克法语(fran?ais québécois familier)——特有的语法结构为语言事实,通过深入分析四个结构——宾语代词、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从句和关系从句——并与法国法语(fran?ais de France)比较,考查两者的异同,讨论语言结构差异的认知动因,一方面证明这些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揭示认知和语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校园流行语是语言变异的一种表现,属于语言社会变体的一种.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近年来越南出现的一些校园流行语,归纳、总结越南校园流行语的构成特点,并分析其生成理据及对标准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五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相似文献   

15.
陈溪 《法国研究》2014,(2):67-73
本文研究荒诞派戏剧代表作家尤奈斯库的作品《秃头歌女》中形式各异、丰富怪诞的戏剧"语言游戏",认为其类似于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词与物》中提到的"异位移植"(les hétérotopies)现象,《秃》剧为代表的各种荒诞剧语言变形也是戏剧"语言家族"中的"异位移植",或称"异托邦"。《秃》剧中不同类型的"异托邦"语言现象是异常性与日常性的并置、对立和交叠。从尤奈斯库自己的相关生活体验和创作意图来看,这一"异托邦"并非如荒诞剧传统阐释模式认为的,是对于相似现实世界和人类精神状态的全部写实反映,相反,尤奈斯库的"异托邦"是对于日常语言及现代思维的正常秩序的有意反叛与逃逸,并且意图由此对日常生活进行"分解"和异化。  相似文献   

16.
来炯 《德国研究》2009,24(1):52-57
从文化和认知的角度考察德语和汉语的词汇系统,可以断言的是这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不存在一对一的对等关系。本文从篇章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这两个角度出发,借鉴关世杰对两种语言中词汇关系的区分模式,结合维尔纳·科勒的篇章翻译等值要求模式,提出了适用于五种关系类型词汇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指出翻译归根结底是以原文、也以译文读者为导向的一个再生产过程,其要旨在于使读者能在出发语文化本身的关联中解读篇章。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人类认识、加工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通过隐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能揭示出不同语言理解事物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日语「流れ/流れる」的用法为例,从"隐喻广度"和"隐喻深度"两个维度,研究、透视日语和汉语在名词概念化方式上的差异,会发现:虽然汉语也能够通过流体思维对"时间"等名词进行表征,但在日语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因此,日语对"政治""故事""比赛""沉默"等抽象名词的理解均建基于流体隐喻思维。通过跨语言对比不难发现,借助流体隐喻思维对外部事物进行理解是日语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8.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是功能语言学的大师。他的《普通语言学纲要》及其后续研究特别关注语言成分的功能。在对音位、语素和句法等语言要素的考察中,他分别描述了语音成分、语义成分和句法成分,并且就这些成分的功能进行了思考,试图构建一个体系完整的功能语言学理论。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50—60年代,由于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差别悬殊的学科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产生了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理语言学作为这门新学科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统计语言学,主要是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来处理语言资料。例如统计语言的结构成分的出现频率;研究作者的文体风格;在比较语言中衡量各种语言的相关程度;在历史语言学中确定不同时期语言发展的特片等等。  相似文献   

20.
法语条件式现在时历来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然而,国内现有文献极少提及其时体用法,更不曾剖析其时体用法与情态用法表达机制的异同。本文以认知语言学视角,借助果斯兰(Gosselin)的冲突理论和托马斯(Thomason)与崴特(Vet)的分枝时间理论,指出法语条件式现在时与所属语境的时态冲突是两种用法分化的内在动因,语境分析和语言测试则是区分二者的外在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