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格尔顿作为西方激进的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家和批评家,始终致力于将悲剧理论研究与社会主义革命目标以及现实政治实践相结合。伊格尔顿认为,悲剧是最具意识形态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政治美学的批判力量,潜藏着巨大的变革力量。他通过重新界定悲剧艺术范畴,重申悲剧艺术"甜蜜的暴力"的悲剧性美学力量,借助精神分析法重新认知悲剧净化论来彰显悲剧在规训人性和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否定性"政治美学功用。促进了人们对悲剧艺术价值的重视,为20世纪以来现代悲剧艺术的振兴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伊格尔顿还将悲剧与宗教以及马克思主义革命政治相融合,来说明悲剧所蕴含的"向死而生"的政治美学启示,为指导当代政治实践提供了积极指向。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3.
徐燕燕 《各界》2006,(12):56
哈代是十九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悲剧的理想和现代小说的现实意义在他的小说熔为一炉,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的悲剧,产生了与古典悲剧同样强烈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因此,哈代被称作“一位用小说形式写作的伟大悲剧家,用悲剧精神观察和描写生活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尤其以“环境与性格小说”为代表,丰富了悲剧美学。他所塑造的人物以其震颤心灵的悲剧而产生巨大的美感。该文以哈代悲剧小说中的最典型的主人公,《苔丝》和《无名的裘德》为例,探求哈代悲剧小说的的悲剧效果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35)
《他们》是欧茨创作初期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温德尔一家两代人的经历展示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借助悲剧理论,通过分析《他们》中主人公莫琳和朱尔斯在生活的苦难和挫折面前用自己的微弱力量与命运进行顽强抗争的悲剧精神以及个人与社会的悲剧冲突,探讨《他们》的悲剧艺术。  相似文献   

5.
徐杰 《学理论》2010,(8):112-113
文学从来都是人学。人的精神性的存在一直是美学和文艺学的思想主题。悲剧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形态;悲剧理论是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悲剧起源、悲剧品格本质和中国悲剧文学缺失三个方面论证了悲剧品格能够完善人的精神性的存在,能够维持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的三角平衡,提出悲剧品格对于建立良好的精神生态系统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6.
尹菲 《学理论》2009,(19):86-87
《悲剧的诞生》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尼采的悲剧观,从日神、酒神精神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了关于希腊悲剧的起源、消亡和再生的讨论。尼采以目神和酒神的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人生的意义,并得出悲剧产生于二者结合的结论。此外尼采还对西方自苏格拉底以来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们是一种浅簿的乐观主义,它们只能使人类丧失其生存的基础,人类只有在悲剧的再生中才能实现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精神之所以能够与西方悲剧艺术发生密切联系是以它自身所具有的悲剧性为基础的.不同时期基督教精神对悲剧艺术的影响力不同,悲剧对基督教精神的态度也不同.现代西方的悲剧艺术表现出对现实的怀疑和否定的情绪.现代悲剧艺术把上帝变成了人类认识自己和自己生存的世界的途径,一方面通过象征的手法用基督教意象表现对现实的困惑和批判;另一方面把基督教意象作为原型,用现实材料建构现代基督教精神.  相似文献   

8.
石嵩 《学理论》2013,(19):187-189
朱光潜被誉为中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其代表作《悲剧心理学》被学术界公认为第一部系统地阐释和批判西方悲剧理论的著作。笔者将近年来中外学术界对《悲剧心理学》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地比较分析,发现针对这部学术权威巨著,仍存在研究的空白和盲区以及再次审读和发掘的意义与价值。基于中西比较的方法视域,试图厘清有关《悲剧心理学》理论运用及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贾登娉 《学理论》2010,(26):190-191
《雷雨》是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生存的悲剧。《雷雨》历来为人们归为命运悲剧一类,但其实作品中所指的命运只是一种托词,是对于悲剧命运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而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呼喊。  相似文献   

10.
张玲霞 《学理论》2014,(6):140-141
悲剧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悲剧冲突中,黑格尔认为,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因为冲突,所以悲剧是矛盾的产物,矛盾的不可调和使人物与社会、环境、自身之间进行相互冲撞,由此引发对主人公的悲悯和同情。莫泊桑小说《一生》以主人公雅娜为中心,真实再现了19世纪法国女性在情与欲,灵与肉中矛盾苦难的悲剧一生。  相似文献   

11.
谢灵 《学理论》2010,(16):156-157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是美的一种存在形态,具有悲剧因素的客体对象。正如恩格斯概括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悲剧的美学特性主要表现为三点:悲剧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悲剧冲突: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悲剧效果: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  相似文献   

12.
谢素军 《学理论》2009,(19):84-85
悲剧作为文学作品的一大经典,所展现的包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然其渊源剖析却众说纷纭,本文以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为例,通过简要回顾作品情节纲要,提取其核心价值从而归结其所体现的悲剧精神,然后从政治伦理角度对其进行思辨性的探讨。认为文学悲剧所折射的正是政治哲学语境下多元论困境所铸造的悲剧现实。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26)
《黄连厚朴》是叶广芩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龚晓默是文本中的主人公之一,他外表虽光鲜亮丽,但实际上悲剧色彩贯穿其中。主要呈现为爱情、婚姻悲剧和性格悲剧,导致其悲剧性后果的直接原因便是其缺乏男子的担当与胸怀,这也是中国男性的根本弱点所在,而解决这一问题的良药便是"黄连"与"厚朴"。  相似文献   

14.
李姣婷 《学理论》2014,(5):163-165
通过对希腊神话传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来阐释面对命运悲剧的现实人能否自救。对希腊悲剧的悲剧特点分析如下:第一主要表现为家族式悲剧,第二是悲剧的制造者大多是看不见的不可违抗的命运。并举例说明,进而展开对人的生存境界的探讨,从而揭示人所面临的生存境遇及对待命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赵艳丽 《学理论》2015,(3):109-110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20世纪初的西方思想世界影响巨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为解读经典人物的心理提供了理论依据,试图从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读安娜的悲剧人生,找出安娜悲剧的另一个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张琳 《理论导刊》2006,(12):111-112
作为悲剧形象的苔丝,被作者哈代视为“一个纯洁的女人”,苔丝是有罪的又是无罪的,无论如何努力她终究无法逃脱其悲剧的命运。在苔丝悲剧命运的生成过程中,其性别身份发生着核心效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长江三峡水库,水污染形势依然很严峻,其水环境质量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当地甚至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环境,破坏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从“公地悲剧”理论的角度可以有效分析库区水污染严重的原因,而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派、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摆脱“公地悲剧”的理论,亦可为走出三峡库区水污染“公地悲剧”提供路径。  相似文献   

18.
音乐的悲剧美是一种最接近道德判断和实践意志的审美范畴。音乐悲剧美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抒发悲剧性的情感;二是塑造悲剧性的人物。音乐悲剧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体现了一种与崇高美相类似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在自己的著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19世纪70年代俄国新式贵族渥伦斯基的形象。他并非人们简单理解的“花花公子”,而是有着“双重人格”特点的人物。他的一生动摇于强烈爱情与习惯的生活准则之间.他矛盾的内心中夹杂着积极的人生愿望和盲目地奔波.流消着狂热的激情和善良的迷误。通过对渥伦斯基悲剧命运的分析,进而探讨渥伦斯基与安娜爱情悲剧的根源所在一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作为20世纪后期的一部厚重作品,塑造了众多的悲剧女性形象。白嘉轩周围的女人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伦理悲剧。如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的小蛾,从肉体到灵魂都是悲剧的典范;白灵投身革命,却被肃反政策所杀害,无疑是政治悲剧的最好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