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针,深刻阐明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问题,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指出了光明前程。  相似文献   

2.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8,(1):115-122
社会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学术文化政策、评价史学思潮和论争的基本理据。从1924年开始,以上海大学为起点,社会发展史宣教工作逐渐推广,至1950年,全面渗入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了深远思想影响,不仅成为史学工作者著书立说的基本前提,而且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取景框"。回顾社会发展史宣教历程,归纳其主要特征,对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中国的命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静如是现代中国著名的党史学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推进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研究的有机结合,提出了党史学的“中介理论”。“中介理论”主张党史学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坚持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为基础,同时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方法。“中介理论”作为党史学的学科理论,不仅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在党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而且有助于推进党史学学术性的提升,并为党史学理论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抗战时期的特殊学术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指导和关怀、延安整风运动的推动等对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抗战时期的重大发展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旧格局,突破了传统史学研究范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进程,并为建国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定了国情上的理论基础,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和指导意义,揭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现状,从理论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并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确立。  相似文献   

6.
宋明晏 《前线》2013,(5):43-43
本刊讯4月13至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李慎明出席会议并作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全面抗战初期,为了打破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在哲学领域,毛泽东主张“实践第一”的认识论,强调认识活动具有过程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构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史学领域,毛泽东通过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并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历史分期,划分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阶段,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同时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毛泽东通过在哲学和史学领域的系列著述,从理论上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的时代命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为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延安时期是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时期。在历史本体论方面,确立了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地位,并对历史规律、历史动力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历史主体论方面,创造性地把传统的君主主体论改造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在史学方法论方面,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为主要研究方法,创造性地提出"古今中外法"、"四面受敌法"等方法。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实践性等鲜明特点,其治史理念和理论范式长期支配中国史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直接源头。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在党中央与毛泽东的号召和指导下,延安掀起了一股研究中国历史的热潮,先后组建了一系列史学研究机构,出版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并在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这极大地推动了近代中国史学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建立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延安史学中潜藏的一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必须深刻反思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与延安时期中国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成为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主潮 ,这既是中国革命实践发展的需要 ,也与毛泽东的决策指导有着密切关联。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体制的建树主要体现在研究宗旨的确立、研究方法的探寻和史学的研究规划中。  相似文献   

11.
白云 《求实》2003,(Z1):84-85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历史贡献之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有一个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总体上看,自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诞生以来,人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运用逐步地走向科学与理性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受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挑战,对此,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 一、唯物史观在中国史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及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历史问题,逐渐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是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先驱,其最为主要的贡献在于最早研究和传播唯物史观。针对当时中国史学研究的困境,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应用到历史研究,在历史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战争年代和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史学是很受重视的,但是过分强调了史学与现实的联系。特别是有一个时期,对史学的社会功用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结果是混淆了史学与政治的关系,败坏了史学的声誉。最近十几年,史学又受到冷遇,跌入了低谷。发表史学论文的学术刊物越来越少,史学队伍日益萎缩。似乎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史学无用了。 其实在改革开放年代里,史学是大有可为的。毛泽东之所以重视历史研究,是因为他把研究祖国的历史看作是认识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一步。我们今天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在全国抗日救亡浪潮的推动下,史学界的风气逐渐转变,经世致用之潮取代了“纯学术”研究之风,为抗战服务成为中国史学家的共识。随着战局的发展,在中国形成了国统区、根据地、沦陷区三大区域的抗战史学,并呈现两大演变趋势:一是各派史学的融合;一是马克思主义史学逐步成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主流。抗战史学的发展和演变,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史学界的格局,对以后的中国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新史学"以后,学界对中国通史书写的探索,为抗战时期中国通史的书写提供了重要学术资源;而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特点,则影响了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通史书写。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中国通史书写的重要特点和价值,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通史体系;而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相比,他们在史学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对考古学和史料考订的重视、中外比较视野等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时,这一时期出版的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史家较有代表性的通史著述中,也体现出了明显的唯物史观的影响。这些特点,既体现出抗战时期中国史学界在学术取向上的某种趋同现象,同时也反映了唯物史观的影响力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身体力行且颇具影响的英国当代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坚实的奠基作用。这种作用充分体现在其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情感、群众立场和整体主义叙述方式等三个方面,此外,他还十分强调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对于史学研究的科学性的意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霍布斯鲍姆史学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色。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是中国现代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80年来,对它的叙述前后大致存在着两种取向:一是将之视为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一场斗争,过多地强调这场论战的政治和革命意义;二是从"学术视野"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将其视为唯物史学内部的一场论战,更多地探讨论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史学理论作为对学科深层次的认识和反思,在国史学“三大体系”构建中居于重要位置。近十年来,国史学理论问题在中国历史学领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领域内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已成为国史研究中逐渐趋热的学术话题和关注点,由此呈现出许多研究新成果和研究新思路,奠定了国史学科深化研究的理论基础。整体来看,当前国史学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滞后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要求。未来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学科理论研究模式,推动国史学“三大体系”构建并走向全面发展,应进一步强化国史研究的学科自觉和理论自觉,不断创新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学源远流长,走过几千年漫长的历程,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优秀遗产,出现过一些史学大师,但是却终究未能步入科学之官。只是到了二十世纪,运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才使中国历史学开始成为一门科学,成为鼓舞中国人民改造旧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有力武器。本文拟对1919年至1949年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学的创立和发展作一扼要的回顾,作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开创史学研究新局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的民族观,是在悠久的历史中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思想又一脉相传。中国传统民族观的核心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传统民族观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对边疆民族史学的学科构建,对当下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解决,对建立文化自信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